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开国皇帝是谁(明朝开国皇帝是谁)

皇太极是清朝的第二个皇帝,实际上是开国皇帝,庙号“太宗”。康熙帝是清朝第四个皇帝,入关后的第二个皇帝,庙号“圣祖”。按照中国古代的庙号,一般来说,第一个皇帝是“

清朝开国皇帝是谁(明朝开国皇帝是谁)

皇太极是清朝的第二个皇帝,实际上是开国皇帝,庙号“太宗”。康熙帝是清朝第四个皇帝,入关后的第二个皇帝,庙号“圣祖”。

按照中国古代的庙号,一般来说,第一个皇帝是“高祖”或“太祖”,第二个皇帝是“太宗”。之后的皇帝,无论好坏,一般都是“宗”庙号。但为什么康熙是“圣祖”的庙号,皇太极是“太宗”的庙号?今天宋安之就来详细说说这个问题。

首先说一下为什么皇太极居然是清朝的开国皇帝。

其实认真说起来,清朝的开国皇帝确实是皇太极。因为清帝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汗国的统治思想是“八家分权”,认为一家集权不是好事,所以努尔哈赤死后连个继承人都没有指定,也就是留下了四贝勒国的分权局面。

所以严格来说,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汗国,只是清朝的建立者。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经过一年的权力斗争,开始了仿明设六部等一系列中央集权,并向蒙古、朝鲜投降。

天聪十年,皇太极正式改国号为“清”,称帝,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皇太极确实可以说是清朝的开国皇帝。

至于为什么皇太极的庙号是太宗,因为他之前有努尔哈赤为祖师,努尔哈赤的庙号是太祖,所以不能再叫祖了。更重要的是,皇太极在清朝入关前夕的1643年突然去世,但他并没有带领清朝入关,使得清朝从割据政权过渡到大一统政权。所以皇太极的地位有些尴尬,只能是太宗的庙号。

实际上,努尔哈赤为什么被定义为清朝开国皇帝,并享有庙号“太祖”、谥号“高”的统一开国皇帝待遇?是因为清初的政治斗争。

努哈赤原寺名“太祖”,谥号“武”。

清朝顺治年间开始入关,由割据变为大一统。顺治十八年,顺治皇帝早逝。当时的汉人官臣孙廷权提出“大皇帝龙兴中土,六分之一混,功绩与造同,应视为高皇帝”。谥号的“高”是只有开国皇帝才能享有的谥号,意思是顺治皇帝使清朝从割据过渡到大一统王朝,相当于开国皇帝,所以要谥号为“高”。

但满洲四大臣之一的鳌拜此时不同意,坚持谥号顺治皇帝,定为“章”。并将努尔哈赤的谥号“吴”改为“高”,进一步提高了努尔哈赤的地位。

鳌拜为什么要这样做?

就是因为鳌拜在努尔哈赤时期,作为满洲大臣,从他自己的角度出发,认为当时清朝是正统,所以要提高努尔哈赤的地位。

按照传统思维,以孙廷权为首的汉族官员认为关外时期清朝不亡明朝,是当时的正统。后来金(清)只统治了当时的政权,于是提出谥号顺治皇帝,为开国皇帝的“高”。然而,由于鳌拜政治斗争的决定,此事不得不不了了之。

先说康熙的庙号为什么是圣祖。

正是雍正的坚持,康熙才被封为殿中圣父。

雍正继位后,雍正是这样说康熙的庙号的:“圣祖孝顺,智勇双全。早承大业,勤政爱民。文卫武,天下一统,虽说是成功,其实和创造是一样的。”意思是说康熙看起来是一个信守诺言的国王,但是他的贡献和开创一个王朝没有区别,所以被称为始祖。

雍正为什么要这样做?

因为雍正继位之初,皇位极不稳固,所以借此机会提高康熙的地位,以示孝顺,达到稳固皇位的作用。

但根本原因在于,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统一的王朝,也是一个君权高度集中的王朝。皇帝的权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所以很多事情一句话就搞定了,完全无视传统制度。

比如康熙的庙号是圣祖,这是清朝君权高度集中的一个缩影。在其他君权不高度集中的朝代,这种情况根本不会发生。

为什么这么说?接下来,宋安之大概会说说中国的寺庙命名制度。

文章开头说开国皇帝是太祖或者高祖庙,第二个皇帝一般是太宗。至于未来,一般都是祖先,所以不能称之为祖先。

那么,有什么不寻常的情况吗?真的是。可称为祖宗的不是开国皇帝,是祖宗。

什么是祖父母?

字面意思是世祖的庙号一般作为朝代史的创始人,或者作为朝代之间承上启下的君主专用庙号。

如汉朝始祖刘秀,在西汉灭亡后的短暂时间内,复兴汉家,建立东汉,所以庙名为世祖。还有元世祖的忽必烈和清朝的顺治皇帝,他们使自己的政权由割据变为统一的政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巨大作用,所以被称为“世祖”。

按照这个规律,承上启下的顺治皇帝已经是“世祖”的庙号了。虽然雍正帝说他的父亲康熙帝实际上是创始人,但认真说起来,虽然康熙帝平过三藩市,收过台湾省,征过噶尔丹三征等。,这并不能否定他之前三代人的努力。清朝并没有大规模扩张疆域,康熙帝只是在顺治时期的疆域内大致巩固了皇权。为什么?

显然雍正夸大了他的父亲康熙帝,根本没有资格称他为祖先。

比较一下汉武帝刘彻。先看汉初的疆域,再看汉武帝扩张疆域后的疆域。这是一个很大的扩展。比如开创性地将前朝未统治的西域纳入西汉版图,从而奠定了传统汉地的范围,可以说真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结果,庙名只是“世宗”。

从这一点来看,雍正给康熙起的“圣祖”这个庙号是很水的。

当然不能怪雍正,因为中国的封建王朝越来越向君权集中。明清时期,君权高度集中,很多传统只能屈服于君权。

用庙号来解释君权日益集权的过程,其实很有意思。

一开始对寺庙名称的评价很严格。西汉十二帝中,只有四帝有庙号。之后的寺庙名称虽然使用混乱,但还是有一定底线的。

唐朝君权相对集中的时候,皇帝就开始享受了。在西汉,前皇帝的谥号,例如,汉武帝的谥号是一个“孝”字这么少。到了唐高宗时期,其父唐太宗的谥号字数开始增多,导致后来谥号皇帝的情况越来越多。至于殿号,以前有些皇帝是无法评论的。到了唐朝初期,每个皇帝都有庙号。

到了明清时期,谥号的数量已经增加到20多个,不考虑皇帝的庙号。即随着君权的集中,对庙号、谥号的严格评价越来越低,甚至没有要求。

正是在这种君权高度集中,传统不得不让步的背景下,明朝出现了一个成祖,清朝出现了一个圣祖。

但是,明朝还是有底线的。是第二个皇帝(虽然朱迪是明朝第三个皇帝,但按代数来说属于第二代)。嘉靖皇帝将太宗殿提升为成祖殿。

清朝康熙皇帝作为第四任皇帝成为“圣祖”,关键是“圣祖”的庙号不是常见的祠堂名。比如唐朝的李氏家族认老子为祖宗,立老子为圣祖,宋朝则以财神为圣祖。

看看清朝雍正给他父亲康熙起的“圣祖”寺的名字。简直就是水多。但是我没办法。当时是一个君权高度集中的社会,传统让位于皇权。发生这种事情并不奇怪。

感谢您收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聚焦明清历史,聚焦中国大历史。我喜欢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来谈论不变的历史。觉得还可以的朋友记得喜欢,关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41052.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