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朱日和(满广志再败朱日和)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范江淮编辑:张硕朱日和实兵演习引起的战场硝烟,不仅给世界带来了惊叹号,也给单个部队留下了许多审视自己的“问号”。“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范江淮编辑:张硕

朱日和实兵演习引起的战场硝烟,不仅给世界带来了惊叹号,也给单个部队留下了许多审视自己的“问号”。“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去过朱日和的人对这个训练基地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请关注今天出版的《解放军报》的报道:

为什么叫朱日和(满广志再败朱日和)插图

朱日和实兵演习引起的战场硝烟,不仅给世界带来了惊叹号,也给单个部队留下了许多审视自己的“问号”。陆学全摄

朱日和问题

——写在“蓝军旅”一位连长宿舍里的感想

■解放军报记者范江淮

登上察汗敖包丘陵,看到一望无际的草原,心中顿时涌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牛羊低”的乡愁。

记者不止一次来到朱日和训练基地。每次他爬上这个制高点,总有一个大问号萦绕在他的脑海:朱日和是什么?

很多人告诉我,朱日和是蒙古语的音译,意思是“心”。然而,这并不是记者想要的答案。

今年夏天,为了采访战场上的阅兵,再次来到朱日和训练基地,记者决心寻找成吉思汗面壁的古迹。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疑似侧墙的遗迹。石仔,这面墙是女真历经60年苦心建造的,却没能阻挡成吉思汗的铁骑。正是800年前,成吉思汗的铁马从这里出发远征,横扫欧亚……也许,这就是这片草原被称为“心脏”的初衷和原因。

《成吉思汗面壁》早已被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被黄沙和青草覆盖的战争遗迹,已难以察觉。然而,侧墙废墟旁战车碾过的车辙格外醒目。徘徊在侧墙的废墟上,看不到牛羊,看不到战车、战士和士兵,看不到他们不时上演的活剧…

2017年7月30日,1.2万名官兵、600多辆战车集结朱日和,接受习主席、党和人民的检阅。伴随着滚滚铁浪和轰鸣的战机,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以野外作业和实战方式庆祝了90年征程。这一天,朱日和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和世界瞩目的中心。这也是我军90年来一直向世界一流军队迈进的最有力的“脉搏”。

“心”在朱日和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个刻有时代特征的现在进行时。

和别人比?

年轻军官掷地有声地回答记者:没有人能轻易理解我们的制胜法宝。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去过朱日和的人对这个训练基地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有人说《朱日和》是一本兵书,可以窥视刀光剑影中军人的勇敢与血性;有人说,朱日和是一面镜子,能照出一支军队的训练水平和担当;有人说,朱日和是一个窗口,展示了我军实战化训练的新风貌;还有人说,朱日和是一块“磨刀石”,磨砺解放军的利剑…

曾几何时,朱日和是一个广阔而荒凉的地方,也是一个神秘的地方。随着我军对外交往的深入,曾经在互联网地图上只能“俯瞰”的军事训练基地,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也走进了外军的眼中。

2005年9月27日,俄罗斯、法国、英国、美国、巴基斯坦等24个国家的40多名军事观察员和武官首次应邀走进朱日和训练基地,观摩“北方利剑-2005”军事演习;2008年夏,“砺兵-2008”实兵演习在朱日和训练基地打响,来自36个国家的110多名军事观察员应邀观战;2014年8月29日,外国军队不再是朱日和的旁观者。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等上合组织成员国数千名战士与我军官兵一起,在朱日和举行“和平使命-2014”联合反恐演习…

硝烟从战场升起,战鼓圆梦。还是战场,硝烟不再是原来的硝烟。

一名前往朱日和观察演习的美国军官评论说,朱日和训练基地可以与美国国家训练中心“欧文堡”相提并论。一些媒体甚至称朱日和是“东方的奥文堡”。

战场阅兵前一天晚上,记者走进“蓝军旅”蓝军研究训练中心,与蓝军智库进行了一场“头脑风暴”。这些对蓝军颇有研究经验的年轻军官,对“将朱日和与欧文堡相提并论”的想法并不以为然。

外军一切先进的东西都值得借鉴,但中国军队走向世界一流军队的路线图肯定和别人不一样。年轻军官掷地有声地回答记者:没有人能轻易理解我们的制胜法宝。

许多媒体称朱日和为亚洲最大的军事训练基地。无论是媒体记者,还是外国军事观察员,他们都见识过训练基地的辽阔与现代,见识过朱日和战车与战机的硝烟,见识过红军与蓝军的激烈交锋,甚至见识过朱日和空空中的“电磁丛林”和“数据河”…但他们可能感受不到新一代中国军人的骄傲。

为什么你总是赢?

朱日和不仅是狼窝,也是课堂,为败军的征途留下了难得的平台。

近年来,朱日和的名气自然与“蓝军旅”有关。这并不是说“蓝军旅”有多厉害,而是这支部队改变了红蓝对抗演练的一个“亘古不变”的规则:红必胜,蓝必败。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以来,“蓝旅”与来自陆军的合成师(旅)、陆战队旅进行了33次战斗演习,取得了31胜2负的战绩。

许多在朱日和吃过苦头的“红军”部队几乎一致得出结论,朱日和显然是个“狼窝”。他们视“蓝军旅”为“朱日和之狼”。

“进了狼窝才知道狼的本性”。这次来到朱日和训练基地,记者住进了“蓝军旅”一位连长的宿舍,有机会零距离接触这支久负盛名的“蓝军旅”。

连长宿舍只有一床一椅一桌一柜。据说这是公司最豪华的房间。每天晚上,我枕着战士们急促的脚步声入睡;每天早上,在士兵的喊叫声中起床。如果还感觉不到“热闹”,战斗机、战车的轰鸣声,甚至枪炮声,随时都会冲击你的耳膜。

一天晚上,连长宿舍响起刺耳的警报声,差点把记者从睡梦中“拉”出来。在床边坐了很久,记者仍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这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等你”,在“狼窝”里很难有“美梦”。

在“蓝军旅”营地,有一块巨石,上面写着“封狼以业生”。在营区400米跑道边上,还贴着蓝军的战斗名单:赢了就能打,赢了就能过关。每个士兵的臂章都是“狼勇士”。

“狼”不仅仅是挂在“蓝军旅”官兵的嘴上,而是刻在石头上,而是已经进入了每一名官兵的“骨髓”。红蓝实兵对抗演练,打得最惨的一场,旅领导全部“阵亡”。最后,一个旅政治部副主任被推到了司令部的前台。这个非军事干部指挥着“蓝军旅”的“余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蓝军旅”的“狼性”由此可见一斑。

蓝军旅旅长满广智是这样解释“狼性”的:部队千里迢迢来到朱日和,我们不想为难他们,而是让他们在战斗中练出真本事,为实战树立标准。“红军”要强,“蓝军”要猛,必须让他们“练一次,受益多年”;一次锻炼,好处多多;一次演习将使多方受益。”

那些被打败的“红军”带着复杂的感情离开了朱日和。他们中的一些人流下了眼泪,一些人失去了朱日和,一些人后悔了朱日和,一些人仍然在朱日和光荣…所以,有人总结了朱日和战役中的10种死法。

然而,朱日和也被“败军”之行所感动。有一支“红军”部队,虽然在朱日和的对抗演练中被“蓝军旅”击败,但他们没有马上回家,而是坐下来和“蓝军旅”在桌面上一对一交流,想出对抗中的几种“死法”,寻求总结自己的得失。尽管这支“红军”部队没能毫发无损地逃离朱日和,但他们也满载而归。

在一对一的交流中,“蓝军旅”发现对手也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后来“蓝旅”还邀请了“红军”的一个副旅长回来给部队讲课。以敌为师,写下了朱日和的一段佳话。后来总结出“蓝军旅”是狼性的,是血性的,是人性的。朱日和不仅是狼窝,也是课堂,为败军的征途留下了难得的平台。

答案在哪里?

所有关于朱日和的问题的答案可能会在下一次对抗演习中,或者在未来的战场上。

“击败蓝军旅,活捉曼·广智.”这是几乎所有前往朱日和与朱日和之狼作战的部队的战前动员令。

战场阅兵前夕,在国防大学学习的“蓝军旅”旅长满·广智回到朱日和,率领“蓝军旅”接受习主席检阅。平时很难见到的男子广智这次终于被记者“活捉”了。

阅兵式结束后的当天晚上,在朱日和有许多传奇故事的男子广智来到连长宿舍,与第二天一早就要离开朱日和的记者告别。

男子广智,山东人,并没有想象中的山东男子孔武那么帅,但他在国防大学学习了几个月,看起来有些斯文。记者笑着问他为什么不跟记者回北京,和家人一起过一个难得的节日。

广智笑着严肃地说:士兵应该在战场上度假。

3年前,当记者在朱日和第一次见到满广智时,他还是团长,他从打地板上扔下了这样一句狠话:从现在起,任何国家的军人都不要在中国军人中寻找任何创造荣誉、建立功勋的机会!

这一次我们在朱日和重逢,不可避免地要谈到“蓝军旅”是如何在这场军事变革的大潮中重塑自己的三个角色:既红又蓝,既精神又肉体,既进攻又防守…

在许多关于朱日和的问题面前,曼·广智没有直接回答记者的问题。他只是说朱日和很快会有很多对抗演习。他建议记者们在军改后好好看看这些演习。言下之意,记者可以在这些练习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所有来自战场上的士兵的问题,最终都要由下一个战场上的士兵来解决。也许,关于朱日和的所有问题都没有现成的标准答案。也许答案就在接下来的对抗演习中,或者未来的战场上…

为什么叫朱日和(满广志再败朱日和)插图(1)

版面:梁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13328.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