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奇标志(酷奇官网鞋子男士)

新京报讯(记者张宇)当自行车共享领域的资本大潮完全退去,只留下一个常住人口不到10万的小城——天津,一片废弃的汽车零部件和如梦似幻的记忆。即使在自行车共享行业略有下滑的2018年,镇上所有的自行车厂和配件厂都在正月初七开始全面开工。今年大部分工厂过了正月还在休息。从繁荣到萧条,仅仅一年时间,世界就变了。

墓地里到处都是自行车零件。新京报记者张宇摄影

“工厂没活干,干活的也不急着回来。”

眼看正月快过完了,天津王庆坨镇依然没有一点热闹的气氛。这里的大多数自行车厂仍然关闭着。就连街道两旁的餐馆、小吃店也少之又少。如果不是满载货物的卡车在巴金公路上疾驰而过,人们可能会认为“中国新年仍然是这里的节日”。

“它甚至还没有开始。现在工厂没活干了,工人也不急着回来,”曹伟操着王庆坨镇本地口音说。“去年,要早得多。工厂都是正月初七开的,都要赶自行车共享的订单。人们会在春天使用它们。”

王庆坨镇一家自行车厂大门紧闭。新京报记者张宇摄影

王拓镇位于天津市武清区南部,距天津市区30公里,距北京市区约110公里。作为典型的农业镇,农村户口占绝大多数,辖区每个村大约有3至4户非农业户口。在上世纪90年代末自行车制造出来之前,王庆坨镇的居民以制造和销售童装和耕地为主要收入。但这个行业的发展很一般,90年代末的自行车制造成为突破口。

对于这个拥有自行车工厂的“拥挤”小镇来说,自行车订单的多少决定了小镇经济的兴衰。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自行车生产基地,王庆坨镇的兴衰几乎成为中国当代自行车产业发展的缩影。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王庆坨镇的自行车产业依靠低价策略,与当时的天津本土品牌“飞鸽”形成差异化竞争,在以自行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市场上引起巨大反响。仿佛一夜之间,各种自行车零件、组装、喷漆的工厂在道路两旁一字排开,以至于20年后的今天,王庆坨镇的商业布局依然是“自行车工厂遍地”。

有意思的是,在网上搜索“王庆坨镇的自行车”这个关键词时,前20年的野蛮生长和繁荣,以及自行车制造基地的固有基因,似乎都被遗忘了。该网站的前三页几乎完全被自行车共享占据,已经成为一个“自行车小镇”。

但新的在线记忆并没有持续多久,因自行车共享的推出热潮而陷入狂欢的王庆坨镇因退潮而变得迷茫和不知所措。

对于当地人曹伟来说,自行车是一件熟悉的事情。在今年年初决定打车之前,曹伟已经从事自行车制造近30年。2017年,在自行车共享需求的高峰期,曹伟被介绍到位于津唐公路和广清镇的两家自行车厂担任临时帮手。他的主要工作是组装自行车共享。

“金塘公路那边有个大工厂。当时过去有五六十人。我们把他们从王清义那边拉到厂里,车来接,每天给每人150块钱。”曹伟说:“那时候很多工厂人手不够。你想想,曾经一个订单基本是一百万辆,急着要,很多工厂都要找中介临时招人。”

这种热度持续了整整一年。据曹伟回忆,到2018年夏天,自行车共享领域的新订单突然消失了。

这个曾经繁华的城镇已经变得荒芜了。新京报记者张宇摄影

2000个车把,从一天到两个月

行业的起伏直接体现在厂商的生产数字和“接活”的心态上。

吉太饰品厂位于王庆坨镇西胡同。他们主要生产车把配件。2017年,他们承担了大量的自行车共享配件生产。负责人耿女士说,在高峰期,工厂专门开设了一条生产线来生产自行车共享把手,每天生产的配件数量可达数千个。

“当时,至少有10名工人加班加点,以确保足够的交货量”。自2018年下半年以来,自行车共享领域的配件订单数量急剧减少,这使得工厂基本放弃了专业化生产线。如今,吉兴泰零件厂仍然为山西的一家自行车共享工厂供应零件,但他们接的订单越来越少,越来越谨慎。

“过去,我们一天要开出2000个车把,但现在需要两个月才能达到这个数量。如果制造商想要,我们肯定会做,但他们都会事先就订单数量和付款达成一致,”耿女士说。“有的同事刚做完一大批配件,人家一转身就说没有,这不都砸到自己手上了。去年,这样的事情太多了。”

为小蓝工作半年,损失1000万元。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王庆坨镇虽然以自行车制造闻名,但镇上的出行方式主要是电瓶车和电动三轮车。在这个“自行车城”,你几乎看不到任何人骑自行车,更不用说自行车共享了。

当自行车共享的浪潮退去时,与庞大的订单数量相比,经历过的人更容易记住自己的所见所闻。

2017年,位于王庆坨镇东北约20公里的亿豪单车公司,曾与小蓝单车达成4000万元的订单合同。没想到,“撞车”了半年的小蓝单车,也成了当时共享单车“倒闭潮”中最具话题性的一辆。

和很多共享单车的企业一样,小蓝单车的支付流程也是一样的。在向亿豪支付30%定金后,企业资金的断裂使得这笔订单的尾款遥遥无期。随之而来的是退押金、讨债、“接盘侠”等一系列热门话题,而背后的供应商却关注度较低。

“不是说(小蓝单车CEO李刚的父亲)替儿子还债吗?当时,我们都谈到了这一点。作为制造商,我们能做些什么?他真的给不了钱。我们找他有什么用?”据一号单车公司刘董事长介绍,滴滴在接手小蓝单车后,向他们支付了订单中约21%的款项,加上胜诉后通过法院执行获得的赔偿,整个订单仍亏损近千万元。

“我还能做什么?我会慢慢‘自愈’”,董事长刘苦笑着对新京报记者说。同时,他还不忘补充一句,“现在这个行业本身发展不好,无论是内销还是出口都赚不到钱。”

即使你不是目击者,在别人眼里,自行车共享对小镇的影响是真实存在的。

“我们刚来的时候,来这里吃饭的年轻人经常说小黄车、小蓝车之类的。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很少有人提了,”在王庆坨镇开小餐馆的邢杰说。

当一个客户在采访中想要购买自行车共享零件时,工厂领导的态度并不激动,而是反复确认订单数量和付款发货。一家车架厂的负责人王兴说,“你想做什么样的零件我们都可以定制,但是不要超过10万件,钱还得预付,不然不敢做。”

被“抛弃”的自行车共享者。

新京报记者张宇摄影

“春天”里的自行车墓地

“我以为是春天,结果出来之前,已经是冬天了。”冀涛感慨道。

由于在镇上从事自行车销售多年,冀涛知道,虽然自行车共享的单品利润很小,但他曾认为,自行车行业的春天已经到来,因为动辄几十万或几百万的购买量。

“像我们骑的最常见的自行车,现在一辆的纯利润在10元左右,单次采购三五百辆已经是大单了。相比之下,一辆共享单车的净利润只有5元,但这个数字乘以10万元、100万元之后,对任何一家车厂来说,都是一笔令人兴奋的收入。”

他没想到的是,期待的“春天”只持续了一年半。

记者随曹伟来到河北霸州市刘兆佳村,这里靠近王庆坨镇西侧。在村子后面的一块地里,记者看到,已经废弃的自行车共享在这里整齐地排列着。道路两旁既有完整的车辆,也有拆除后留下的无数零部件。冬天荒芜的田野,加上乡间小路牲畜粪便的味道,就是曹伟口中的“自行车坟场”。

“很多公司交了押金拿走一批单车,突然就没钱了。这里的工厂已经把剩下的车做好了,但是公司不直接要。这些车都是废弃的,没地方放就堆在这里。”

在现场,记者发现两边的田地只是简单的用铁丝和木桩围起来。在“车海”中,有“酷骑”标志的自行车最多,有少量橙色、黄色和蓝色的自行车车身部件。从曹伟口中,记者了解到,有些企业会偶尔来这里,捡一批看似能用的自行车带走。“都是企业自己给员工上下班加宣传,在工业园区找个工厂,油漆一下,换个logo,不放出去。”

“对了,前天刚带走一批,卡车来了两次。结果昨天又送回来一批。”曹伟笑了。“你猜怎么着,第一次拿走,不小心拿多了,企业放不下。”

有些自行车下了生产线就成了“废品”。新京报记者张宇摄影

支柱产业受到冲击后

记者走访王庆坨镇发现,镇上的工厂分工特别细致,大多只从事某些零部件的供应或组装。谈到王庆坨镇的工厂时,曹伟说:“如果你有一个院子,你就可以制造自行车。”。规模虽小,但庞大的数量足以支撑自行车生产的各个环节。

与曾经乐观的冀涛不同,在汽车厂一线工作的曹伟认为,自行车制造业本身受到了自行车共享的冲击。

“大约五年前,那时基本没有自行车共享,我们工厂的平均月收入约为6000元。”随着自行车共享的扩大,人们在城市的出行习惯也受到了影响。“现在,谁还会自己买自行车?工厂拿不出新单子,工人没有工作。去年一个月最低的时候,我从厂里拿到的工资不到2000元。”

曹伟曾经工作过的工厂位于王庆坨镇政府以西约500米处,现在已经停工。今年年初,曹伟利用元旦和春节两个出行高峰,做起了网约车司机。至于他以前的工作,“一是他做不了,二是他想找也不好找。”

影响不仅仅是因为用户出行习惯的改变。去年年底,位于该镇西侧的王庆坨水库基本建成。为了保护水资源,当地政府自2017年底以来加强了环境控制。自行车装配线工厂,包括氧化和烘烤,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很多工厂外迁,有的直接停工。

随着自行车共享的潮起潮落,这个自行车小镇的支柱产业需要找到生存之道。毕竟自行车产业产值占全镇经济总量的绝对比重,超过70%。

目前这个时间还不是王庆坨镇最忙的时候。“5月份回来,能找到订单的工厂基本都开了。那时候还没开始的就不会再开了。”曹伟告诉记者。

新京报记者张宇编辑张倩校对李丽君

(应采访对象要求,曹伟、冀涛为化名)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30868.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