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无法承受之轻(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启示)

人生最容易错过的恐惧,是没有期待和努力的平静。这种平静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生命的存在有重有轻。应该如何摆正自己,才能走出人生“轻与重”的困境?提起米兰·昆

人生最容易错过的恐惧,是没有期待和努力的平静。这种平静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生命的存在有重有轻。应该如何摆正自己,才能走出人生“轻与重”的困境?

生命无法承受之轻(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启示)

提起米兰·昆德拉,人们都能想到他最著名的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不仅展示了昆德拉杰出的写作才华,也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坛的地位,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畅销书之一。

在米兰·昆德拉的文坛被经典化的过程中,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在世界文学史上引起波澜。和村上春树一样,昆德拉6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但都不幸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2011年,他的作品集被收录到久负盛名的美国七星图书馆,这是许多作家一生向往的荣誉。

近年来,随着昆德拉作品被介绍到中国,读者中出现了一股昆德拉热。即使在文清的队伍里,也有一种不成文的说法,“好像不读点昆德拉的作品,就不会这么高了。”昆德拉的许多书名和书中引用的词语一度成为时髦的流行语,比如“媚俗”、“忘了用笑声记录”& # 34;住在别处& # 34;《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人一思考上帝就笑》等等。

不过坦白说,昆德拉的作品虽然经常被读者热议,但真正能读下去的书并不多。透过现象看本质,昆德拉的小说不像小说那么好理解。相比那些吸引人的情节,他更喜欢通过讲述自己生活中的具体事件,把读者引入哲学思考。

昆德拉的小说在结构上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他非常注重内容与主题的协调。通过在小说中铺设大量的叙事情节,穿插大量的论证,他的观点不仅深刻独到,而且充满了人生智慧,充分显示了昆德拉独特的思考。整体的阅读体验,就像作曲一样,是由点到面,涵盖方方面面。音乐讲完后,更是发人深省。

昆德拉出生在捷克共和国的布尔诺。昆德拉的父亲是钢琴家。他从小就在音乐方面受到良好的影响和教育。18岁时,他加入了捷克共产党。之后他画画,搞音乐,写诗,写剧本,做电影老师。30岁那年,我写了人生中的第一篇短篇小说,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的道路。

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昆德拉的著名小说《玩笑》被禁,他的所有作品一夜之间从书店和公共图书馆消失。同时,他被开除党籍,解除职务,并被禁止发表任何作品。在这种情况下,他和他的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共和国,移居法国。不久之后,他成为法国最受欢迎的外国作家之一。

我们今天解读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是以苏联入侵捷克这一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来描述的。时任捷克共产党总书记的杜布切克发起了名为布拉格之春的政治改革,提出了“有人情味的社会主义”,得到了捷克人民的热烈支持。

但苏联认为此举有脱离苏联控制的倾向。所以他决定对捷克进行武装干涉。1968年8月20日夜,苏联对捷克共和国发动了全面进攻。仅仅6个小时后,苏联就完全控制了整个捷克领土,并逮捕了捷克共产党总书记杜布切克。

这个历史变迁对整个欧洲历史来说不算什么,因为太轻了,很多国家都没有反应。但对于个人命运来说,它是如此沉重,以至于很多人改变了人生。正是通过这种比较思维,昆德拉创作了经典不朽之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我们很多人在阅读昆德拉的作品时容易产生一种误解,总希望在他的小说中找到一些对政治制度的批判。而这正是让昆德拉非常愤怒的地方,因为他关注的是历史变迁下的个人命运,而不是宏大的历史本身。他想表达的是对人类困境的永恒思考,而不仅仅是对某个特定历史时代的评判。

好了,在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简介后,我再详细告诉你这本书的内容。这本书主要讲了三个要点:

第一点是轻重抉择对人生意义的影响。

第二点是,灵与肉是统一的还是对立的?

第三点,虽然我们都鄙视媚俗,但没有人能彻底摆脱媚俗。

轻与重的选择对人生意义的影响

文章开头,作者引用尼采的“永恒轮回”理论,对人生中的“轻与重”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辩论。如果永恒的循环成真,那么我们的生命就会无限重复,就像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一样,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变得格外沉重,这样沉重的责任负担是任何人都无法承受的。

如果永恒轮回的理论不成立,那么生命一旦死亡,再美好再残酷也没有任何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使是最重要、最血腥的历史事件,最终也会变成文字和理论,变得轻如鸿毛。

与历史相比,我们的人生有意义吗?我们的人生还有意义吗?我们的决定还有意义吗?这是对生命意义的评估。你能接受吗?

带着这样的思维读这本书,你会发现,书中的每一个人,无论是轻是重,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人生的困境。而当你读完之后,你会发现,昆德拉提出的一系列哲学问题,根本就是无法回答的问题。我想他的目的可能是让读者在自己无法把握的困境中找到自己的人生答案吧!

这本书有四个主要人物,他们代表了四种程度的人生困境。从程度上来说,萨宾的困境最轻,其次是托马斯、特蕾莎和弗兰茨。

我们的故事从托马斯开始。

托马斯是个熟练的外科医生,对性生活放纵,有很多情人。在努力追求轻松自由生活的过程中,他渐渐觉得爱情和家庭责任是他生活的负担,于是选择与妻子离婚,决定再也不见儿子,与父母决裂。这一切并没有让他感到难过,反而是如释重负。因为他终于推开了所有压在他身上的重担,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为了不被任何一个女人束缚,他在和女人的交往中坚持这样一个原则:只保持性友谊,绝不要有爱情。但遇到特蕾莎后,他违背了自己的原则,爱上了特蕾莎。

特里萨是一个小镇的女服务员,托马斯在三周前的一次拜访中偶然遇见了她。他们一见钟情。特丽莎带着一颗向往爱情的心来到布拉格寻找托马斯。那天晚上,特丽莎病了,托马斯对她表示同情。她觉得自己就像圣经里篮子里的弃婴,飘到他的床边,需要他的照顾。之后,他们开始同居。

但让特蕾莎没有想到的是,同居后的托马斯依然喜欢和很多女人鬼混,这让特蕾莎感到非常痛苦。特蕾莎虽然出身不高,但一直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认为“灵与肉”的结合才是至高无上的爱。

她深爱着托马斯,却无法改变他的性观念。在这种沉重的精神负担下,她感到非常痛苦。为了减轻她的痛苦,托马斯娶了她,并给了她一只名叫卡列宁的狗。

然而,结婚后,托马斯仍然无法保持他的忠诚。他一次次的不忠,让特蕾莎的痛苦越来越重,托马斯自己也陷入了心理怪圈。每次刚出门见小三,他就因为愧疚而立刻失去欲望。但他只要一天不见爱人,心里就会痒痒的,打电话要求约会。

有一次,他在和情人萨宾做爱的时候,一直偷偷看表,被萨宾发现了。事后,萨宾把他的一只袜子藏了起来,然后借给他一只女袜,以惩罚他在做爱时的心不在焉。

萨宾是画家,也是整幅作品中最轻的人物。她一直都是我行我素,从未被任何世俗事务所羁绊。她认为美是被抛弃的世界,大众认同的都是媚俗。从第一次背叛开始,背叛就成了她一生的追求。苏联入侵捷克时,萨宾离开捷克,义无反顾地来到瑞士。

如果托马斯没有和特丽莎结婚,他也会离开的。当时,瑞士的一家医院邀请托马斯到那里工作,尤其是在苏联入侵捷克的时候。托马斯很焦虑。在此期间,特蕾莎热心地充当爱国记者,每天冒着生命危险拍摄大量苏联入侵的照片。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快乐,仿佛一下子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7天后,捷克共产党总书记杜布切克被迫签署妥协协议,并在电台发表讲话。当一切尘埃落定,特蕾莎的心再次变得空空虚。为了逃避当局的迫害,特蕾莎提出去瑞士。实际上,主要原因是她想换个环境,因为托马斯在布拉格有太多的情人。

令特蕾莎惊讶的是,到达瑞士后,托马斯很快与萨宾取得了联系,并再次开始了甜蜜的约会。这让特蕾莎更加难以忍受,她恐惧地想,如果托马斯把她抛弃在异国他乡,她会怎么办?特蕾莎不敢想象这样的日子,于是留下了告别信,孤独地回到了布拉格。

最初几天,托马斯感受到了短暂生命的美好,但很快,这种淡淡的失落感开始让他难以忍受。他开始感受到特蕾莎的凄凉,于是决定回布拉格的家找她。

在火车上,托马斯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做出这样一个被感情左右的选择,是对还是错?他不知道,也无法证明,因为人的一生只有一次,就是不能排练,不能排练。他怎么可能提前知道?

回到布拉格后,托马斯之前的同情突然消失,只剩下胃痛和对回归的绝望。

萨宾很快在瑞士有了一个名叫弗兰茨的新情人。他是大学教授,也是萨宾认识的最好的人。他的事业很成功,但他并不满足这样的生活,他认为这样的生活太平淡,没有意义。他觉得人生应该是轰轰烈烈的,要有面对死亡的勇气。

弗兰茨和萨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无论是思想、观念、情感还是性生活。他们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萨宾是个轻人,但弗兰茨是个重人。他总是被沉重的责任、世俗、道德、伟大的梦想所束缚。自从遇到萨宾后,他不得不经常对妻子撒谎,这实在违背了他诚实的道德标准,于是他向妻子提出离婚,打算娶萨宾。

然而,对于萨宾来说,弗兰茨的决定就像打开了她私生活的大门,让她感到沉重。她不想为这段爱情承担任何责任,于是连夜离开瑞士,去了巴黎。

搬到巴黎后,萨宾第一次感受到生活的空虚空,无法从悲伤中振作起来。她一路逃亡,一路背叛。她背叛了亲人,背叛了配偶,背叛了爱情,背叛了祖国。可是,当她没有像祖国一样留下亲人、配偶、爱情的时候,她还能背叛什么?她的生活还剩下什么?除了孤独,只有无尽的空虚空。

你永远无法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因为你只能活一次,无法和前世相比,也无法在下辈子改正。没有办法检验哪个选择好,因为没有比较。一切都是一次经历,只有这一次,无法准备。萨宾人生的最后一站是在美国。她去世前留下遗嘱,要撒骨灰。

萨宾离开后,弗兰茨继续崇拜她,梦想着美好的生活。一天,一个朋友从巴黎打来电话,邀请他参加一次大游行。他感到非常兴奋,毫不犹豫地参加了游行。

但是他们的进军很快以失败告终。回来的路上,弗兰茨在曼谷遭到几名暴徒的袭击,他在搏斗中被打死。他曾怀揣着重于泰山的梦想,最后却轻如鸿毛的死去。

此外,当托马斯和特蕾莎回到布拉格时,他们都因为政治原因失去了工作。托马斯成了玻璃清洁工,萨宾成了酒吧的女招待。

多年以后,托马斯越来越感到空空虚和失落。他开始后悔自己的选择,开始觉得从瑞士回来是一个灾难性的错误,开始在心里责怪特蕾莎,开始觉得生活的重压让他无法承受。

特蕾莎的生活越来越痛苦和沉重。托马斯身上的女人味道刺激她每天睡觉。她想逃离布拉格,远离托马斯的情人。

终于有一天,他们达成共识,搬到农村,这是他们逃离现实的唯一出路。在那里,托马斯成了一名卡车司机,特里萨成了一名女牛仔。从此,他们远离过去,过着田园般的生活。

然而,快乐的田园奏响没多久,他们就来到了人生的最后一站。在他们回家的路上,托马斯的卡车因为刹车失灵坠入深谷,他们死于车祸。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抱怨生活中有太多的责任、习俗、规则等负担,总会感叹生活中有太多难以承受的负担,所以我们都想快点卸下包袱,轻装上阵。但是,当所有的责任和负担都彻底失去的时候,我们会感受到生命没有依托的空虚空和漂浮,而这种空的空虚和失落,其实是我们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在这本书里,我们分别看到了几个主角轻生活和重生活的经历。面对生活中的困境,萨宾选择了逃避,弗兰茨选择了承担责任,托马斯选择了徘徊在优柔寡断和逃避之间,特蕾莎选择了包容和屈服。但最后我们发现,无论他们选择多少,每个人都陷入了人生的困境。

灵与肉是统一的,还是对立的?

有人说,女人爱上男人,就付出了灵魂和肉体;而当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他付出的是一只蝌蚪。这虽然有点戏谑,但也反映了男女在对待性的态度上的观念差异。而这种观念上的差异,在我们的主人公托马斯和特蕾莎身上有着清晰的体现。

在特蕾莎的观念中,“灵与肉”是绝对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在托马斯的观念中,爱和性不仅是两回事,甚至是两种对立的感情。也就是说,他认为“灵与肉”是可以完全分离的。虽然他一直在努力让特蕾莎接受这个观点,但特蕾莎就是接受不了。

特里萨每天在酒吧里都被许多男人包围着。那些男人勾引她,对他抛媚眼,她就是对他们没有一点好感。当托马斯成为一名玻璃清洁工后,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女性,因此他的性生活变得更加奢侈。

特蕾莎每天回家都要忍受托马斯身上其他女人的味道,让她想痛死。为了给自己的灵魂找到一个出口,她想证明托马斯的观点。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特蕾莎和一个工程师发生了关系。但这种行为给她带来了更深的痛苦和更重的心理负担。

因为经过确认,她发现爱情的诞生往往是这样的:当女人软弱无助的时候,最无法抗拒的是男人对她的温暖呼唤;一个男人无法抗拒一个灵魂专注于他的女人。

所以她明白托马斯从来都不安全,她和托马斯的爱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托马斯对她的爱是建立在对他绝对忠诚的基础上的。一旦忠诚的支柱被打破,他们的爱情城堡就倒塌了。

从他们的不平等关系可以看出,托马斯的性爱观只是原谅自己鬼混的一个理由。如果特蕾莎用这种观点报复他,肯定会很尴尬。不信来看看他的表现:

当托马斯看到特里萨和一个男同事跳舞时,他看起来很沮丧,非常嫉妒。当特蕾莎在与一名工程师发生性关系后表现异常时,他非常沮丧,以至于失去了与女性见面的兴趣。当他怀疑特蕾莎对他的爱没有“那么必要”时,他感到胃痛,绝望。

从以上行为可以看出,托马斯的性理论根本站不住脚。如果“爱和性真的是两回事”,那么托马斯为什么要求特蕾莎对他保持绝对忠诚?

于是,你看,人性的自私在“灵与肉”的冲突中暴露无遗。托马斯自己选择了淡淡的爱,却让特蕾莎背负了沉重的爱。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像托马斯这样的人,在原谅自己“灵肉”分离的同时,要求对方对自己绝对忠诚。

既然托马斯对性爱的看法只是单方面的,那我们能质疑托马斯对特蕾莎的爱吗?这是否也能证明托马斯对性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我不这么认为,因为种种迹象表明托马斯是真的爱特蕾莎。

你不信:为了特蕾莎,他违背了自己的原则,不仅对她发展了爱情,还娶了她;为了特蕾莎,他放弃了在瑞士的自由生活,回到布拉格做玻璃擦洗工。为了特蕾莎,他跟着她从布拉格来到乡下,过着远离女人的生活。这一切不都说明他爱特蕾莎吗?

但是,如果托马斯爱特蕾莎,不就意味着“灵与肉”是可以分离的吗?例如,弗兰茨不爱他的妻子,而是依偎着她。比如萨宾,不爱任何男人,和不同的男人逢场作戏。

比如酒吧里的庸俗男女,互不相识,也能贪图一时的欢愉在一起。比如很多情侣并不相爱,但也在一起互相安慰。例如,许多像托马斯一样的男人和女人爱他们的配偶,但他们仍然喜欢与他人寻求刺激...这一切真的意味着“灵与肉”可以分离吗?

但如果“灵与肉”是可以分离的,那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要求自己爱的人对自己绝对忠诚呢?为什么我们每个人听到心爱的人出轨都会觉得特别生气特别痛苦?如果你爱的人对你说“我爱你,但我也喜欢和别人做爱”,你还能淡定吗?你还能冷静吗?你还能接受吗?我想恐怕很多人听完都会吐槽老血。加油!

就这样,问题似乎越来越复杂了。至于“灵与肉”的问题,我们似乎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通过这样一个具体的爱情场景,昆德拉向我们揭示了“灵与肉”的冲突,让我们看到了人类价值观中的矛盾。我们又陷入了对这个存在悖论的思考。

其实我们不必深究“灵与肉”是统一还是对立,因为不管是统一还是对立,爱都是自私的。我们不仅希望对方“灵肉”合一,更希望对方能更爱自己。当我们的爱得不到回应时,我们会失落、焦虑、怨恨、绝望。

所以男人想改变女人,女人总想改变男人。但其实谁也改变不了谁。所以,平衡灵与肉冲突的最好办法,就是用爱和责任去调和。

在托马斯和特蕾莎的爱情中,我们看到了“灵与肉”的冲突,特蕾莎认为“灵与肉”是绝对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在托马斯的观念里,爱和性是两回事,甚至是几乎对立的感情。但事实上,托马斯的性理论是无法令人信服的,因为爱是自私的,我们不愿意与他人分享,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

人类的爱不仅有要求,还有回报。没有人愿意无条件的投入对方的怀抱,只要他存在。所以,解决灵肉冲突的唯一办法,就是用爱和责任去妥协和自律,才能有一个和谐平和的幸福婚姻。

虽然我们都鄙视媚俗,却没有人能够完全摆脱媚俗

在昆德拉的很多作品中,我们都能找到“媚俗”这个词,而在《光》一书中,“媚俗”是作为一个关键词提出来的。

他是这样定义媚俗的:媚俗让人接连产生两次感动的眼泪。第一个说,看这些在草坪上跑的孩子,他们多漂亮啊!第二滴泪说:看到孩子们在草坪上奔跑,和全人类一起感动,真美!只有第二滴眼泪让媚俗称之为媚俗。人类的博爱是建立在媚俗基础上的。

媚俗是一个贬义词,含有媚俗、迎合世俗、容纳不同思想、虚伪、随波逐流、缺乏自我思想的含义。这里的媚俗也指一种超越个人情感的行为,是指限制他人,要求他人认同普世的世界观。

举个例子,我们一开始对一个捐赠活动并不了解,也不感兴趣,但是因为大家都说这个捐赠活动很有意义,如果不参加,会被描述为冷漠,没有人情味,所以我们积极加入其中,以示爱心。所以昆德拉说,人类的博爱是建立在媚俗之上的。

我们前面说过,萨宾是一个坚决拒绝“媚俗”的人。她内心对权威的反叛不是道德伦理的,而是审美的。令她反感的不是当局把城堡变成丑陋的马厩,而是当局戴的美丽面具。换句话说,就是媚俗。

媚俗的例子是五一节的游行和庆典。人们竭力表现出自己的热情和喜悦,以证明自己认同当局的政治,但实际上他们只是认同生命的存在。为了促进那些对当局政治漠不关心的人的积极性,当局巧妙地偷换了“万岁”的口号,以迎合人们的认同心理。这种媚俗充分显示了当局的权力和灵巧。

媚俗所做的是支配灵魂。如果你能打动别人的心,你就能获得他们的支持和认可。政治家们最清楚这一点。他们只要面对镜头,看到一个孩子,就会跑过去把他抱在怀里,亲他的脸。这种行为是为了维护公众形象而表演的一种媚俗。

但是,即使是坚决反对媚俗的人,有时也会使用媚俗,因为他们需要有一个让大众信服的真相,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和认可,从而影响他们整个群体。

比如德国一个政治组织曾经为萨宾举办过一次艺术展。当萨宾打开目录时,她发现自己的简历简直被过分美化了:她经历过苦难,反抗过不公,被迫放弃苦难的祖国,但仍继续战斗。最后一句是:“她用她的画去争取自由。”

萨宾抗议道,我的敌人不是当局,而是媚俗。但是没有人能理解她。从那以后,她努力不让人们知道她是捷克人的事实。唯一的目的就是拼命想逃离人们想要强加给她的生活的媚俗。

作者说,“媚俗的根源是对生命的绝对认同。”但是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是不一样的,所以会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各种各样的媚俗。一个人接受什么样的观念,他也会接受什么样的媚俗。

例如,弗兰茨总是喜欢陶醉于大游行的想法,这是一种梦想着团结所有年龄和倾向的激进分子的政治媚俗。

比如对托马斯来说,媚俗是一种承诺;对特蕾莎来说,媚俗就是低俗;对萨宾来说,媚俗就是忠诚;对弗兰茨来说,媚俗就是平庸。

但无论你如何定义媚俗这个词,如何鄙视它,讨厌它,甚至坚决反对它,我们都必须承认,人类离不开媚俗。即使是坚决拒绝媚俗的萨宾娜也无法做到完全超脱,她的媚俗是对幸福家庭生活的向往。她不止一次被这样温馨的画面感动落泪。

正如昆德拉所说:“毕竟我们都不是超人,完全摆脱媚俗是不可能的。不管我们心里怎么鄙视,媚俗永远是人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我们的生活中,虽然我们都很讨厌媚俗,但其实没有人真的可以不媚俗。即使是坚决反对媚俗的人,有时候也需要用一些媚俗的手段来获得大多数人的理解和认可。因为媚俗也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好了,今天的谈话就到这里。让我们回顾一下今天演讲的主要内容。

首先,我们谈到了“轻与重”的选择对人生意义的影响:

这本书有四个主要人物,他们代表了由轻到重的人生状态。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分别看到轻生活和重生活的体验。我们发现有轻虚空和重痛的。无论你选择轻或重,人类都会陷入生命存在的困境。

其次,我们谈到了:“灵与肉”是统一的还是对立的?

在托马斯和特丽莎的爱情中,我们看到了“灵与肉”的冲突。特蕾莎渴望“灵与肉”的完美结合,认为这是爱的最高境界。托马斯觉得“灵与肉”是可以分离的,“爱和性是两回事”。但实际上,托马斯的爱情理论是没有说服力的,因为爱情是自私的,没有人愿意和别人分享“精神”或“肉体”,两者都不行。所以灵与肉的冲突是男女之间永恒的矛盾。男人想改变女人,女人总想改变男人。但其实谁也改变不了谁。

最后,我们谈到:虽然我们都鄙视媚俗,但没有人能彻底摆脱媚俗。

因为每个人的三观不同,对媚俗的理解也不同。虽然我们都鄙视它,讨厌它,排斥它,甚至与它作斗争,但我们最终不得不承认,我们谁也逃不过媚俗,因为媚俗是人类生活的组成部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23614.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