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松精神(黄山松精神哪年出来的)

黄山关松白日梦文|钱生光黄山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山”的美誉。任何去过黄山的人都不会忘记那里的奇松、怪石和白云。庚子年中秋,走进黄山。那一天,偶尔下起

黄山关松白日梦

文|钱生光

黄山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山”的美誉。任何去过黄山的人都不会忘记那里的奇松、怪石和白云。

庚子年中秋,走进黄山。

那一天,偶尔下起了雨空。午餐后,与朋友进入云谷寺景观区。坐在缆车里,放眼望去,云朵上涌,云随风动,一缕缕,一簇簇,云雾缭绕,群山若隐若现,平添几分意境,又透着静谧和深邃。

下了缆车后,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走上了石阶。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人为不时凸显的天蓝色和白色景观叫好——黄山的云海美极了。20多年前,黄山籍著名画家先生为我画了一幅《黄山云幻想曲》,至今仍挂在我的书房里。每次看都想起黄山的云,生于山谷,漫于空,薄如纱,厚如冰,毫无规律和形状。

黄山松精神(黄山松精神哪年出来的)插图

这一次,我将重点介绍黄山松。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对松树情有独钟。在“文人画”中,宋、朱、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因其傲立风雪,不畏霜寒,常被用来表现一种人格气节。画中的“黄山松”,无论是吴冠中还是刘徽,都是砸碎一块坚硬的岩石而生,顶风而立,表现出高洁挺拔的品格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黄山第一棵迎客松。我发现,越往上走,越能看到黄山松出现的“迎客”越多——针叶短,叶绿,树冠扁平,姿态矫健,大多具有侧枝斜生的特点。它们就像一支神奇的画笔,将七十二峰染得无处不在,赋予黄山生命的色彩。正如一位曾经在安徽工作过的老领导所说:因为遍布峰峦沟壑的松树,所以山是活的,风是动的,云是涌的,泉是响的……连山石都有灵气。

我站在一棵黄松前,深深惊叹她能在这岩石里生根发芽,紧紧抱着大地,顽强地活下来。朋友说海拔800米以上的黄山松都像迎客松。它们的根深深地扎在这薄薄的土壤里吸收养分,它们粗壮的松针,在空的阳光照射下,凝结着云的精华,积聚着生命的力量…如果你在那里,你就会明白,这黄山松就是诗的化身。

黄山松精神(黄山松精神哪年出来的)插图(1)

渐渐地,脑海中浮现出一些不畏艰险,登上黄山的先贤。他们对黄山的探索和他们的诗画流传下来,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是他们发现了黄山的美,是他们向世人展示了它的奇松、怪石、云雾。此刻,我仿佛看见它们像黄松一样矗立在悬崖上。

其中,有两个特殊的人——李白和徐霞客。当年仗剑天涯的李白,爬黄山时已经50多岁了。他在唐朝既享过荣,也受过伤,深知南方的山河里有他的理想,有他的自由,有他的诗,有他的远方。心定在碧海蓝天上的徐霞客,三十多岁登上了黄山。对他来说,游山玩水是一种生存并重的信仰。

据记载,在古代,攀登黄山只有一条缠结的古道。狭窄的石板路连接着太平西乡和南门塘口。这么多的石阶,上下蜿蜒,要翻过山头才能看到黄山的美。是的,对于一个喜欢攀登和探索的人来说,有时候很难阻止自己在某个特定领域生出的一些独特而奇妙的感觉。对于一座山来说,再高再险,也阻挡不了人们的攀登和行走。尽管艰难困苦,他们一定会来的。

黄山松精神(黄山松精神哪年出来的)插图(2)

历史记载,李白就是沿着这条古道慢慢爬山的。在明仙泉边,他喝着,听着泉水,醉醺醺地躺在石头上。他登莲花峰时写道:“石柱丫蛋,荷花金芙蓉,艺兮登顶,俯视天目松。”可以说,他在诗中留下了黄山松。徐霞客则没有李白爬山时那么潇洒。即使在寒冷的冬天,雪很深,冰很结,他也不放弃在“结结实实又很滑”的石阶上攀爬。三十二岁那年,他终于在一个金秋爬上了天堂和莲花两座高峰。黄山之美,让他激动得“狂吠起舞”,觉得“海内外无山,人间无山,见之已晚”。

这两位相隔八百多年的黄山登山者,也许没有走过黄山的同一条路,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与黄山有着共同的精神契约,他们从黄山那里得到了同样的精神恩惠、滋养和启迪。

当我们走近“黄山西海宾馆”时,天色已晚。暮色中,导游指着路边左侧的一棵黄山松告诉我们,她的名字叫“团结松”。我们停下来仔细观察它的形状。这是一棵雄伟的黄山松,有许多侧干,丛生着。真的给人一种雨露同享,御寒一体的感觉。现在这棵松树被认为是团结的象征。

其实在黄山,我们看到了很多黄山松,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就是跟风,坚韧,挺拔。总的来说,他们似乎都有一种特殊的精神,就是安徽同志提炼的六种精神,即自强不息、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众志成城的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开放进取、全心全意奉献的精神。

黄山松精神(黄山松精神哪年出来的)插图(3)

是的,看那些黄山松树。即使他们被命运生长在绝壁上,他们也从来没有因为孤独而显得弱小,他们也从来没有因为环境的恶劣而放弃生命。而是以顽强的生命力绽放精彩的人生,以独立的姿态展现对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黄山松,我真的应该表扬你。我赞美你的执着,你的博大,你的豁达,你的简单和优雅,你的多样和奇妙,你带给我们的关于生活的丰富启示和独特感受。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06052.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