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麝养殖基地(陕西林麝养殖加盟)

4月28日,汉源县龙符村二组村民李志林在自家房子旁边的一棵柑橘树下警惕地张望。这里地势高,视野开阔,树木掩映。对于胆小的麝来说,有助于缓解心情。李志林还架设了一

林麝养殖基地(陕西林麝养殖加盟)

4月28日,汉源县龙符村二组村民李志林在自家房子旁边的一棵柑橘树下警惕地张望。这里地势高,视野开阔,树木掩映。对于胆小的麝来说,有助于缓解心情。李志林还架设了一个一米高的横梁,作为麝的健身器材。

麝的颜色和活力都不错,但是你不考虑把鸡舍搬得更远吗?

汉源县林麝养殖协会秘书长董介绍,有一个林麝养殖户,鸡粪中的粪肠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通过鞋底带入圈舍,导致林麝肺部快速出血死亡。

李志林说他会立刻搬出鸡舍。今年,他预计通过出售幼崽收入超过10万元。他没想到长着嘴的鸭子又会飞了。

2013年,汉源县将林麝养殖作为扶贫产业引进,如今已小有成就,但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也凸显出来。

开始:麝的习性特别是从零开始学的。

2013年,省食药监局派员到汉源任副县长时,带领董、等人到四川马尔康、陕西凤县考察林麝养殖情况。

据悉,麝香所产麝香是一种名贵中药材,也是国家战略物资,不允许出口。另外,人工麝香暂时还不能匹敌和替代天然麝香,所以差距很大。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属单位四川麝繁育研究所副所长王建明说,1958年,全国首批建立了4个麝人工驯养基地,四川占了两个,分别在马尔康和米亚罗。上世纪80年代,市场经济催生了民间养殖的第一次热潮。但当时麝香价格受政府控制,最高22000元/斤,还要收10%的手续费,挫伤了养殖积极性。

近几年麝香价格放开,再次出现养殖高潮,全国2万头左右。除了同仁堂、片仔癀、冯春等龙头药企在养殖外,还有更多的养殖户在民间。可以使用天然麝香的药企从5家增加到15家,但短期短缺难以缓解。全国至少要有10万头。

“据统计,中国制药行业平均每年消耗至少1000公斤天然麝香。马斯克至少20年没卖过了。”汉源县林业局高级工程师钟安兵说,汉源非常适合养殖条件。麝喜欢干燥凉爽的环境,但需要阳光而不需要高温。汉源山资源丰富,近年来开发了特种林果,即使在冬季也能为麝提供新鲜的青饲料。

有鉴于此,2013年,汉源县与四川麝繁育研究所合作建设麝繁育工作站,从零开始学习引种繁育。

“我们走过很多弯路,失败过很多次。引种成活率、受胎率、产仔率、配种率都是坎。现在每一项的成功率都能达到80%以上,但亏损是必然的。”董对说道。

林麝生性胆小,一有风吹草动就会乱跳。曾经一只成年麝杀死了它的幼崽;雄性麝的獠牙也需要用手剪掉,否则可能会刺伤雌性麝,甚至刺伤自己。夏天要为圈舍搭建遮阳网,操场要种上树和草,遮阳降温;在20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应设置围挡避风,并铺设室内木板进行保温...

“麝在4、5月份分泌香味,期间不吃不喝,有的2、3天后恢复饮食,有的还‘蹲’了一个星期。这时候他们就需要人工输液来补充营养,否则就会继续厌食,严重的话就会死亡。”董介绍,这些都是在失败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

林麝养殖基地(陕西林麝养殖加盟)

成长:积累育种经验,提高育种率。

李志林曾经养过肉牛和长毛兔;搬迁后,牛的青饲料供应不上,兔毛也不好卖。在视察了森林麝并认识到它的收入后,李志林拿出了他所有的积蓄,从马尔康买了10只成年麝来精心饲养。

“一头牛的青饲料可以喂50只林麝,”李志林说。林麝食量小,降低了劳动强度,是适合扶贫行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28日,李志林从柑橘树上取回一大袋完全干燥的叶子,准备以后喂它们。除此之外,山里的桃、杏、樱桃等嫩叶都是麝爱吃的。李志林还在房前屋后种了蒲公英和板蓝根,必要时加一点,预防不同季节的感冒和肺炎;此外,从甘肃和新疆购买了富含维生素C的野生水果,作为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天然补充。

目前,李志林有20多只森林麝,其中有7、8只雌性麝已到了繁殖期(3岁后分娩),约8只雄性麝能产麝香(1.5岁后)。去年麝香60多克,450元/克,收入2.7万元。

今年,除了出售麝香,李志林计划出售几只幼崽,一胎有80%的概率有两只幼崽。以每只小狗2万元计算,将有10万元以上的收入。

钟安兵介绍,截至目前,汉源的林麝人工驯养繁殖从最初的5户50头发展到现在的890多头,成为仅次于陕西省凤县的全国第二大林麝养殖基地;发展林麝养殖公司4家,合作社1家,大户8家,带动就业300多人,麝年产值230万元。

但与此同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也日益凸显。

瓶颈:单一来源影响质量,启动资金限制扩张

由于缺乏种源,麝的近亲繁殖使其健康状况迅速下降,增加了繁殖的风险。最初汉源县从某地买回110只林麝,就是因为长期近亲繁殖等原因,种源质量差。

野生麝已经是一级保护动物,人工驯养的麝出省交流也受到限制,使得丰富的种源更加捉襟见肘。现在,一些农户只能在“灰空”之间徘徊,试图通过个人关系获得新的种源。

事实证明,从外地引进的两只本地驯养的人工繁殖的林麝,显著改善了汉源这批林麝的种群结构和个体素质,个头和毛色都好了很多。董介绍。

为了加强科学饲养标准,华堂农业公司为200多只林麝登记了父系和母系基因谱系,并钉上了编号耳标。“就这样,来源清楚,家人清白。尽量避免近亲繁殖。”董对说道。

然而,随着人口的不断膨胀,不可避免地需要紧急补充“新鲜血液”。钟安兵认为,这也需要省级层面的沟通和协商,尽快完善种源互助机制。

除了种源危机,林麝养殖启动资金高,也制约了很多养殖户的进入。

为了降低养殖风险,每个基地的规模不要扩大太多,300头可能是上限。对于县内的麝产业,最好形成“小规模、多基地”的模式。

但一对幼崽至少要卖3万元,加上修建圈地的费用,启动资金往往需要10万元。去年,汉源县某部门牵头询问大树镇村民养殖麝的意愿。海拔高,环境好,食材丰富,是理想的养殖场所。

但是村民已经有了一定的果业基础,因为林麝养殖的高投入、高技术要求、高风险,所以不愿意做。

马烈乡农民张春贵于2015年引进7只成年林麝(2公5母)。经过半年多的饲养,2016年5、6月份生了6只崽,全部成活,当年收入10多万元,不算饲养成本。但由于后续资金不足,无法及时补充种源,影响了发展。

董介绍,未来他们打算借鉴生猪托管养殖的模式,为有意愿的养殖户提供免费的种子来源,养殖户按照一定比例获得一份托管费。但一旦风险造成损失,农户无法赔偿,公司只能“做损失”。

他山之石:政府助马协会谋发展

2007年,陕西省丰县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我县林麝基地建设的意见》,提出2008年安排财政资金200万元,对圈舍建设、种源引进、50头以上养殖大户给予不同额度的补贴。

此外,县里的保险公司还开发了人工驯养麝的保险产品,降低了养殖户的风险。

另一方面,在汉源等地,没有政府、保险公司、金融担保公司等。还没有向这个行业伸出“橄榄枝”。

值得庆幸的是,四川麝研究所一直在引进人才,攻克关键技术难题。王建明介绍,林麝疾病防控、精细饲料加工和人工繁殖技术已纳入省科技厅项目,将在林麝化脓性疾病、肺炎和胃肠道疾病的防控方面更加成熟。

“50头以下的种群,几年内近亲繁殖是避免不了的;而且每个育种单位都不愿意交换最好的种子。我们希望通过协会、合作社等组织,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提高诚信度,让不同科的林麝与每个人工驯养种群交流。”王建明简介。

但是,技术的提高并不能代替资金、土地、税收等的支持。王建明说,目前,四川有近6000只人工驯养的林麝。只有经过一定的扶持,才能有更多的人愿意养,现有养殖户手中的崽才能更容易变现。

若干年后,随着养殖数量达到一定标准,可以调整种群结构,增加雄性麝产香比例,实现收益最大化。

据王建明介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野生林麝估计有200万只,但到了90年代,突然下降到6万只,野生林麝从二级保护动物升级为一级保护动物。随着退耕还林等多项绿化工程的实施,野生林麝数量有所恢复,但孤僻、急躁、独居的林麝濒危程度并未完全缓解。

发展麝的药用人工驯养,不仅发展经济,也有助于保护野生麝资源。期待“四川”麝香飘得更远。

钟安兵四川农村日报吴平文/摄

编辑:米强

审计:杨红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05237.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