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格律在线检测(在线检测诗词平仄)

很多人喜欢写几笔诗。然而,真正懂得诗歌格律的人却少之又少。大部分只是字数对了,其他的比如平韵都不对。很多人看一本书看久了,觉得太复杂了。下面是之前的讲座,现在稍

七绝格律在线检测(在线检测诗词平仄)

七绝格律在线检测(在线检测诗词平仄)

很多人喜欢写几笔诗。然而,真正懂得诗歌格律的人却少之又少。大部分只是字数对了,其他的比如平韵都不对。很多人看一本书看久了,觉得太复杂了。下面是之前的讲座,现在稍微整理一下。目的是用最简洁的方式教你诗歌写作的基本规律。诗歌的格律看起来很难,但实际上很简单。只要坚持看这篇文章,不到十分钟就能搞定,即使之前没有任何基础。

依平:从成语开始。

平邑是什么?我们都学过汉语拼音,好像小学一年级就学过了。汉语拼音有四个声调: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所以,大致来说,“平”就是上声(尹平)和下声(阳平),“易”就是上声(上声)和上声(下声)。也就是把四声简化成两声。为什么这只是一个粗略的划分?后面我们会说,其实诗歌里每一个字的平仄都不是用现代汉语的阴阳升调四声来划分的,而是用一种特殊的韵书来划分的,叫做平水韵。划分方法和现代汉语有些不同。我们可以不管它。现在,我们来按现代四声。

现在我们先来看成语。有一次,在一所大学的讲座上,在场的学生被要求脱口而出一个四个字的习语,也就是说,首先想到哪个习语。学生们谈了很多,比如善良、忠诚、马平川、轰轰烈烈、井然有序、一波三折等等。这些成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是什么?当我们看它的第二个和第四个词时,我们会发现第二个和第四个词的层次是相反的:

虎背熊腰,勇敢,忠诚。

马(e)是平坦的(e),风(e)是强壮的草(e)。

有四个(平)井(井),峰峰(平)路转弯(井)。

当时学生报了20多个成语,但有两个不符合这个规律,其他都符合。这是什么意思?说明大部分成语都符合这样一个规律:二四分明,即第二四个字的层次相反。如果翻开成语词典,会发现大部分成语都符合“二分四”的规律。比例有多高我没统计过,但根据我的感觉应该是70%到80%,当天学生举报的比例更高。当时有20多个同学报成语,但只有两个同学不符合这个规律,符合的比例在90%以上。

这说明了以下问题:

第一,说明汉语里有一种另类的节奏。因为如果没有这样的节奏,纯粹按照概率,这种“二四分明”的现象不可能有这么高的比例。

第二,说明有这种纵横交替规律的成语更容易被记住。因为如果纯粹是基于概率的话,学生报出来的成语,符合“二四区分”的,应该和习语词典上的一致,也就是70%到80%,而现在已经达到90%以上了。有了这个规律的成语,更加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大家也容易脱口而出。

我们知道,大部分成语起源于唐朝以前,早在商周时期,这说明汉语的节奏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人为规定或发明的。这种有节奏的节奏,就像舞步的鼓点一样,既有规律,又有变化,能达到悦耳的效果。所以说汉语是一个形声和谐美的词,汉语格律诗是形声意的完美结晶。四声和平声虽然是汉语中潜伏已久的规律,但直到南朝时期,周青、沈约等人才明确提出四声的概念。沈约将这一概念运用到诗歌中,提出了“四声八病”理论。“四声八病”可以说是现代诗歌的前身。现代诗的格律在唐代已经成熟。换句话说,现代诗(也叫格律诗)形成于唐代。

我们会听到格律诗有几个名字:现代诗,现代诗,旧诗。这两个名字,近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人起的名字,因为格律诗起源于唐代。与早期的古体诗相比,唐代人把格律诗称为近体诗,也有人称之为近体诗。“旧体诗”这个名字,是五四以后搞新文化运动的那帮人起的名字,因为这时诞生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就是白话诗,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新诗”。因为“新诗”,原诗被称为“旧诗”、“旧体诗”。但也有人对“旧体诗”这个名称很不满意,认为它隐含了“过时”的贬义。顺带一提,有些写新诗的人,都把中国的传统诗叫做古风,这是不对的。古体和近体诗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诗歌。

格律诗的格律

我们今天写格律诗,不用再考虑“四声八病”,只要符合格律就行。我们来谈谈格律诗。

既然四字有“二四分明”的规律,那么六字呢?八字呢?我们会很自然的想,这个规律可以延伸吗?其实是可以延伸的。

我们知道,常见的格律诗有两种:

一种是五言、四言、五言绝句,八言、五言韵文。

一种是七言绝句,四言绝句叫七绝(七言绝句的缩写),八言句叫吕奇(七言律诗的缩写)。

那么,有没有六字,八字,或者更多字的格律诗呢?理论上是可以的,但是很少。前人六字一句的作品不多,八字一句的作品很少,或者只在一些游戏诗中有。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著名的五大奇观:

红豆出生在南(平)国。

春天你有几根树枝?

愿你(平)采到更多的花(易)。

这个东西(呃)是最(平)想的。

当我们注意每个句子的第二个和第四个字时,我们会发现,和成语一样,第二个和第四个字的平仄是相反的。

如果我们注意第一句和第二句,第三句和第四句偶数位置的词,会发现也是相反的。

如果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是“都”,那么第二句的第二个字是反的,是平字“来”。

在这里,我们提出了一个“对联”的概念。所谓“联”,就是一首诗中每两句话组成一副对联。

比如这首诗是由两句对联组成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形成对联,第三句和第四句形成对联。

每个“联”的第一句叫一句,最后一句叫一句对。

这里的“对联”与对联相同但不同。不同的是,不一定要相反。相同的是偶数位置的字一定是对的。比如第一句,豆子(e)是南(e),第二句,豆子(e)是平(e)。

有一个专门的术语来描述一副对联中两个句子的偶数位置之间的关系,叫做“相对”。也就是说,对联中的句子和对句必须是“相对”的。

再来看两个联赛的关系。比如这首诗的第一副对联和第二副对联,你看出什么道理了吗?

嗯,有个规律,就是第二联的水平和第一联相反。

第一个环节是:斗(鄂)南(平)

来(水平)几(e)

第二个环节是:君(平)才(屈)

该对象(丠)同相(平)

因为第二联的声调与第一联相反,那么,也就是说,第二联的句子(即前一句)与第一联的对句(即后一句)的声调是一样的。对于这首诗,第三句和第二句是一样的。这种关系也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粘”。

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

格律诗的第二句与第一句相反;第三句坚持第二句;第四句与第三句相反;第五句坚持第四句;第六句与第五句相反;第七句坚持第六句;第八句与第七句相对...这条规则在理论上可以无限延伸。

看完这五大奇观,我们再看一个。

霜夜,

枫渔火反愁眠。

苏州城外的寒山寺,

午夜钟声抵达客船。

说完前面的五个必须,七个必须要往后推。我们知道五绝是“二四分明”,所以七绝是“二四分明”。

月落,天黑,霜降连日。

江(平)着了火(易)愁睡(平)。

苏(平)外寒山(平)寺

午夜钟声(ping)到达客(ping)船。

我们可以看到:

第一,偶数位置的字都是横平竖直的。

第二,符合贴合规律。即第二句与第一句相反,第三句粘着第二句,第四句与第三句相反。

很多不了解诗歌格律的朋友,总认为格律复杂,视为畏途。有些人在编写教材的时候,还把格律弄得艰涩古旧,让人避之不及。其实学格律诗并不难。只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下面简单解释一下。

先说。

众所周知,字的声调可以分为平调。按照现代汉语音韵学的划分,第一声和第二声是平的,第三声和第四声是平的。

古代也有入声字,入声也有歧义。比如“一”“一”是平调,“一”“一”是咕噜声,“一”是入声,属于咕噜韵。

入声字是那些发音快的字,如“急”、“竹”、“族”、“诸”、“读书”、“俗”、“楚”、“交”、“结”、“舌”、“石”、“敌”、“缺”

有很多发展成现代汉语的平仄,但在格律诗中是作为轻声使用的。这是当代格律诗人最头疼的问题。但这种入字数量有限,常用字有300多个,掌握起来并不难。

有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分为七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律诗和五言律诗。那些把格律诗贯穿长诗的叫排韵,六言律诗很少。

学习格律诗只需要理解七个节奏,其余的可以依次类推。

七律诗有“一三五与二四六无分别”之说,因为一句话有七个字,第七个字要么押韵,要么不押韵,押韵平,不押韵。第一、三、五个字可以忽略,可以干脆,不含糊;第二、第四、第六个字,严明。有规律可循。

以鲁迅的七律为例看其规律;

你想要什么做顶篷?很公平很公正。

敢于翻身,敢于遇见。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

一顶破帽子遮住了一座繁华的城市,平平淡淡而已。

船上漏出的酒溢出来了。公平,公平,公平。

冷眉看千指,平看平。

俯首甘为孺子牛。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

躲在小楼里形成统一的,平而平的小楼。

他掌管冬夏和春秋。萍萍·萍萍·萍萍·萍萍

(其中“过”可以是平的,也可以是歧义的,“一”是入声,是歧义的)

两句是一副对联,第一副对联的第一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如果第一句押韵,就是平;第二句一定要押韵,平;之后和其他句子押韵。

押韵字是平的,但不押韵。

去掉第一个,第三个,第五个可以拉平的字,第七个已经拉平的字。剩余的第二、第四和第六个字分级如下:

平平平

毕平毕平

毕平毕平

平平平

平平平

毕平毕平

毕平毕平

平平平

这样,拉平的规律就显而易见了:

第一个特点是,每一句中,总有两行一行或两行一行,这叫交替;

第二个特点是每副对联总是平对的,上联是平的,下联一定是平对平的;或者上半部分相等,下半部分也必须相等。这叫相对。

第三个特点是对联和对联一样,叫贴。

如果你打算写一首七韵诗,决定了首句的韵,只要首句第二个字的层次固定了,那么全诗的层次就可以依次类推。

当然,所谓的“135”并不重要,也不绝对重要。要避免“孤平”(一句话只有一个字是平的)、三连平、三连(每句最后三个字都是平的或都是平的)等诗歌病。

当然,对于当代人来说,只需要大体掌握格律即可。有了好的句子,遵循格律也是可以的。偶尔有一句可以接受,但是每一句都不合格,只能说明作者对格律一无所知。

明白了七定律,五定律就好办了。去掉七声律的前两个字,就是五声律的格律形式。

七绝的前四句和后四句是七绝的格律。五律的前四句和后四句是五绝的格律。

谈对抗。

对仗能体现汉语独特的语言魅力,对联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七律五律一般要求中对联是对句。

上下句对仗要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量词对量词代词对代词,虚词对虚词…

严格来说,它要求天文归天文,地理归地理,数归数,位归位,色归色,时归时,器归器,人员归人员,生物归生物,人名(地名)归人名(地名)...

对偶的知识比较深,包括工作对、跑对、对义、本句自正、对句等等。对偶的水平代表了诗人运用语言的水平。

三永云

唐人使用的韵书是《隋鲁法言》所写的《切韵》,也是后世所有韵书的鼻祖。阿津人王文玉编纂的《平水韵》不仅体现了唐人的用韵规范,而且成为后世诗人的用韵规范。

平水韵分为上声和下声两部分:

尚平圣是:一东、二东、三江、四知、武威、刘玉、七玉、八七、九甲、石慧、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低音分别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盐。

可见平水韵和现代汉语的韵有很大的不同。今“董”“董”押韵,写格律诗不能收。“来”与“回”今不押韵,但在平水韵中属于同韵。

当我在初中时,我在教科书上学习“石昊官员”。前四句是:“当你在黄昏时分投入石昊村时,有官员在晚上抓人。老汉走墙头,老婆子出去看看。”语文老师告诉我们:“课本上有一个印错了。应该是‘老妇守门’,所以押韵。”其实在平水韵中,“村”、“人”、“看”都属于“十三元”,在一个韵部。平水韵中,最麻烦的词是“十三元”和“十灰”。现在很多不押韵的词都在同一个韵部,可能是古今读音不同造成的。关于格律诗的改革,我认为首先要改革韵部,根据现代汉语的发音重新划分韵部。没必要搞得像平水韵一样太复杂。

四个词和歌词

词,早期名曲,曲调,调词。又称诗、长短句。歌词就是根据乐谱填写歌词。曲谱被称为“词调”或“词牌”,但词牌的曲谱已基本失传。宋代以后,文人只用词牌的形式作词。

根据每个声调的字数,前人分别称之为“小令”、“中音”或“长调”。声调大多分为两段,甚至三段或四段,分别称为“双声”、“三声”、“四声”。每一段称为“片”或“谭”。“电影”是“时代”的意思,表示音乐播放过一次;“阙”本来是大团圆结局的意思。

其实写歌词很难,对字的平仄要求比格律诗更严格。有些碑文每个字的平仄都有公式,不允许乱填。很少有人能记住各种墓志铭的规则,只能按照墓志铭的平仄和句式来填。四字、五字、七字句式较为常见,其平仄句也有规律可循。五言七语的平仄句就像五言七语的平仄句一样。四种字可以找到两种格式:“平而平”和“平而平”。词韵比格律诗宽泛得多,比如平水韵中的十四寒,十五删,一首,可以借鉴。《白象词谱》和《林茨郑云》可以借鉴。

七绝格律在线检测(在线检测诗词平仄)

进入盐田书院圈,每天进步一点点:

(此处添加了圈卡,请在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00899.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