纪念恩主歌歌谱(诗歌灵歌集62首)

中央音乐学院刘晓龙[编者按]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是音乐家、艺术家、历史人物和文化象征。2020年是贝多芬诞生25

中央音乐学院刘晓龙

[编者按]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是音乐家、艺术家、历史人物和文化象征。2020年是贝多芬诞生250周年。该报(www.thepaper.cn)将陆续推出纪念文章,通过文字、音像、影像等方式,重新审视贝多芬的艺术成就、精神传承和当下意义,并试图呈现丰富多彩的历史细节,为中国知识分子提供独特的观察视角,试图与读者一起了解西方文明的精髓。

在第一篇文章中,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系副教授刘晓龙将对贝多芬的时代、生平、创作进行全景式的回顾,并提出不同于传统视角的评价和思考。

00

十二点十五分/十二点一刻

贝多芬的E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09)第三乐章

纪念恩主歌歌谱(诗歌灵歌集62首)贝多芬雕像

2020年,全世界的音乐爱好者在新冠肺炎的热烈气氛中庆祝贝多芬诞辰250周年。席卷全球的疫情迫使所有针对贝多芬的纪念音乐会和学术活动被迫取消或推迟,给音乐爱好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沮丧和挫败感。那些活跃在舞台上的表演者,不得不把自己的表演放到网上,尽管他们渴望与观众面对面交流,把最好的音乐奉献给大众,还有贝多芬。然而,在这样一个艰难的时刻,贝多芬和他的音乐再次成为焦点。这不仅仅是因为纪念日,更是因为他的音乐对于今天人们所面临的危险有着特殊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义。这促使我们重新关注贝多芬及其作品,并在当代文化语境中重新审视这位德国作曲家的艺术人生。

贝多芬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这源于他继承自18世纪文化运动的观念,以及古典音乐传统对他的影响。启蒙运动的高度理性主义和本质探索在思想和现实的双重层面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本身就像是一个预设的目标,激起人们极大的热情去接近和实现它。成为贝多芬一生创作活动的思想基础和潜在动力,驱使他不断追求本质,通过音乐展现人类的终极理想。在过去的200年里,人们普遍将贝多芬视为古典音乐的领袖,将他的艺术神圣化在单一的思维层面上。这种倾向根植于作曲家的理想主义特征,但也简化甚至曲解了贝多芬的形象。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著名的贝多芬传记不断提醒人们,如果我们忽视贝多芬生活中的许多矛盾,标榜他的艺术和社会理想,后者就会沦为片面的教条,他的理想的价值就更加难以理解。本文试图呈现贝多芬一生中被忽视的矛盾,或许能为他执着的理想提供一个深刻的注解。

他居然成了作曲家!

贝多芬从小生长在音乐世家。他的祖父老路德维希是波恩宫廷的音乐总监,他的长子约翰是宫廷的歌手和小提琴手。但贝多芬在童年时并没有表现出和莫扎特一样的音乐天赋,而是在父亲的要求下开始了专业学习。

他首先学习键盘演奏,然后加入了小提琴。约翰的父亲对孩子的严格教育和管教,让小贝多芬很早就感受到了恐惧和压迫。据贝多芬童年时代的弗朗茨·魏格勒回忆,贝多芬经常受到体罚,被迫在深夜练习演奏。诸如此类的事件在贝多芬的心中蒙上了阴影,影响了他对父亲角色的理解。增加了一个孩子厌恶音乐和这种职业的风险,更不用说他所处的音乐家庭所带来的无形压力。真正扭转这种局面的第一次机会来自贝多芬的第一位作曲家克里斯蒂安·格特鲁德·内夫。此人于1779年来到波恩定居,并很快接受贝多芬为学生。尼夫对文学和戏剧的热爱,以及他充满新意的音乐教学,让贝多芬重拾对音乐的兴趣,意识到音乐并不是一门生存的手艺。他开始更加积极地学习音乐,并逐渐确立了成为音乐家的追求。

纪念恩主歌歌谱(诗歌灵歌集62首)贝多芬少年时的肖像

然而,贝多芬的波恩并不是艺术成长的理想之地,尽管当时波恩宫廷的文学活动堪比帝国首都。1787年春,贝多芬第一次去维也纳,希望在那里得到更好的音乐教育和发展机会。母亲马格达莱纳很快病重,迫使他匆匆赶回波恩。他的母亲于7月中旬去世,迫使16岁的贝多芬肩负起养家的重担。父亲酗酒的恶习日益加深,弟弟们也需要照顾。这些都让小伙子不堪重负,不得不咬牙支撑。他恳求候选人给他父亲一半的工资,以弥补父亲被免职降职的风险,而他的音乐学习和远大志向也变得虚无缥缈,无从谈起。拯救贝多芬的另一个机会来自魏格勒介绍给他的布鲁宁家族。这个家庭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由海伦娜·冯·布勒宁夫人和四个孩子组成。贝多芬从那里获得了久违的家庭温暖和爱,成为了同龄孩子的音乐老师。更重要的是,布勒宁的知识氛围影响了贝多芬,培养了他阅读和思考的兴趣。正是在这里,贝多芬真正体会到了知识和修养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790年,途经波恩的约瑟夫·海顿第一次见到贝多芬,答应带他去维也纳当学徒学习。1992年11月,贝多芬在波恩的资助下前往维也纳,开始了他真正的艺术生涯。

纪念恩主歌歌谱(诗歌灵歌集62首)贝多芬的出生地在德国波恩

当贝多芬来到维也纳时,莫扎特已经在一年前去世了。这让贝多芬向莫扎特学习的愿望彻底落空空。在李希·诺夫斯基王子等几位贵族的支持下,他以钢琴家和作曲家的身份出现,并成为约瑟夫·海顿的弟子。18世纪末的维也纳音乐环境,人才济济。以海顿、莫扎特、卡尔·菲利普·伊曼纽尔·巴赫、乔治·克利斯朵夫·瓦根瑟、卡尔·迪特尔斯·冯·迪特尔斯、约翰·巴普蒂斯特·凡·霍尔为代表的数百位器乐作曲家占据了德国和奥地利为数不多的宫廷音乐阵地和有限的音乐市场。对于新晋年轻人来说,贝多芬的生存压力可想而知。他以出色的即兴表演赢得观众,迅速成为贵族圈的表演明星。但是他对作曲并没有那么自信,然后开始努力学习。作为海顿的学生,贝多芬没有从他的老师那里得到多少直接的指导。取而代之的是海顿和莫扎特的作品,成为贝多芬自学的重要范本。他还自费学习了对位法和歌剧作曲,这在他之前的学习中几乎是空白。在八年的学习过程中,贝多芬的创作技巧日臻完善。这从他这一时期完成的作品中可以看出。798年,贝多芬开始创作他的第一部弦乐四重奏(作品18)。这套六首作品标志着作曲家的成熟。在新世纪之交,贝多芬终于获得了后起之秀作曲家的地位。他的第一部交响曲也于1800年正式完成并首演。

他居然成了作曲家!当我们回顾贝多芬的早期生涯时,我们不禁为他的艺术成长而感慨。置身于音乐学习的矛盾选择和强手如林的竞争环境中,贝多芬克服了内心的纠结,顶住了外界的压力,成为备受瞩目的青年作曲家。然而,在这个关头,生活中更大的挑战接踵而至。

纪念恩主歌歌谱(诗歌灵歌集62首)年轻贝多芬的肖像

是战还是忍,这是个问题。

耳聋是贝多芬一生中最大的痛苦。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样的残疾几乎是无法忍受的。早在1798年,贝多芬28岁的时候就发现了自己的听力问题,主要表现为耳鸣和高音听力模糊。尽管如此,他对外界隐瞒了自己的症状,并秘密寻求治疗,期待治愈。经过两年多无果的治疗,贝多芬把自己的病情告诉了波恩时代的少年魏格勒。1801年6月29日,他在信中写道,“三年来,我的听力越来越弱”。“我必须承认,我经历了悲惨的生活。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我回避了任何社交场合,只是因为我发现我不能告诉任何人我是聋子。如果我从事其他职业,我就能承认自己的残疾。但是对于我现在的职业生涯来说,这是一个可怕的障碍。如果我的敌人知道了这件事,他们会怎么说?”这封信写完三天后,贝多芬告诉了另一位密友,小提琴家卡尔·阿曼达。作曲家的信显示了莎士比亚戏剧中哈姆雷特的苦恼。一方面,他对未来充满疑虑和担忧,可能永远在现实中挣扎;另一方面,他可能会选择自我毁灭和死亡。“在我目前的情况下,我必须摆脱一切。我最好的时光会很快过去。那个时候,我的天赋和精力要求我实现的事业目标还远没有实现。面对这种令人沮丧的撤退,我不得不为自己寻求庇护。当然,我正在努力克服这一切,但我该怎么做呢?”

纪念恩主歌歌谱(诗歌灵歌集62首)贝多芬的助听器喇叭

贝多芬的疑惑需要用余生来解答,但疾病引发的心理波澜一度将他推到了自杀的边缘。1802年10月6日和10日,贝多芬在维也纳北郊的小镇海利根施塔特给他的两个弟弟约翰和卡尔写了一封长信,第一次向他们解释了耳聋和自杀未遂的事实,并对善后事宜做了一些安排。这封从未寄出的信(连同附言)被后人称为“海利根施塔特遗嘱”。作曲家在其中描述了耳聋带来的苦恼和痛苦。“当别人站在我身边,听到远处的笛声,我却什么也没听到,别人听到牧羊人的歌声,我却还是什么也没听到,这对我是多么大的羞辱啊!这种事情已经让我绝望了,差点要自杀。这是艺术,她留下了我。哦!我想,在我完成所有托付给我的任务之前,我根本不可能离开这个世界。就这样,我在经历着这种痛苦的生活。真的很痛苦!”贝多芬陷入了不可抗拒的逆境。这让他不断思考死亡,尽管这不是他希望的解决方案。在信的最后,他继续写道,“我将以愉快的心情迎接死亡。如果死亡在我有机会展示我所有的艺术才华之前到来,尽管我很痛苦,但死亡毕竟来得太早了,我希望它来得晚一点。然而,即使死亡提前到来,我也很满足,因为这不会让我从无尽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吗?死神,你来了,随时来!我会勇敢地迎接你”。

纪念恩主歌歌谱(诗歌灵歌集62首)梅洛伊在1804年画了一幅贝多芬的肖像。他的左手拿着象征阿波罗的七弦琴。画面背景是阿波罗神庙和一片黑暗的森林。

在这份给弟弟们的“遗嘱”中,贝多芬面临的生存与死亡的矛盾溢于言表。像是迎接死亡的一纸宣言,也像是自我安慰和生存的深刻借口。根据梅纳德·所罗门的判断,这份文件是贝多芬特殊临摹的结果,而不是中风。但是,贝多芬最后并没有把这封包含痛苦和激情的信寄给任何人,而是把它和以后写的几封信“给一个永远的爱人”收集在一起。直到1827年他去世,他的朋友才在遗物中发现它。贝多芬在那之后再也没有提起过这份文件,也没有用过多的笔墨描述自己的残疾。但他以同时期完成的第二交响曲和1804年写成的《英雄交响曲》表明了求生的决心。许多学者争论贝多芬的耳聋是否干扰或促进了贝多芬的中期音乐创作。失聪后的贝多芬对个人作品的技术要求和风格塑造确实更高,这是一个基本事实。他仿佛把耳聋的痛苦从心里带走了,用惊人的内心听觉和记忆力构筑了自己的音乐成就。在一系列中期作品中,包括《第五交响曲》、《热情的钢琴奏鸣曲》等,我们听到他“扼住命运咽喉”的勇气。他要用音乐彻底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用音乐去战胜它,以获得鼓舞人心的解放和自由。正是这一点,构成了贝多芬中期代表作的一条思维线索——从压抑到解放,从痛苦到欢乐。

05:21

MP3I。贝多芬的C小调“可悲的钢琴奏鸣曲”(作品13),第二乐章

贝多芬真的“战胜”了这场灾难吗?让我们回到他曾经在信中写过的问题:“我在努力克服这一切,但我该怎么做?”事实上,贝多芬在音乐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反抗心态,但同时在内心接受了另一种引导——忍耐。贝多芬在1801年6月写给魏格勒的信中首次提到服从。“我经常诅咒我的创造者和我的存在。普卢塔克向我展示了顺从之道。如果可能的话,我会鄙视这种命运,虽然我觉得只要我活着,我就是上帝最悲惨的创造物……臣服!多么可怜的手段,然而这是所有留给我的。”在《海利根施塔特的遗嘱》中,贝多芬写道:“忍耐!有人这么说。现在我必须把耐心作为我的人生座右铭。我已经做到了。希望我的决心能坚持到最后,直到无情的命运之神割断生命的线。这样做可能更好,也可能不好。我已经平静地接受了。当我只有二十八岁时,我被迫成为一名哲学家。这是多么困难啊!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做到这一点比任何人都难。”站在耳聋导致的人生转折点上,贝多芬无奈地意识到,只有忍耐和顺从才能帮助他活下来。他所说的“哲学家”是对自我反省的隐喻,也是他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

纪念恩主歌歌谱(诗歌灵歌集62首)贝多芬的肖像

1803年后,贝多芬的耳聋症状越来越严重,逐渐公之于众,但他不再轻易将其作为话题讨论。从1818年起,贝多芬用自制的谈话书籍与人交流。听不清对方的话,作曲家让来访者把话写下来,他口头答复。这样的单方对话记录十分丰富,将来会成为贝多芬生平研究的珍贵文献。通过贝多芬对抗耳聋的言语和行动,我们认识到贝多芬在反抗和忍耐之间取得了某种平衡,帮助他成长。耳聋这种人生最大的厄运虽然无穷无尽,但并没有颠覆贝多芬的人生,毁掉他的艺术,这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人生智慧,也体现在贝多芬与外界的互动中。

英雄的胜利和灵魂的帝国

贝多芬作为一个有公众影响力的作曲家,是WTO的积极参与者。早在初到维也纳时,贝多芬就积极与贵族名流交往,在举止和衣着上精心设计,追求时尚。同时,他又孕育着那个时代艺术家少有的自尊和超然的傲气,对贵族阶级和传统家庭始终抱着轻蔑的态度。贝多芬对损害艺术家个人身份和地位的行为非常敏感。1806年夏天,卡尔·李希·诺夫斯基王子邀请贝多芬在他的夏宫为一群来访的法国军官演奏,他拒绝了。李希·诺夫斯基用一种戏弄的命令口吻问他,这导致了贝多芬愤怒的对抗。他临走前留给王子的纸条上写道:“你成为王子是因为一场意外。过去、现在、将来都会有无数的王子。而我贝多芬的身份是靠努力换来的,只有一个。”贝多芬的愤怒与他始终蔑视权威的精神状态有关,这可能源于他早期对父亲的反抗和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

十点差十五分/十点差一刻

MP3II。贝多芬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作品73)第二号。...

另一个冲突发生在音乐创作上。1803年中期,当贝多芬创作《降E大调交响曲》时,他希望把它献给法国的第一任领事。一方面,他对拿破仑的崇拜源于他相似的平民出身,以及他通过不懈奋斗取得的事业成功。另一方面,贝多芬似乎想引起拿破仑的注意,以便在法国获得发展机会。作曲家为此特意在提交给出版商的乐谱抄本扉页上写下了“献给波拿巴”几个字,并广泛告知了自己的想法。然而,1804年11月拿破仑加冕为皇帝的消息引起了贝多芬的愤怒,扉页上的献词被一笔勾销。他认为拿破仑的行为是背叛,并贬低他为新暴君。从这一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贝多芬强烈的个性和他对现实政治的关注。1806年,他在即将发行的《付梓交响曲》中加入了“英雄交响曲……纪念一位伟人”的标题。《英雄》交响曲的标题就是由此而来的。

下午两点到三点

MP3。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作品55)

《英雄交响曲》是第一部以抽象人物和精神为主题的交响曲,也是贝多芬进入创作巅峰阶段,确立独立艺术风格的重要标志。他的标题设计使这首歌超脱于现实政治,更具有普遍的讴歌意义和持久性。这既符合古典主义追求抽象的艺术传统,也迎合了后来知识分子不与时俱进的群体心态。然而,贝多芬的另一个创作事件却向人们表明了作曲家的入世愿望是多么强烈。1813年6月,贝多芬得知英国威灵顿将军在西班牙维多利亚首次击败法军的消息后,在发明家约翰·尼彭克·马泽尔的建议下,创作了《惠灵顿的胜利》,包括“战斗”和“胜利”两个乐章。这首曲子很快被作曲家改编成真正的管弦乐版本。引用的《统治英国》《万宝路开战》等流行歌曲,显然有迎合大众的企图。尽管《节拍器》的发明者马泽尔强调这首歌的基本思想来自于他的建议,但贝多芬的投机企图还是很明显的。1814年8月,帝国政府主办的“维也纳会议”成为拿破仑战争后欧洲列强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博弈场。各国元首和贵族云集维也纳,贝多芬的音乐成为展示帝国文化实力的工具。他的《惠灵顿的胜利》和专为该场合创作的康塔塔的《辉煌时刻》被捧上了天,作曲家本人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收益和荣耀,成为欧洲首屈一指的音乐大师。

纪念恩主歌歌谱(诗歌灵歌集62首)贝多芬《英雄交响曲》手稿的扉页(页面上的洞是作曲家注销的拿破仑献词)

今天,公众几乎完全忘记了这场在惠灵顿的胜利,这场胜利奠定了贝多芬的国际声誉。这不仅是因为在艺术质量上难以与其他作品相比,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知识分子对艺术家阿谀奉承的普遍反感。尽管如此,这部作品还是表现出了一定的创新价值,对以后标题交响曲的创作也有一定的启发。值得注意的是,贝多芬在参与了这场作秀式的“政治喜剧”后,进入了个人创作的低谷期。直到1818年贝多芬完成了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Op.106)的创作,在此之前的四年中他创作的音乐作品的完成数量急剧下降。一方面与他的人生挑战密切相关(侄子卡尔的抚养权官司,货币贬值引发的个人经济危机),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的自我淹没和反思。维也纳会议结束后不久,贝多芬在给约翰·尼彭克·坎卡的信中说,“我不会为我们的贵族制度和其他贵族制度创造任何东西。报纸已经报道了一切。对我来说,精神帝国是最珍贵的,高于任何精神或世俗的君主政体。”这段话表明贝多芬在政治热潮后表现出可贵的反思态度和洞察力。他很快摆脱了创作的应景和投机,把目光放在了超越现实的艺术探索上,指向了高处。“灵魂的帝国”是他梦想中的乌托邦,也是他努力摆脱孤独、疾病和社会纷扰的精神希望。作曲家多次抱怨自己高涨的理想被现实拖垮,被迫忍受讨价还价和父母的缺点。他珍视启蒙时代的社会理想和道德观念,却发现那个时代已经离他远去,使他成为不合时宜的孤独者。

纪念恩主歌歌谱(诗歌灵歌集62首)贝多芬晚年的肖像

从交响乐到四重奏

贝多芬从青年时代起就梦想着创作伟大的作品。他于1804年完成的《英雄交响曲》成为实现这一愿望的里程碑。交响乐作为古典时代最突出的大型器乐体裁,不仅在18、19世纪之交吸引了观众,也成为作曲家展示创作才华的首选。此后10年间,贝多芬创作了除第九交响曲以外的全部八部交响曲,奠定了音乐史上的崇高地位。在他的第五和第六交响曲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基于个人精神的美学态度。第一首积极入世,充满斗志,体现了作曲家对音乐的力量和精确结构的表达和推崇;第二类是超然的,祈求和平,表现了作曲家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世界的渴望。贝多芬在第七交响曲中充分发挥了交响曲的社会公共价值。他在音乐中注入爱国主义,以深沉的风格创作了具有葬礼特色的第二乐章——快板,以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士。作曲家还以极其冒险的方式表现快板乐章中的斗争和戏剧冲突,让观众感受到“新音乐”所带来的炽热激情。让交响乐向大众开放,不仅是创作目标,也是作曲家的社会责任。在贝多芬看来,音乐应该具有引导人、启迪人的智慧的功能,他的作品应该包含人类所面临的普遍困难、战斗意志和对理想的追求,并通过高度抽象和富有哲理的音乐在大众中展示和传播。

1818年后,贝多芬为大型管弦乐队、四重奏和合唱队创作了两部经典代表作:《庄严弥撒》和《第九交响曲》。《庄严弥撒》(Op.123)是贝多芬为他的恩人鲁道夫大公担任摩拉维亚奥姆兹天主教堂红衣主教而写的宗教作品。然而,直到1823年主教加冕典礼后,这部弥撒经才出版。这部作品成为贝多芬一生创作的最大的一部单体作品,也是作曲家们力求与前辈海顿、莫扎特乃至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比肩的一部神圣音乐的杰作。在谈到自己的创作目的时,贝多芬曾说,这部作品不仅要感染舞台上的演员,还要引导台下的观众。作为一个生活在维也纳的音乐家,贝多芬经历了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拿破仑战争的威胁和维也纳会议后帝国的专制统治。他对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信仰缺失感到深深的不安和担忧,对政治狂潮后的群体衰败有着深刻的认识。贝多芬心中的启蒙理想已经越来越遥远,虽然他也担心新兴的社会阶层正在取代贵族的地位,并迅速崛起。

下午三点至十一点

MP3IV。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第一乐章

面对社会的整体变革,贝多芬聚集个人的精力,以老练细腻的笔法创作了他的最后一首《第九交响曲》,并将弗利尔的诗《欢乐》置于最后乐章的顶端。他希望通过这部交响曲,重新唤起人们对社会道德和宗教信仰的追求,为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生活开辟一个明确可行的奋斗方向。与庄严的弥撒相比,第九交响曲更关注人们的现实生活和道德品行。贯穿整首歌的主线不是传统的宗教礼仪,而是作曲家“探索”真理的过程。贝多芬长期以来对席勒诗歌的喜爱和对大众的迫切呼唤,使他在终曲中贯彻了“欢乐颂”的主题。它不仅是前述乐章的探索成果,也是作曲家理想主义的显著标志。席勒诗中所表达的手足之情,通过合唱终曲鼓舞着舞台上下,变成了人类渴望却无法实现的理想欢乐之歌。但是,这种喜悦不是信仰,而是人们获得和捍卫信仰的精神处境。在现实世界中,人类虽然无法达到精神上的和谐,但却可以通过恪守道德法则而获得喜悦和幸福。这是贝多芬对当时社会的衰落和困境的群体呼吁,在后世成为现代社会展现团结友爱的乐器。

六点二十五分

MP3V。摘自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第四乐章《欢乐颂》

纪念恩主歌歌谱(诗歌灵歌集62首)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欢乐颂”的主题草稿

1824年5月7日,在专业朋友和乐迷的努力下,贝多芬终于将《第九交响曲》搬上了舞台。它所得到的热烈反响和普遍赞誉让作曲家本人也感到惊讶,从而结束了他一生的交响乐创作。然而,贝多芬对大众的期望和失望总是如影随形,促使他在《北九》首演的热潮过后迅速降温。在生命的最后三年里,作曲家有意识地将自己隐藏在大众的视线之外,以严肃而真诚的态度创作了期待已久的弦乐四重奏。在俄罗斯贵族加利辛王子作曲委员会的推动下,贝多芬先后创作了五首弦乐四重奏(Opp.127、132、130、131、135),其中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Op.130)的终曲因其体积庞大而单独出版,它就是《大赋格曲》(OP. 130),这些作品体现了贝多芬晚年对器乐套曲的创新思想,包括对巴洛克赋格曲音乐传统的复兴和对奏鸣曲风格的颠覆性创新。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以多样化的音乐风格展现了贝多芬对未来音乐世界的探索。作曲家声称“每个首都都有自己的作曲方式!艺术要求我们不要停下来。”为了摆脱面向大众的杰作,贝多芬将创作精力集中在弦乐四重奏这一难度较大的小众音乐体裁上。虽然这些作品很难被当代观众理解和欢迎,但贝多芬清楚地意识到,他的音乐应该进一步寻求超越,远离现实。从表面上看,晚年的贝多芬成了一个专注的、自言自语的音乐隐士,但他将创作的目光放在了未来,并通过他晚期的弦乐四重奏与20世纪的作曲家展开了对话。

纪念恩主歌歌谱(诗歌灵歌集62首)贝多芬A小调弦乐四重奏第一乐章的手稿(作品132)

08:32

MP3VI。贝多芬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30),第五乐章...

爱德华·赛义德继西奥多·阿多诺在《论晚期风格》中的论述之后,曾将贝多芬的晚期风格视为一种自我超越。在我看来,贝多芬在生命的不同阶段面临着各种矛盾,不仅包括上述四个显著的方面,还包括他的爱情经历、亲属关系、日常生活、信仰态度和出版交易。他一生都在缓解和平衡自己的矛盾,不仅仅是在晚年。贝多芬的生平和创作经历让我们感到,他所面临的矛盾确实是尖锐的、具有代表性的,这些矛盾成为了音乐表现的主旋律,甚至是声音形式结构的内在根源。难能可贵的是,贝多芬并不总是被矛盾所困扰,而是凭借理想主义的精神态度寻求解脱,勇于开拓。他的理想和他执着的艺术结合在一起,变成了我们至今津津乐道的精神食粮。对他生活中矛盾的展示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接近贝多芬的生活状态,更深刻地捕捉到激励当代的精神价值。如果真要总结贝多芬的理想,那就是永远追求进步,坚定意志,对明天的世界和人充满关怀和信心。

作者简介:刘晓龙,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系副教授,西方音乐史学者,中国西方音乐学会理事、副秘书长。研究领域为德奥音乐文化及18、19世纪贝多芬专题研究,著有《论贝多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译有《贝多芬:音乐与生活》(李维斯·洛克伍德著,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年)、《贝多芬》(威廉·金德曼著,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年)等。

编辑:彭珊珊

校对:刘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33304.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