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理学家(现今十大物理学家排名)

编者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为祖国和人民鞠躬尽瘁,迎难而上,无私奉献,为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改善和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近日,中国科

编者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为祖国和人民鞠躬尽瘁,迎难而上,无私奉献,为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改善和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近日,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和中国青年报社联合策划推出“大国科学家”系列稿件,向公众特别是青年群体展示中国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彰显老一辈科学家的理想和使命,弘扬科学家精神,传播科学思想。老科学家的故事由“中国科学院影像资源建设”研究团队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组织专业人员收集和挖掘。

□焦正山

在中国古动物学博物馆,古爬行动物展厅是最受欢迎和最热闹的展厅之一。展厅里一个与众不同的恐龙化石标本格外引人注目:它的头部呈长方形,颈尾细长,前肢短而细长,后肢细长粗壮。在这个化石标本面前,观众们或驻足观看,或拍照留念,或细心地给自己的孩子讲解,而天真的孩子们则发出阵阵惊叹……这一幕平静而美好,也散发出一种古今交融的奇妙感觉。但是,如果我们知道了这个恐龙化石发掘背后的故事,我们除了各种感慨之外,还会萌发一种科学家理想和使命的传承感,我们会把一个名字记在心里。

他是中国古脊椎动物之父,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共党员,中国著名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杨·。

中国物理学家(现今十大物理学家排名)杨院士20世纪60年代工作照片。杨院士的画像与达尔文、欧文等著名学者的画像一起悬挂在著名的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杨院士是唯一获此殊荣的亚洲学者。“中国科学院图像资源建设”课题组供图

“国家大事怎么了?你袖手旁观吗?”

1997年,杨出生在陕西省华州区龙潭村的一个教育世家。他爷爷在村外观音寺创办了蒙阳学校,也是化州最早的学校。他的父亲杨松轩是著名的仙林中学的创始人。

从小,就跟随父亲杨出国留学。受向上学习、教书育人的家庭氛围影响,杨从小接受了系统的教育和训练。1913年考入Xi安三秦公立中学,后转入Xi安省立第三中学。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预备学校。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1923年从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赴慕尼黑大学学习古生物学。1927年,他获得了博士学位。杨秉承父亲“厚德载物,教育至深”的高尚品德,对他人的喜怒哀乐和国家的命运充满了关切和感同身受,一生致力于为国家和人民建功立业。

杨年轻时充满爱国热情,从那时起,他就一直为民主和科学而奋斗。在北大读书时,他与魏也畴、李子洲等创办了公瑾俱乐部,并创办了《公瑾》杂志,宣传先进思想。他还在北京发起并组织了陕西学生联合会,撰写了《秦劫之痛言》等文章,揭露当时军阀暴政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杨参加了邓中夏等人发起的北京大学公共教育讲学团。,在校园里发表演讲,散发传单,宣传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

杨的家国情怀贯穿其一生。他的忧国忧民思想和科学救国、学以致用的精神在他的许多诗歌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1923年留学德国后写道:“国丧,舌失自由。我处处蒙,泪流天涯。”面对这样的遭遇,他写道:“国家大事怎么了?你一定要站在一边吗?此生一事无成,空是个年轻人。”1928年回国后,他满怀期待地写道:“我在异国他乡客居了几年,幸而回到了故乡。”看到满目疮痍的祖国,他写道:“我生来有用,不忍看中国半沉。指锥虽有雕虫之术,但也服务于救国之目的。”抗战时期,在学校南迁昆明,科研条件差的情况下,杨坚持科研,鼓励大家保持信心,写下了“三年苦练能伤身,多少将士战死沙场,惭愧我书生徒手,龙戏骨石在后方”…

“埋于地下千年,今日幸会。”

作为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人和中国恐龙研究之父,杨一生致力于祖国的古生物学事业。

在北京大学读书时,杨和地质系的七位同学共同组织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地质研究团体“北京大学地质研究会”。1927年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地质系获得博士学位,其论文《来自中国北方的啮齿动物化石》发表后在国内外广受好评,被认为是中国古脊椎动物学诞生的标志。1928年2月,应翁之邀,杨回京在“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主持了周口店的发掘工作。杨在这里开始了新的科研生涯。

邀请翁到阳工作,与当时研究工作的进展和国际形势密切相关。1918年,仰韶文明的发现者,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开始在周口店周边挖掘化石,先后于1923年和1926年发现两颗牙齿。1926年,瑞典王子访华时宣布在中国发现了50万年前的古人类,震惊了全世界。

中国物理学家(现今十大物理学家排名)杨1927年6月1日出生于瑞典乌普萨拉。“中国科学院图像资源建设”课题组供图

从那时起,北京协和医院人体解剖学系主任、美国人布·盛达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翁文浩与他签订协议,约定发现的所有化石归中央地质调查局所有,在中国保存,所有成果在中国专业杂志上发表。翁邀请回国主持发掘工作,这可能也是考虑到保护中国的科研成果和珍贵化石。在杨的发掘中,他的助手兼学术伙伴裴文中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骨,极大地支持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对学术界探索人类进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1933年起,杨开始转向研究古爬行动物化石,特别是恐龙化石。他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在山西首次发现三叠纪凯尼恩化石;宁夏和新疆出土了中生代晚期的恐龙化石,开创了西北地区恐龙研究的历史...一系列研究成果显示了地质历史时期中国大陆与南方大陆的密切关系,这对于证实大陆漂移假说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在众多成果中,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是《徐氏录凤龙》的发掘和研究工作。

中国物理学家(现今十大物理学家排名)1933年,杨在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楼公楼新生代研究室研究荣县峨眉龙的肱骨化石。“中国科学院图像资源建设”课题组供图

1937年,硝烟弥漫全中国,断然拒绝了日本人要他去日本“讲学”的要求。他毅然南下昆明,主持了云南禄丰动物群化石的发掘和研究。据他儿子《回忆父亲二三事》“一天早晨,我在睡梦中突然醒来。我看到父亲俯身看着我和弟弟,神情大不相同。他站着沉默了一会儿,说:“宝贝,我要走了!”话,也就是转身出了门。多年后,得知侵华日军占领北京时,父亲不愿为敌伪效力,毅然离开幸福的家庭,秘密南下。可以说从那时起,我的童年就结束了。"

杨带领研究实验室向南迁移到昆明郊区的瓦窑村。为了躲避战乱,他们在一座破旧的关帝庙里顽强地工作,他们研究环境的简朴也在杨的诗中得到体现:“屋顶漏雨,坐于脚底空”在内忧外患的环境下,杨鼓励大家要有信心,要向前看,这样个人的命运、学术的研究和国家的前途才有希望。

通过坚持不懈的研究,杨和卞美年在云南禄丰进行科学考察时注意到当地人的油灯是利用脊椎骨制作的“龙骨油灯”,并在当地人采集制作油灯材料的地方发现了许多远古生命的化石,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禄丰蜥脚类动物群。经过鉴定研究,其中一些化石被鉴定为某种恐龙化石。

随着研究的深入,1941年,杨和卞美年发表了《中国古生物徐氏禄丰龙》,禄丰成为世界上研究早期恐龙和哺乳动物的标准化石遗址和经典案例。徐氏禄丰龙不仅是第一个由中国人独立寻找、挖掘和研究的恐龙化石标本,而且是在战争中取得的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极大地鼓舞和提高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是在民族危亡之际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和科学精神的优秀体现。

为纪念许氏禄丰龙的这一历史性成就,1958年,我国发行了纪念邮票,纪念我国第一只恐龙——禄丰龙发现20周年。可以说,徐氏禄丰龙是中国真正的“第四义龙”。

1944年,杨证实是一种与哺乳动物非常接近的爬行动物,因此哺乳动物的首次出现被推迟了。他的研究领域涉及爬行动物的各个种类和各个方面,填补了我国研究领域的空白,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爬行动物化石资料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因此,杨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古生物学家之一:1956年当选为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名誉会员和苏联莫斯科自然历史学会外籍会员;1975年当选英国林奈学会会员;在大英自然历史博物馆,他的巨幅照片挂着达尔文等。,可见他在古生物学领域的巨大贡献。

“年近八旬,心犹在丹,欲与同辈攀。”

杨一生热爱的科研事业从未停止,始终奋斗在科研的最前沿。

50多年来,他坚持不懈地进行实地考察,足迹遍及20多个省、市、自治区,出版了600多部专著。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934年,他到山东考察地层中硅藻页岩中的鱼类和植物化石;1935年与德·金日、裴文中等考察两广,发表了《两广新生代地层》,奠定了中国南方新生代地质研究的基础。同年5月,他在山东采集了大量的植物、鱼类和哺乳动物化石,命名为山旺地层。1937年起,在云南禄丰领导发掘工作;1940年在重庆北碚调研期间,走访了陕西、甘肃、新疆等地。1944年赴欧美考察讲学,证实卞氏兽是一种与纽约州哺乳动物非常接近的爬行动物。

1951年,他和学生刘东升在山东莱阳发掘恐龙化石,调查白垩纪地层,为刺鼻青岛龙的发掘做出了重要贡献。1956年赴苏联考察,达成中苏古生物科学考察协议。1959年,他开始担任北京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在工作繁忙、社会文化环境动荡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野外考察,完成了新疆白垩纪翼龙、华南海洋爬行动物化石等相关发掘和研究工作。

中国物理学家(现今十大物理学家排名)1965年,杨(右)和学生刘东升(左)在北京斋堂进行地质调查。“中国科学院图像资源建设”课题组供图

1978年,80多岁的他还到广东三水考察鱼化石地层;同年9月,杨完成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地质调查,赴庐山参加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学术讨论会,并进行了野外调查。1979年元旦,杨因胃出血入院治疗,并于1月15日在北京逝世。

回顾杨先生的一生,他从未停止过考察和科研的脚步,用双脚丈量着祖国的山山水水,用生命谱写了祖国古生物事业的篇章,填补了我国黄土地层、爬行动物、水龙头、鱼龙等诸多研究领域的空白。,可谓一路向前。

“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地学习,还有奇迹有待发现。”

杨对祖国古生物事业的热爱,不仅体现在他无私的工作上,还体现在他对科学传播事业的热情和后来有所回报的钻研精神上。

杨是中国自然博物馆事业的开拓者。他不仅参与了北京自然博物馆的筹建工作,而且自1959年成立以来一直担任北京自然博物馆的馆长,对地质教育和科学博物馆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贡献。他热衷于向公众传播地质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发表的《新生代研究综述》、《脊椎动物化石研究的新趋势》、《中国古生物学30年》、《脊椎动物古生物学研究的基础、现状与发展》、《中国古生物学近十年概况》、《新生代研究展望》都为古生物学的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据杨年轻一代的许多学者回忆,他的一个很大的愿望是建立一个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但这个愿望的实现仍然需要年轻一代的共同努力。

杨还为中国古生物学的系统发展作出规划和培养人才。

早在云南禄丰发掘化石的时候,他就培养了一批专业的技术人员,可以做好化石的发掘和整理工作。通过学术实践,杨提出了“两种积累”和“四个起源”的研究策略。“两种堆积”是指我国北方广泛分布的类土堆积——“黄土”,南方广泛分布的中、新生代堆积——“红层”;“四起源”是指鱼形动物、哺乳动物、灵长类动物和人类的起源。根据这一研究战略,他组建了研究所的四个研究室,培养了刘东生、贾兰坡、刘宪庭、孙爱玲、吴心之等一大批人才。源源不断的人才和完善的研究机制,使杨的“再接再厉,仍有奇迹待发现”的学术理想代代相传。

中国物理学家(现今十大物理学家排名)杨·(右)与学生(左)在进行学术研究。“中国科学院图像资源建设”课题组供图

在杨故里的纪念碑上,刘东升写道:“他发起了中国第一个地质研究所和世界上第一个脊椎动物古生物学研究所...他是中国第一代自然科学家,融合了东方文化和西方科学,在中国近代科学史上翻开了光辉的一页。”

2001年清明节,在云南禄丰出土恐龙时,完成了杨先生的塑像。在他工作过的土地上,在他工作了一辈子的田野上,他仿佛在盯着那些更年轻的学者,一代一代传下去,一路向前...

(特别感谢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所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在本文写作过程中的帮助和支持)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07315.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