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是哪里(北平在民国时期繁华吗)

北京是北京的首都,北京改名北京。需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批准才具有法律效力。民主协商的过程是怎样的?当年的档案揭露了哪些我们不知道的秘密?取得好成绩是执政党的意志,也是人民的意志。北平改北京,是民心所向,是民主的结晶。宪法是如何描述首都北京的?从“五四宪法”到“八二宪法”,关于首都北京的说法有哪些不同?

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

■随着战争的胜利和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考虑“红色首都”的北移和南迁■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历史坚定地走向自由。在这条路上,瑞金是苏维埃政权的首都,延安是边区政府的首都,还有设想中的中共中央在哈尔滨和淮阴的驻地。最后,所有的河流都向东流,所有的人都属于北京,北京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1946年4月,东北民主联军一举解放哈尔滨。在毛泽东的心目中,中国就像一只雄鸡,而黑龙江就像一只长着翅膀的天鹅,哈尔滨就是“天鹅之下的明珠”。抗战胜利之初,考虑到哈尔滨离苏联很近,很容易得到支持和帮助,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准备在这里宣布新中国的成立。这是中央政府在“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方针下做出的战略决策。为了让中央迁往哈尔滨,中央警卫团一分为二,李富春带其中一个去河北承德,准备转运中央的中转站。

就在这时,东北战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美国的支持下,国民党向东北增兵,夺取交通要道。毛泽东决定中共中央不再迁往东北。

1946年春末,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以及苏皖边区人民政府,在领导民进行政和经济建设的同时,正在精心而秘密地准备中共中央当局从延安迁往淮阴。

中共中央当时正准备从延安南迁到淮阴。国共签订《双十协定》和《停战协定》后,毛泽东与周恩来、刘少奇谈判:如果成立联合政府,蒋介石将返回国家首都南京,中共中央也将考虑南迁,这对共产党有利。

江苏淮阴之所以地处华中,是因为在人民民主政府的领导下,政通人和,万事和谐。它不仅是一个相对发达的商业,也是一个繁荣的文化和教育事业。也是苏北、苏中、淮北、淮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通往各革命根据地的水陆交通枢纽。当时被誉为中国民主建设的典范和榜样。

然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不顾国内外舆论,公然暴露军国主义的丧面,彻底撕毁《双十协定》和《停战协定》,不断向解放区发动进攻。5月3日,蒋介石派美制飞机多次绕淮安侦察。14,又派一架飞机低空扫射清江机场。与此同时,上海国民党报纸不时散布“武力收复苏北”、“讨伐苏北”的反共言论。这样,中共中央放弃了“和平民主新阶段已经到来”的估计,取消了中央从延安南迁淮阴的计划。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偏爱北平■

1948年9月8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九月会议”,这是日本投降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中央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的进程,提出了用五年左右时间(从1946年7月起)从根本上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时间表。关于国民党政府被彻底推翻后CCP要建立什么样的国家政权,毛泽东在会上明确表态:“我们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政权不仅包括工农,还包括小资产阶级,包括民主党派,包括从蒋介石分裂出来的资产阶级分子。政权制度采取民主集中制,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是资产阶级议会制。各级政府都要加‘人民’二字,一切政权也都要加‘人民’二字。比如法院叫人民法院,解放军叫人民解放军,以示对蒋介石政权的根本反对。”

在这次会见中,毛泽东与当时负责山西作战的许进行了交谈。谈话中,他透露了和平解放北平及其首都北平的愿望。

对许说:“如果阎锡山同意和平解放太原,请他把部队开到地区,我军就开进太原,麻烦就少了。”

许向倩答道,“恐怕不容易。我们用各种方法争取太原的和平解放,动员阎锡山的老师带一封以我的名义写给他的信,去太原找阎锡山。结果他不听劝说,反而不顾师生情,杀了年近八旬的老秀才。可见他是固执的。”

听了这话,毛泽东缓缓点头,若有所思地说:“看来太原打不起来,北平最好不要打。”“不要打北平”旨在完整地保存北平,使它成为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聂荣臻领会了毛泽东的战略意图。在战役中,聂得知国民党驻北平将军傅可能愿意谈判,于是与罗荣桓商议后,向中央军委建议:攻占天津,逼傅就范,争取不战而平定北平。毛泽东明确回答说:“今后,我军将主要以夺取大城市为作战目标。能和平解决的,尽量和平解决。北平最好不要打!中国人民已经为解放事业流了太多的血了!”

中共中央同时任命彭真为中共北平市委书记,叶剑英为北平军事管理委员会主任兼市长,领导接管北平。在西柏坡,毛泽东对彭真、叶剑英说:“接管北平将影响中外。一定要取得像接管沈阳、济南那样更好的成绩,不要落后于沈阳、济南。另外,特别要防止过去的一些‘左’的做法。”

毛泽东的话让叶剑英觉得北平可能是首都。

1948年12月17日,中共北京市委第一次会议在河北保定召开。中心议题是研究接管工作。叶剑英在会上明确表示:“北平是闻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古都,将来有可能成为新中国的首都。接管如何,直接关系到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的威信,也直接关系到接管其他尚未解放的城市。我们必须做好眼前的工作。”

1949年初,东北局城市工作部长王稼祥在到达西柏坡的当天就带着妻子朱仲丽访问了毛泽东。

毛泽东与王稼祥有着深厚的个人友谊。长征途中,王稼祥和毛泽东讨论了革命发展的前景,共同研究了红军摆脱困境的战略方针。他支持毛泽东指挥红军,是遵义会议后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的成员,是毛泽东的得力助手。这一次,问候少了,坦诚多了。

毛泽东说,“我们很快就会赢得全国的胜利。想听听大家的看法。我们政府的首都在哪里?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首都Xi,洛阳,开封,南京和北平。我们的首都在哪里?虽然中央有考虑,但还没有最终答案。”

王稼祥若有所思地说:“依我看,现在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南京,虽然号称地理上的重地,但只要翻开历史,就知道金陵王朝,包括国民党政府,都是短命的。这样带着历史宿命论的色彩,我们当然不信这一套。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南京离东南沿海太近了。从目前的国际形势来看,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我们最好不要选择南京作为我们的首都。再看洛阳。它的缺点是没有一栋像样的大楼,也没有办公场所。由于中原地区连年战乱,经济落后,这种状况短时间内无法改变。此外,交通和黄河泛滥等问题也使其失去了京都的地位。中国的疆域不在汉隋唐。当时,长城是边界。现在长城位于中国的腹地。所以洛阳在地理位置上不再具有作为中心的特点。这样看来,选洛阳是不合适的。”

毛泽东笑着问:“那么,我们可以在哪里制造资本?”

王稼祥心平气和地说:“我想中国的首都最理想的地方应该是北平。地处北平沿海,属于经济发达圈,扼守着连接东北和关中的咽喉地带。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可谓今日中国的命脉。同时又靠近苏联和蒙古,不怕战争。虽然临海,但渤海是中国的内海,还有辽宁和山东两个半岛,所以从战略角度来说相对安全。国际上一旦有事,不会马上震动首都。另外,北平是明清两代的帝都,在心理上是被民众接受的。考虑到这些有利条件,我认为首都应该设在北平。”

听了王稼祥的意见后,毛泽东甚至声称,“有道理,有道理。嘉祥,你的分析正是我想要的。看来我们的首都定在北平了。蒋介石的首都在南京,他的基础是江浙资本家。我们要在北平建都,也要在北平找到我们的基础,就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

王稼祥的观点与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其他领导人的观点完全一致。这一协议是基于当时国际政治格局和国家安全战略的考虑。

北京的城市建设也有自己独特的格局。毛泽东已经两次进入这个城市,并在这个城市生活了一段时间。他知道:北平是一座独特的城市,布局宏大,规划严谨。外面是长城拱顶,里面是宫殿中心。在其中轴线上,城宫、庙园、雅木寺、城内民宅依次对称铺开,形成空的序列,规则严密。毛泽东在北京时,曾去过陶然馆,领略了北京的早春。他和杨开慧也被留在了北海公园,故宫的河边,鼓楼的脚下。他对北京自由多变的山水,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人文生活情趣也有着深刻的记忆。毛泽东也知道天桥和长甸有趣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北京最富有的人的生活。

北平不能被战争摧毁。是这一代伟人的远见卓识,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期待。

■北平的和平解放为新中国的首都北平提供了有利条件■

1949年1月14日,天津战役打响。经过29个小时的激战,天津解放了。第二天,傅派代表到商讨和平解决北平问题。一月十七日,傅召集华北七省市议会讨论和平问题。原北平特别市长何思源作为北平荣誉市民出席会议。会前,在北平看望军事将领的何思远要求傅及其部下,照顾好北平200多万人民和几千年文物的苦难,走和平之路。何思源在会上还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求将北平改为北京。北京人最讨厌北平这个名字,改北京最受欢迎;第二,要求在北京成立中央政府。北京人过去喜欢自称“天子脚下的官”。越靠近中央政府越好。第三,要求中央政府统一,充分授权。

何思源的这三条原则无疑着眼于和平解放北平,但这一要求也反映了北平人民欢迎共产党建都的普遍支持。

为了实现北平的和平解放,指示动员一切力量,积极做好北平警备总长傅及上层军官的统战工作。在中国共产党强大的军事和政治攻势下,傅于1949年1月22日宣布接受和平改编。31日,北平和平解放,古老的北平完整保存。北平所有的名胜古迹都得到了保护,没有任何损失,城里的生产生活一切正常。

以北平为首都是革命发展的合理结果,其政治考量随着革命进程一步步加深。北平的和平解放为新中国的首都北京提供了有利条件。

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会上提出,党的工作重点要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要广泛开展城市经济建设。在这种背景下,毛泽东提出建都北平。他说,“我们希望在四月或五月占领南京,然后在北平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联合政府,并以北平为首都。”在北平建立中央政府也是当时许多民主人士的共同想法。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期间,叶剑英向毛泽东报告了北平和平解放的情况。他说,北平和平解放后,许多民主人士写信和打电话给我们,说他们坚决支持共产党,希望和共产党更好地合作,希望共产党在北平成立国民政府。

在准备转移到北平时,毛泽东不断地给身边的工作人员敲响警钟。他对工作人员说:“我们即将进入北平。我们进北平,不是李自成进北平。我们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实现共产主义。”毛泽东说:“我们要去城里‘赶考’!”周恩来说,“我们都应该通过考试。不退。”毛泽东自信地说,“如果你回来,你会失败。我们永远不会是李自成,我们都希望得到一个好结果。”

“考个好成绩”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决定建都北京的第一个愿望。这是执政党的愿望。这是人民的愿望。

■北京改名北京,也需要民主决策■

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高瞻远瞩,同时提出了建都北平的设想,并得到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认可。但这一提案需要新一届全国政协通过,才能具有法律效力。北平改名为北京也需要民主决策。

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总部进驻北平城。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国民党政府统治的结束。全国的解放即将到来,选择一个民族的、合法的首都更加迫切。

这项工作需要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来完成。

6月15日,新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召开,来自23个单位的134名代表参加,包括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支持五一口号的无党派民主人士。会议通过了新CPPCC筹委会常务委员会名单。会议决定成立六个小组,在常委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其中,第六组由组长马叙伦、副组长叶剑英起草国旗、国徽、国歌。

新CPPCC筹备会议于19日结束,为期5天。大会闭幕后,各小组经过三个月的积极准备,完成了所有准备工作。9月17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审议并基本通过了新政治协商会议文件草案,决定新政治协商会议改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9月21日,新中国的开国盛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开国大典,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在城门口。

毛泽东主持会议,并在热烈的掌声中致开幕词。毛泽东说:“这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一个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代表了全国人民,它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因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宣布自己履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自己的议程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将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国徽、 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首都的位置,并采用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相同的年份名称。” 毛泽东说完这句话,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会议进展顺利,气氛热烈。

■档案中的记忆■

70年后,我们走进中央档案馆,翻阅当年的档案,依然能感受到当时的温度。我们要找的是国旗、国徽、国歌、国都年表节目组对国旗年表的意见。从这些手写和印刷的线条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首都纪年、北平改名北京的民主决策过程:

1949年9月,《国旗、国徽、国歌、国都年表程序组关于国旗年表的意见》分发给代表们。有两种文件:手写的和打印的。

9月22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秘书处关于分组(1-11组)会议讨论船旗国年表的通知》传阅,书面11份,印刷11份。

9月23日,人民网报道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委员会名单。当天公布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旗国纪事》小组讨论名单,共印了11组。

■各种小组的意见

9月23日,船旗国分组讨论第一次小组会议纪要。地点:中南海秦征厅。主席:马叙伦。实际人数是42人。关于国资的意见:完全同意国旗国资年计划组关于国资的意见。关于日历年的意见:我完全同意船旗国日历年方案组关于日历年的意见。

9月23日,以船旗国为单位分组讨论第二次小组会议纪要。地点:中南海秦征厅第二会议室。主席:沈雁冰。实际人数是45人。关于首都的意见:本组所有代表一致同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应设在北平。关于日历年的意见:在座的各位代表都同意采用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相同的日历年,即把这一年改为1949年,只有张元济和周善培例外。张元济先生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的日历年仍然应该是“三十八年”。理由如下:(1)中国有4300多年的历史。如果换了,很多人会不知道自己国家的历史;(2)采用公历与耶稣会士有关,我们中国不应该在自己的历法中采用;(3)“三十八年”之所以用,是因为大家普遍比较熟悉。另外,周善培先生主张改元,不足以表现革命精神。但如果是公历换元,就要考虑了。黎锦熙先生主张以历法为主,每个人可以自由地在历法下加括号,并在括号中标明他需要标明的年份。比如1949年(最小38)。

9月23日上午9: 00,以船旗国为单位分组讨论第三次小组会议纪要。地点:中南海秦征厅第五会议室。主席:郑振铎、蔡畅。实际人数是41人。关于首都的意见:一致同意建立北平为首都,并改名北京。除了附件二列举的原因,交通靠近天津,E联海外也是国际航线的据点(空)。关于日历年的意见:一致同意使用公历作为日历年,并将这一年更名为1949年。

9月23日上午9: 00,以船旗国为单位分组讨论第四组会议纪要。地点:中南海怀仁堂3号休息室。主席:张奚若。记录:陈然。实际人数是45人。剩下的我没看到。

9月23日上午9: 00,对第五次小组会议纪要进行了船旗国分组讨论。地点:中南海怀仁堂4号休息室。主席:陈嘉庚,欧阳予倩。实际人数是47人。关于首都的意见: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PRC)为北平首都,北平更名为北京。关于年表的意见:一致同意中华人民共和国(PRC)应采用现代世界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体系,今年将更名为1949年。注意,丁应加上“公元”二字,以避免宗教含义。

9月23日上午9: 00,以船旗国为单位分组讨论第六次小组会议纪要。地点:北京饭店六楼餐厅。主席:田汉。记录:韩玉虎,朱。关于首都:洪深提出,北京改名北京后,南京可以改名江宁,其余代表一致同意第六组的意见。关于历法年份:一致同意采用现代世界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体系,将这一年更名为1949年。张远山建议,在大会上做决议时,可以强调“废除纪元制”。

9月23日上午9点,以船旗国为单位分组讨论第八次小组会议纪要。地点:北京饭店西餐厅。主席:简伯赞。记录:吴兴。实际人数是43人。关于首都的意见:一致同意将北平作为首都。

9月23日上午9时,对第九次集团会议纪要进行了船旗国分组讨论。地点:六国饭店民主厅。主席:艾青。实际人数是50人。关于首都的意见:都过了北平的首都,北平改为北京。

9月23日上午9点,分组讨论了第十次船旗国会议纪要。地点:六国饭店东餐厅。主席:钱三强。记录:冯天正,张敦礼。实际人数是48人。关于首都的意见:一致通过北平为首都。关于日历年的意见:一致通过公元日历年。

9月23日上午9点,分组讨论了第十一次船旗国会议纪要。主席:廖承志、梁思成。实际人数是52人。关于都城的意见:一致同意定都北平,改名北京。

■四项议案获全体代表一致通过。

9月23日晚7点,国家首都年计划组国旗、国徽、国歌第六次全体会议。地点:秦征会堂第二会议室。主席:马叙伦。记录:陈然。秘书:彭广汉。对首都的看法:1。来自不同团体的所有代表一致同意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把北平作为其首都。2.邵力子建议把附件中“资本问题”第二行的“主要原因是”这个数字删去,把“容易依赖帝国主义”改为“完全依赖帝国主义”,因为南京的首都南京,在孙中山先生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正好是清理旧污染的时候,原因就不必谈了。(见附件一)3。从江西省政府调到南昌的医生许建议,把所有的首府都设在内地——重庆、xi安或成都,理由更为国际化。(本组认为没必要考虑,所以只提交报告,不讨论。(见附件)4。有人主张以北平为首都,但名称不必改为北京。

9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了《记录CPPCC代表对旗国历年的讨论》。

9月25日晚8时,在中南海丰泽园举行国旗、国徽、国歌征求意见座谈会。在这次论坛上,关于首都的问题,张奚若说,首都在北京,大家不会有意见,问题是南京要不要改名.有人建议南京改名。毛泽东说:不如换一个字(指北平变北京)。在纪年问题上,我们采用AD,普通人或其他历法也可以。毛泽东说,普通人没有办法利用我们。我们不能惩罚他们。比如以前用民国很多年,但是老百姓想用甲子年,所以还是用。但是我们的政府必须决定采用哪一年。黄炎培说:毛主席是对的,但现在有人说我们采用公元作为基督年的名称。事实上,许多非基督教国家都采用了公元。毛泽东说:即使耶稣也不坏。耶稣和今天宣扬的基督教帝国主义不一样。

9月26日下午3点,国旗、国徽、国歌编年史评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饭店中餐厅召开。会议主席为马叙伦,秘书为彭广汉、徐守宣。在这次审查会议上,关于日历年,所有代表一致同意采用公元日历年,即该年更名为1949年。关于首都问题,全体代表一致同意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把北平作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

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第六天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有632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执行主席有:张澜、李、贺龙、、薄一波、、宋庆龄、张、陈叔同、赛福鼎。代表马叙伦国家首都、历法、国旗、国歌方案组委会向大会作报告。经过广泛和认真的讨论,周恩来代表主席团将四项决议草案付诸表决: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的首都定为北平,从此改名为北京。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的日历年采用公元,今年是1949年。

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正式制定之前,《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象征着中国人民的大团结。

以上四项议案获得全体代表一致通过。至此,代表全国人民意志的CPPCC会议以完全民主的方式通过了首都北京。

这是中国首都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这是人民的意愿,也是民主的结晶。

■宪法中对首都的表述■

北京从此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这是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所向往的。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的每部宪法都将包含关于首都的条款,但每部宪法都有不同的提法。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章第一百零六条,其中专门关于首都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北京。”1949年叫“首都”,1954年叫“首都”。

1975年1月17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章第三十条,将国旗、国歌、首都合并为一条,五个字:“首都是北京。”没有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北京,也没有单独列出来。

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没有将首都单列,而是在第四章第六十条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北京。”

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首都作了特别规定,即第四章第一百三十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北京”。这个规律是科学严谨的。■

(来源:《党史博览》2019年第9期闫淑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33582.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