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邮箱(email地址怎么注册)

编辑导语:在各种符号中,@是我们在网络平台上看到的最常见的符号。这个简单符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本文作者重点介绍@ symbol从电子邮件到社交媒体的演变

编辑导语:在各种符号中,@是我们在网络平台上看到的最常见的符号。这个简单符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本文作者重点介绍@ symbol从电子邮件到社交媒体的演变历史。如果你也有兴趣,请看看。

email邮箱(email地址怎么注册)围绕“数字世界的地址”这个话题,沙丘研究院最近会连续更新三篇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开始“@”在最近50年里从电子邮件的分隔符到社交媒体的参考符号的演变。

一、充斥各种符号的网络界面

互联网有很多独特的表现形式,其中之一肯定是“社交媒体符号”。如果你把现在的Twitter或微博主页给一个前数字时代的居民看,他很可能会感到困惑。各种下划线,“@”和“#”充斥着界面,已经成为网络语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更重要的是,这些符号也为我们的网络间语言空提供了一个结构。

email邮箱(email地址怎么注册)或者Twitter微博的页面都是符号,是网络上说话交流的基本工具。

让我们从@

也许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多,“@”这个符号其实在历史上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并不是互联网出现后某个极客创造出来的。在1971年电子邮件诞生之前,它主要在商业领域用作速记字符。“@”此时正式进入数字世界,一直作为一个字符(如user@foxmail.com)来区分用户名和域名。这种格式确保每一条电子信息都能正确地传递到目的地。

在此基础上,2006年开始了@的第二人生。在Twitter的帮助下,这一角色在社交媒体的世界中进一步普及,具有“提及”或“直接回复”某人的功能。

这个功能在华人世界早已普及。比如在微博或者微信中,当两个用户迷失在大量用户的海量消息中时,其中一个会对另一个说“你看我”。这里介词at作为动词,指的是大家熟悉的“@”。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引用功能甚至已经超越了它在70年代最初的地址含义,成为很多网民看到它的第一反应。

简单来说,在社交媒体的使用中,“@[用户名]”一般是一个可点击的链接,通过它你可以访问用户的个人资料页面。当它成为回复和提及其他用户的功能键时,这种机制大大增加了用户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二、从电子邮件到社交媒体

“@”符号已经从电子邮件中的分隔符变成了动词形式的函数。这段互联网秘史值得一说,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虚拟世界的传播结构。

人们普遍认为,Twitter工程师罗伯特·安德森将“@”从电子邮件世界引入了社交媒体。2006年11月2日。他在推特上说:

“@ buzz-拇指骨折了还发微博?这是不是太难了?”

email邮箱(email地址怎么注册)Twitter历史上第一条使用@作为直接回复引导功能的推文

来源:推特

罗伯特·安德森在他想要公开回复的用户“巴兹”前面加了一个“@”符号,表达了一个非常明确的意思:这条推文是针对“巴兹”的。虽然这是公开发布的消息,大家都能看到,但是发言的对象非常单一和明确。这是充满开拓意义的。

况且根据不倒翁用户@Garret Murray的考证,安德森的推特发出二十天后:

"...我不知道为什么。2006年11月23日,很多其他用户和我在同一天开始用@回复。我认为这是‘集体[无意识]意识’。毕竟我从来没见过这些人的推文,他们也没见过我的。”

这个曾经存在于电子邮件世界的小众符号突然被很多Twitter用户使用。而且有意思的是,他们似乎事先并没有达成一致,而是不约而同的在同一天想到了“@”的这个用法,仿佛这个符号天生就有这个意思,只有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才能显示出来。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情况,我们不妨回到2006年的互联网世界。当时早期的Web2.0发展很快,用户登录的主要设备是家用电脑。第一代iPhone还没有发布,移动互联网时代还没有揭开。古代的“平台”属于小圈子游戏,但并没有走向大众。

2006年,在政治经济公共事件中开始流行的Twitter平台刚刚诞生——其实“平台”这个词还没有成为互联网公司的常用词。如果回到当时的界面,它的“简单”可能会让现在的很多重度用户难以置信。在最初的版本中:没有回复,没有转发,没有标签。

在那一年,整个Twitter社区每天只有不到5000条推文,许多狂热的用户是Twitter本身的员工——而2022年每天约有5亿条推文。但是,事实证明,如果没有一个适当指定方向和结构的机制,5000条推文仍然可以构成一个相当混乱的空房间。

email邮箱(email地址怎么注册)Twitter在2006年的界面

资料来源:Twirpz

与电子邮件简单的点对点结构不同,Twitter是一个“社交广场”,它的基本结构是公开的,这意味着用户在同一空房间同时发言,每个用户都会听到他们关注的人。这就像一个嘈杂的市场,人们不停地走着,广播着他们的声音。在这种情景下,任何需要多次发言的对话都将越来越难以持续下去,因为话语的范围、方向和目标都难以确定。

考虑到这种情况,通过电子邮件广为人知,社交媒体世界诞生了具有“地址”含义的符号“@”。看起来就像用户@Garret Murray说的那样既是偶然又充满巧合,同时也是功能上的必然。

随着每天推文数量的进一步增加,“@”的使用正迅速流行起来。除了给另一个用户发送公开回复外,还有“提及某人”的功能。这有点像电子邮件中的“抄送——碳拷贝”。它的目的是让相关的人参与进来,让两个人之间的对话发展成更多人参与的讨论。

当然,与电子邮件相比,社交媒体留言板中的提及可以是非正式的。这就像在朋友肩膀上拍两下:“过来看看这个,你可能会感兴趣。”此外,在2007年Twitter推出hashtag功能之前,“@”的提及功能也像是一种人工召唤仪式——用户可以在一条推文中同时提及几十个好友,并迅速开始小组讨论。

借用Twitter架构的新浪微博于2009年8月14日开始内测,9月15日正式加入“@”功能。

三、“对话线”的必要性

一个嘈杂的、流动的空房间需要一个合适的机制来指定对话的结构和方向——这个机制被称为“conversationthreading”(互联的消息在论坛时代被称为“跟进”)。这个概念可以在电子邮件、留言板、论坛、广场社交聚会、群聊以及现实生活中的讨论中找到。简而言之,它的功能是帮助说话者更好地确认对方的话是对谁说的。

email邮箱(email地址怎么注册)iMessage中的“对话行”显示为一行。

这几年我们接触最多的“对话线”,可能就是微信在2019年推出的“引用”键——在聊天气泡越来越多的群聊空房间里,早先的言论很容易被淹没。于是,长按一条消息引用,然后在此基础上输入自己的消息,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新的句子是对被引用句子的回应。换句话说,这个“引用”键为一个嘈杂的房间里的两个说话者提供了一个无形的线索,将他们的话清晰地连接起来。在不同的平台上,“对话台词”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果没有它,“@”就成了最佳解决方案。

email邮箱(email地址怎么注册)微信中的“对话行”显示引用功能,引用的内容出现在新消息下方。

资料来源:阿富汗公共卫生组织

如果要对“@”符号从电子邮件到社交媒体的演变历史做一个总结性的看法,大概就是下面这句话:言论与空息息相关。

这个观点不仅在数字时代成立,在它发布之前的现代甚至古典时代也成立。宏观视角是必要的:从电子邮件到社交媒体,“@”的演变不仅是一个技术事件,也揭示了复数人如何共存和有效沟通。

我们需要知道“位置”才能找到对方。“@”符号在电子邮件中被解释为“地址”,在社交媒体中被解释为“提及”,这不经意间呼应了一个英语单词的奇妙构成——“地址”这个词作为名词的意思是“地址”——某人财产的确切位置,作为动词的意思是“告诉/发表演讲给……”这提醒我们,在数字世界的快速自发进化中,仍然隐藏着许多物理世界的规律。

作者:岳,微信官方账号:沙丘研究所

资料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nYTKS13sdgzFvR9vEOS28g

本文由@沙丘研究院授权发布。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允许,禁止转载。

来自Unsplash的图像,基于CC0协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19205.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