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乐简谱完整版(哀乐简谱教唱)

器乐选曲中的哀乐

哀乐简谱完整版(哀乐简谱教唱)

1945年4月陆毅油印出版的《器乐选集》序言

一段接近“哀乐”的“珍珠卷帘”旋律

1946年4月,抗敌剧社成立的第一个小型军乐团正在演奏。

◎王克明

艺鹭在密县长石盘村采集丧葬用唢呐民间音乐,并将其移至刘志丹处,用于丧葬仪式,成为“悼念亡主的专用音乐”。后来,这种古老的民间音乐演变成了今天的哀乐。

2012年,延安艺鹭安波的儿子刘家穗先生让我翻拍他父亲在延安时期收藏的一本旧油印本。它又旧又卷,封面也不见了。前言日期是1945年4月,内容是传统曲调和乐谱。安波的文章记述了陆毅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所油印、印刷和未印刷的17种民间音乐研究资料,包括《听觉记录》、《秧歌》、《鼓与鼓》、《秧歌选》、《陕甘宁边区民歌》、《道教情怀集》等。其中有一本民乐资料叫《器乐选编》,是1945年4月油印出版的。这是我看到的书。

《艺鹭器乐选》中收录的都是古歌。

这部选录的器乐收录了陕北等地的音乐家在延安时期收集的民间传统器乐作品172首,其中19首来自陕北以外的地方,其中河北11首,山西3首,陇东2首,河南、贵州、绥远各1首,另有28首未标明流传地。其他为陕北民间器乐,占125首。

在《器乐选》中,有139首曲子有曲子名,如《蝴蝶坠钱》、《柳青娘》、《太平年》、《孔子哭颜回》、《西方颂》、《千声佛》。这些曲子的名字应该都有很长的历史,比如柳青娘、小白门、滴滴刘孜、太平年、结尾、喜迎等等,都可以在九宫大成南北词宫找到。《地六子》曲牌、九宫大成中有八种歌曲,其中两种引自宋元南戏《古西厢记》和元杂剧《西厢记》。《终》曲牌《九宫大成》收录了21种歌曲,其中7种引自金代董希祥,部分引自元代《百歌行》。

《九宫大成》中收录的《柳青娘》、《小白门》等歌曲,均引自《元曲百首》,最迟在元代就已传唱。《器乐选》中的“柳青娘”是指调式,而古曲“柳青娘”是小调。这些流传于陕北的民歌,与《九宫大成》中记载的昆曲旋律相差甚远,但郏县的一种“一字柳青娘”还是带来了元代“柳青娘”的底蕴。

《西颂》相传出自五台山,原为净土宗佛教歌曲,流传于陕北民间,多用于喜庆之事。还有曲牌“西域经”,或称“西域风光”,接近陕北“西域赞”之名。从它的名字来看,可能出自元代的《西洋经》。

由于时间和方言的原因,有些曲子可能会有不同的名称,如《文选》中的《梅花调》、《坠金》、《洛扎帘》、《十景》、《西河调》。这些曲子是元明时期的《梅花落金坐》、《十种锦》和《西河曲》吗?我不知道。《器乐选》中的“杀姬”、“斩子”、“移兵从赵飞”等标题,应该是源于明代以来的戏曲,而“下河南”可能源于清末的戏曲。

70年来,《艺鹭器乐选》中有26个曲调,是当今陕北唢呐、道情、二人台、榆林小曲、李戏的音乐记录中所没有的。可能是民间的,但是记载很少,也可能是失传了。这些曲子分别是:挑干柴、备马拍马、池刘孜金良、春景、笙笙会、黑龙子、好句、、李品友、罗扎莲、满天寺、民传经、蒲团咒、骚堂、山、十傻姑娘、甜苦句、西河调、下轿子(拜天地)、小白。其中见于《明史·乐二》的曲牌《笙笙会》,是永乐十八年宴会乐舞集六首《万邦舞曲》中的第五首。字曰:“两面四面围,展翅鸟飞雁。奇兵,敌难测,壮士壮马。百里,卧薪尝胆,胜兵归来,其乐融融。”宫廷歌曲的歌词是赞美圣物的主旋律。500多年过去了,到艺鹭集的时候,已经没有歌词了。几十年过去了,大概旋律也遗失了。

在《乐器选》中,有33首曲子没有曲子的名字。题目分别是:哀乐、祭灵曲、米胖曲、米胖小调曲、米胖小调曲、米胖小调曲、苗曲、古曲、婚嫁曲、无名调、无名调、笛子调、三弦调、唢呐调、山西。其中,“骨雕”可能是一种曲牌。古代有“古歌”“古雕石榴花”之类的曲牌。其他曲调,因为是民间传承,也应该有自己的传统渊源,包括“哀乐”。

没有史料支持之前的五个“愁”的传说

《器乐选编》收集了两首写成“哀乐”的曲子,其中一首成为中国的哀乐。2012年,我在一篇关于延安文艺的文章中提到过这一点:“我们国家的丧葬音乐用的是陕北的一种古老的民间音乐,本来是用于丧葬的,但没有改编。”这里稍微详细解释一下。

关于中国哀乐的产生,有几种说法。

第一,丧葬音乐是对陕北民间音乐《封凤玲》的继承。刘驰、张璐、关鹤童等。记载封凤玲在米脂县。后来,艺鹭的小乐队在送成吉思汗灵和刘志丹灵柩的演奏中做了一些处理,形成了哀乐。

二、丧乐由陕北唢呐曲《粉荷》改。关鹤童,张璐等。,或称刘迟,在米脂乡村拾得此民间曲调,改编成哀乐。

第三,据说丧乐是由陕北民歌《珍珠卷帘门》《绣花口袋》改的。为了将哀乐用于刘志丹的追悼会,以凯尔为主的艺鹭乐师结合陕北民歌《绣包》和《珍珠卷帘门》的主旋律,修改创作了哀乐。

第四,《挽歌》改编自多种歌曲。为刘志丹的葬礼创作哀乐,艺鹭成立了由凯尔、安波、刘迟、张璐、关鹤童组成的哀乐创作小组,然后深入玉林地区,根据民间的哀乐、绣包、珍珠卷帘门等民歌及其他民间曲调改编创作了《哀乐》。

第五,据说“艾乐”源于中国北方流传的一首民间唢呐歌。据悉,解放军军乐团首任团长罗朗介绍,1945年,晋察冀根据地抗敌话剧团成员罗朗、张飞、徐舒带着一支民间唢呐曲子,被罗朗改编成哀乐,在1945年张家口悼念阵亡烈士仪式上首次演奏。

多年来,一些关于“艾乐”制作过程的文章罗列或综合了不同的观点,由于没有史料支撑而无法确定;有的选择单一的说法,试图下结论,却没有历史的支撑。

从音乐观察,陕北的“粉莲”唢呐曲不下10种,其旋律并不接近“哀乐”。《艺鹭器乐选》中有两首“封凤玲”曲调。它们的旋律接近两首《粉莲》,但不接近《哀乐》。“封凤玲”可能是“粉莲”的假音,也可能是“粉莲”的别名。

艺鹭从未在同一本书里混合器乐和民歌。《珍珠卷帘门》《绣花口袋》是民歌,收集了很多陕北民歌选集。据乐谱记载,绣兜不下33种,其中一种用于绣金匾。大部分都不接近《伤逝》,只有少数地方能读到相似之处。民歌《珍珠卷帘门》中的乐谱记录不下九种,其中有两种旋律与《哀乐》相似,首尾接近。但旋律的相似或接近并不能证明“哀乐”的出现。

史料支撑下的艾乐生产过程叙述

近日,陕北民歌收藏家金扬将发表在《音乐研究》2001年第2期上的《光辉岁月的歌——陆毅河防战士访团记》一文转交给张璐。这是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的关于《哀乐》制作过程最详细的文章。

文章称,1942年初,延安艺鹭音乐系的安波、关鹤童、刘迟、张璐参加了“河防军官访谈团”,慰问绥德、米脂、佳县边区和黄河防御部队。Amber是代表团的副团长。走之前,陆机反复告诉他们,他们的任务是搜集整理民歌。

在近四个月的行程中,他们四人分成两组,收集和录制了200多首陕北民歌和音乐。在米脂县长石盘村,关鹤童和张璐收集并录制了唢呐演奏家昌茂的30多首民间乐曲。米脂曾经的“乡村音乐”是一种传统的唢呐演奏和民间鼓乐,起源于长石盘村,在当时很有名。

在连续演奏中,昌茂为他们演奏了一曲唢呐民间哀乐。悲伤的挽歌使他们几乎哭了。关鹤童当场录下了乐谱,但他们并没有询问乐谱。

1943年春,刘志丹灵柩下葬需要一段合适的音乐。张路在文章中写道:“‘艺鹭’音乐系的老师把这首悲歌的总谱找给了项羽同志,让我和李焕之、刘迟、关鹤童商量一下,能否用于志丹墓的迁葬。我和关鹤童都亲耳听过昌茂儿弹这首曲子,当然没有意见。我们也介绍了收集这首曲子的过程。所以我决定不完全改变一个音符。”

从延安到志丹县,迎接灵柩的乐队一路奏着这首悲歌,整整三天。在安葬仪式上,这首歌的作用也“相当重要”。于是,这首哀乐就成了“悼念已故领导人的专用曲”,后被称为“丧乐”。

张路文章的叙述与之前的说法不同。前几个论点由于没有史料支持而不能下结论,但张鲁的论点得到了1945年4月艺鹭油印《乐器选》的支持。本书第12页的《哀乐》是《哀乐》的主旋律,也是记录在长石盘村的悲伤旋律。张鹭当时一个音符都没换的说法应该是真的。

这个音乐史料说明,流传多年的不同说法,都是误传。《器乐选曲》中的这个谱子,决定了《伤逝》的起源。这是一种古老的陕北民间音乐,最初用于葬礼。它不知道曲调,基本没有个人或团体改编创作旋律的过程。张璐对原曲的记忆是准确的。

因此,有理由认为张鲁对采录经历的记述,即对哀乐制作过程的记述,可信度最高。《哀乐》第一次演出是在1943年延安刘志丹的换魂仪式上,由张鲁和更多的叙述者讲述,而不是1945年在张家口。

在张家口,罗朗、艺鹭用油印演出了《哀乐》

花江,1941年进入晋察冀抗敌剧社,是罗郎好友张飞的妻子。她说“悲哀”与张飞无关。她知道,1946年4月,在张家口“四·八烈士”悼念仪式上,抗敌剧社奏响了哀乐。1945年张家口庆祝抗战胜利时,她和田华是升旗手,但她不记得他们有没有演奏过哀乐。

根据1987年出版的《抗敌剧社图书记录》和1997年出版的《战友文工团大型画册》,抗敌剧社于1946年4月首次成立了一个小型军乐团,由5人组成。这一建国时间与悼念“四·八烈士”仪式的时间相吻合。当时以艾青、周扬为首的延安文化界、文学界早已进入张家口,其中不乏音乐家。在此之前,抗战时期直到后期,山西、查济、延安之间的文艺信息一直有交流,很多方面都受到了延安的影响。

项羽,就读于延安艺鹭音乐系,曾担任刘志丹移魂乐队的队长和指挥。项羽的儿子、音乐史家项2014年在《音乐研究》上发表文章《哀乐演变考》,明确解释了哀乐起源于艺鹭。

本文注意到,1987年,罗朗写了《关于丧乐的一些材料》寄给了盛宴,其中提供了艺鹭的《丧乐》和金查吉的《丧乐》两部曲谱。可以看出,艺鹭已经把《器乐选曲》中的“哀乐”改成了商业调的“哀乐”,并调整了一些音符。当时琥珀为这首曲子填词的《公祭刘志丹》,用的是经过调整的旋律。

罗朗在1987年写道:“我所用的《哀乐》曲调,来自一部《民乐》油印集,由晋察冀或延安编著。找不到了,因为1946年我从张家口撤退的时候丢了。”根据1946年3月24日张飞在《晋察冀日报》发表的《晋察冀新音乐运动简述》一文,当时中国民乐研究会晋察冀分会出版了一部民歌集,但没有器乐集。罗朗的油印音乐集只能在延安出版,这是1945年9月或1946年4月在张家口演出哀乐的依据。

在1994年出版的《中国现代音乐家传》中,“甘当革命指挥罗郎”一文说:“1945年在张家口,他根据艺鹭在延安印制的器乐合集中的民间曲调,精心编制了具有中国韵味的哀乐。“这本书的主编告诉严生,书中所有音乐人的传记都是在传记主人本人最终确认后出版的。“艾乐”源于晋察冀民间吹手的说法出现于1997年。

一些传世的民间音乐流传很广,如“小黄牛糊”、“花腔”、“扇画”等。,遍地都是,所以有可能是罗郎在晋察冀捡到了同样的哀乐。但现在可以确定的是,他在张家口演奏《哀乐》,用的是艺鹭从陕北民间采用的《哀乐》旋律,变调和安波作词。罗朗军乐《哀乐》的配器很重要。没有他的配器和努力,就没有今天悲伤的音乐。但在《挽歌》的常用乐谱上写“罗郎作曲”或“罗郎原创音乐”是不正确的。

那是一首古老的民歌。

不排除《艾乐》古乐是一颗“卷帘明珠”的可能。

翻开《器乐选编》第12页,在对面的第13页可以看到《哀乐》和《封凤玲》。这可能是艺鹭的前辈们把《哀乐》误认为《封凤玲》的原因。

另外,两部《哀乐》的热门地方都是关于绥德的,但是没有米胖,应该是油印前资料整理的问题。《哀乐》改编自《珠帘倒挂》、《绣荷包》的说法也应该是误传。由于不同民乐中旋律相似,会提醒人们注意其出处,没有任何改编就可能导致误传。

虽然《哀乐》在制作过程中一直不知道古乐的牌子,但观察旋律不排除《哀乐》原本是“珍珠滚屏”的可能。民间有很多这样的现象。比如广为传唱的《八月桂花遍地开》,旋律就是豫皖一代古歌的传承。据说豫皖民歌叫“八段锦”。但在艺鹭的《器乐选编》中,这首曲子取自河北的《花月吟》,流传的旋律略有不同。

没见过文献记载的“珍珠倒卷百叶”古曲牌。《九宫大成》有《甄珍朱利安》四种曲牌,其中两种引自宋元南戏《卧冰记》、《柴静传》,另外两种引自明代汤显祖剧作。还有一种“朱利安卷”曲牌,是宋代欧阳修的一句歌词。

陕北民歌《珍珠卷帘门》是一首典型的戏曲故事歌曲。歌词一般是一段唱一个戏剧故事。第十二段从腊月一到腊月唱完,另一段从腊月唱到正月。这个唱背就是“倒带”。这种“倒带”的歌词在元曲中已经出现,是一句一句的,而不是一段一段的。比如,杂剧《骗英布》中的“赏花时”套曲,从一唱到十,再从十唱到一。杂剧《陈仓路》第一折的“终”是十唱一的。

陕北《珍珠卷帘门》中所传唱的几十个戏曲故事,大多是明代以来产生的戏曲。歌词产生不算太早,元代以后。但歌词的形式可以追溯到元代,曲牌的名称与宋元时期的“珠帘”、“珠帘卷”有关。

油印的《器乐选编》等当年的民乐资料,可以说明当时陆毅的民乐活动客观上继承了中国采风的传统,并没有损害陕北的民乐艺术。安波,刘驰等。那年在陕北组织民歌演唱会。以陆机《试录后记》为代表的文章,并没有像《旧戏革命》那样企图用颠覆性的思想改造民乐,而是对历史传承进行了学术探讨。“哀乐”就是在这种对古代民歌的恭敬态度中形成的。供图/王克明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85661.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