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单田芳(单田芳薛刚反唐320回)

“有井水的地方,听单田芳的。”单田芳的讲故事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作为一个讲故事的大师,单田芳有一个曲折的过去,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有井水的地方,听单田芳的。”单田芳的讲故事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作为一个讲故事的大师,单田芳有一个曲折的过去,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在单田芳最困难的时候,一个比单田芳大8岁的农村妇女一直在照顾他。后来,单田芳为了报答她的好意,和她结了婚。

评书单田芳(单田芳薛刚反唐320回)

最初,我认为这将是一场无爱的婚姻,但三十多年后,单田芳突然意识到,她已经成为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01 家庭横遭变故,半路改行学评书

1934年12月,单田芳出生在辽宁省营口市的一个民间艺术家庭。他的父亲单永奎是一位弦乐老师,他的母亲王是当时一位知名的演员。单田芳的爷爷也以民间艺术为生,他家的民间艺术氛围非常浓厚。

从小,单田芳就跟随父母在中国东北的主要城市生活。他的父母需要在各个城市演出谋生,所以居无定所。他们会在人多的地方表演,人们喜欢听音乐。

评书单田芳(单田芳薛刚反唐320回)

单田芳在马车里一直呆到七八岁。他父母看他该读书了,就留在了沈阳。单田芳有许多家庭成员。虽然他是家里的长子,但是他下面还有七个妹妹,所以家庭生活很紧张,想吃一顿饱饭很不容易。

在当时,讲故事是一项朴实无华的技能,说书人不受人们的青睐,只能被列为“倒数九名”。所以他们在生活艰难的同时,也承受着很多人的冷嘲热讽。

在单田芳沈阳的一所私立学校学习了两年后,我学会了许多单词和一些传统书目。后来,他的父母把他们带到长春生活,单田芳在长春完成了他的小学学业。

学习后,单田芳不得不帮助父母抄写单词和脚本,所以他接触了许多书籍。到他十三四岁的时候,他已经能够背诵一些经典小说了。单田芳惊人的记忆力来自于不断的接触,但也有很多天赋在里面。

评书单田芳(单田芳薛刚反唐320回)

尽管单田芳很有天赋,但他的父母不希望他从事评书和曲艺。我也想在单田芳学习工程学。我想成为一名工程师,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这样我就不会被人看不起。

但世事难料,在战争的影响下,他家不得不搬出长春,在吉林呆了一年。直到新中国成立,人才济济的一家人才重新团聚,但很快,更大的苦难来了。

1951年,单永奎因故被捕。不久后,他的母亲和父亲离婚,去了另一个国家,从此再也没有他的消息。

突然失去双亲的单田芳,只能和年迈的祖母一起肩负起照顾整个家庭的重担,四处奔波供养七个妹妹。那时,单田芳还在上高中。面对巨大的打击,他不得不暂时停止学业,努力赚钱。

评书单田芳(单田芳薛刚反唐320回)

姐姐们年纪小,经常问妈妈去哪了。单田芳无法回答。她只说她去外地唱戏挣钱,过几年就回来。但他很清楚,妈妈再也回不来了,以后只能靠自己。

经过晚上的学习和工作,单田芳终于在养家的同时完成了高中学业,并被东北理工大学录取。看到他成为工程师的梦想即将实现,单田芳不禁感到兴奋,并期待着新的生活。

但刚开学一周,他就因病做了几次手术,算上恢复时间,已经拖了半年。他平时还要工作,没有时间上这些耽误的课,成绩一落千丈,直到最后,单田芳不得不辍学回家。

评书单田芳(单田芳薛刚反唐320回)

为了谋生,单田芳只能重操旧业,学习讲故事的艺术。他找到了父亲的一位老朋友,在鞍山市曲艺团工作的说书人李清海。李清海是当地有名的说书人,每次讲故事都有很多听众。

李清海见过单田芳几次,印象深刻。突然,他听说他的老朋友正在受苦,于是决定收单田芳为徒,带他去学习讲故事的艺术。这一选择对单田芳来说实际上非常困难。他前面十几年接受的教育,帮助他摆脱了“穷”,走向高级知识分子的层次。

但是单田芳别无选择。幸运的是,在李清海这样的启蒙老师的指导下,他很快就掌握了讲故事的要点。

评书单田芳(单田芳薛刚反唐320回)

不久,收到了他母亲王的一封信,信中简单询问了家里的情况,说她一直很内疚,把孩子留在家里就跑了。信封里还有60块钱,是我妈给我的抚养费,以后每个月都会寄给我。

单田芳的记忆力惊人,他的表达能力更加出众。很多人花半年时间只是背书和练习讲故事,但单田芳一周就能背下一本小说,里面的情节只要看一遍就能抑扬顿挫地讲出来,真是讲故事的天才。

02 为报恩娶妻,相濡以沫走南北

在曲艺团里,有一个女人一直在默默地注视着单田芳。她叫王全贵,比单田芳大8岁,是曲艺团的演员。听说单田芳的事情后,她很同情他,所以她总是在各方面照顾单田芳。

文工团就这么几个人,单田芳也健谈,很快就和王全贵熟悉起来。后来,王全贵每隔一段时间就来单田芳家帮忙,洗衣服,做饭,他什么都能做。

评书单田芳(单田芳薛刚反唐320回)

单田芳家里有很多姐妹,有时单田芳有很多麻烦要照顾。第一,姐姐渐渐长大;第二,人太多,他无能为力。这个时候,王全贵的出现就显得非常珍贵,就像雪中送炭,沙漠中的绿洲。

王全贵对单田芳的姐妹很好,经常给她们买吃的,给她们做衣服和鞋底。姐姐们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经常想念他们,晚上睡不好觉。王全贵得知后,带他们去看书,看故事,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单田芳还很年轻,十八九岁的年轻人,他还不太成熟,所以他自然有烦恼。这时候王全贵就会开导他,听听他的苦闷。

其实王全贵的日子也不容易。她是乡下人。她从小就在曲艺团演出,很少回家。但是她一个接一个地活了下来,而且她有很多经验可以教给单田芳。

评书单田芳(单田芳薛刚反唐320回)

王全贵有一句简单的话,却启发了单田芳:“不管是村民还是城里人,不管是歌手还是学生,他们都是人。做得好,才能让人看得起。”

在王全贵的开导下,单田芳很快振作起来,他也意识到自己以前的想法是错误的。三百六十行,不管做什么,只要最后能过上好日子,都是值得做的。

从此,他不再去想工程师,而是投身于讲故事,试图扬名立万。

为了帮助单田芳更好地学习艺术,王全贵还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资助单田芳。面对成堆皱巴巴的不同面额的钞票,单田芳百感交集,最终没有拒绝。

他需要帮助,他有信心做好这件事。于是,单田芳默默地记住了王全贵的所作所为,以后还会回来。

评书单田芳(单田芳薛刚反唐320回)

然而,李清海很快给了他一个“报答”的机会。

不到20岁的单田芳被李清海配给了王全贵。李清海看得出来,王全贵非常喜欢单田芳,也配得上他。他们完全可以住在一起,也省了闲言碎语。

对此,王全贵没有拒绝。她唯一担心的是单田芳认为她太老了。毕竟我马上就要30岁了,还是个乡下女人。我的外貌正在迅速衰退。单田芳虽然还是个孩子,却在城市里长大,长得又白又帅。

那时,单田芳更感激王全贵,是他在她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了她。他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他一直记得王全贵的贡献。所以在李清海提出这件事情之后,单田芳当即就同意了。

评书单田芳(单田芳薛刚反唐320回)

就这样,单田芳嫁给了比自己大8岁的农村妇女王全贵。这桩婚姻也是李清海安排的。单田芳的父亲不在,所以他必须肩负起这个责任,帮助单田芳组建家庭。

结婚后,他们的生活不变,只是彼此的距离更近了。王全贵很快为单田芳生了一儿一女。一家四口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温馨。

这些年来,单田芳一直在磨练自己的技能。他虽然天赋异禀,但从小没有相关的训练,很难赶上那些登上舞台的高手。普通的学习技能,都是从小打基础,苦练十几年才玩出来的。然而,单田芳只花了四年时间就从一位老师那里学到了技能,并在舞台上讲述了一本书。

评书单田芳(单田芳薛刚反唐320回)

讲故事不是谁想上学就能上的,而是需要当地有关部门研究批准,才能上台讲故事。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考取“评书证”。

1956年初,结婚两年多的单田芳在主人的安排下坐了“板凳席”。讲故事也分时间段,有前期、中期、夜间三个阶段。中间阶段和夜间阶段之间的时期是“板凳头”。按理说,眼下人累了,不愿意听书,业务也不好,一般都用来给新人磨练技能。

单田芳上台后,一个“云遮月”的声音立刻让现场鸦雀无声。他讲《明英烈》,开放式,粗中有细,完全不像一个新人。很快,单田芳的“板凳头”坐满了人,他成了“板凳头王”。

评书单田芳(单田芳薛刚反唐320回)

作为全省唯一一个有大专学历却讲一本书的人,单田芳并没有“埋没”自己的才华,反而依然做得很好。

这次讲故事,单田芳赚了四块两分钱,这在当时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一块钱买了一斤肉,一小盒鸡蛋和一包烟。

这是单田芳的第一桶金,王全贵也很惊讶。生活在一步步变好。好像只要努力,温饱的日子就不远了。

仅仅一年后,单田芳成了曲艺团的正式员工。当时他的工资是84元,而王全贵的工资更高,达到98元。两个人一个月能挣两百块钱,在当时已经挺不错了。

评书单田芳(单田芳薛刚反唐320回)

正式员工的地位不是他后来转正了,而是随着这个大群体而变化。曾几何时,曲艺团是一个私人个体户,现在走上正轨,变成了集体所有制。自然,曲艺团的人就成了剧团的正式演员。

手里有了钱,单田芳和王全贵商量能否在别处“创业”。一方面可以尝试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可以去南方北方旅游增长见识。

于是夫妻俩收拾东西去了海拉尔,也就是现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的海拉尔区。海拉尔有很多农民和工人在种地。他们喜欢听单田芳讲故事。

夫妻俩一到地方,就紧锣密鼓地做准备。当时天寒地冻,但他们在茶馆、餐厅,甚至在露天都聊得津津有味。

短短两个月,两人靠评书和演戏赚了4000多元,相当于他们之前一年多的工资。也许他们以前又穷又怕,现在有钱了。夫妻俩每天去买肉买菜,每天把家里塞得满满的,生怕没钱饿死。

实际上,单田芳当时能挣这么多钱。除了力量,眼光和运气也很重要。本来他讲的是“三侠五义”之类的“旧书”故事,挺符合观众胃口的。

评书单田芳(单田芳薛刚反唐320回)

但来到海拉尔后,曲艺界掀起了一场“辞旧迎新”的运动,倡导出新书,打破吃旧书的模式。单田芳抓住机会,一口气把《燎原之火》、《平原》等书都讲了一遍。它对观众来说非常新鲜,符合新的标准,因此观众增加了,业务也增加了。

03 患难相扶,从此一往情深

在海拉尔呆了一年多后,单田芳和王全贵决定回鞍山。没想到,这一次,成了单田芳回忆起来最困难的时候。

回去后,单田芳因为私自离开曲艺团而受到攻击。那些起初钦佩他的听众也开始对他怀恨在心。在这一年里,单田芳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

在最困难的时候,他有一个坚持下去的理由:老婆孩子。在单田芳最绝望的时候,王全贵仍然站在他的身边,从不放弃。

评书单田芳(单田芳薛刚反唐320回)

原来,单田芳遭到了“遗弃”。他年轻时,母亲离家出走,但现在他已改嫁他人。虽然他仍然会给单田芳寄钱,但他已经没有以前的感情了。

单田芳非常害怕王全贵也会离开他,但不管有多困难,王全贵总是在这个家里扮演着主心骨的角色。这使得一度想自杀的单田芳逐渐放弃了自己的想法。为了老婆孩子,他决定咬牙。

不久之后,单田芳被送到农村去种田。单田芳从小在城市长大,但他对农活一窍不通。幸运的是,他勤奋好学,很快就掌握了耕作的技巧。

评书单田芳(单田芳薛刚反唐320回)

尽管单田芳每天都很累,但他从未想过放弃。他一边种地,一边不忘老本行,每天一遍又一遍地读书、背书、讲故事。没人听他讲故事的时候,他就利用业余时间在农田里练上几个小时,渴了喝点粗茶,饿了咬咬牙。

为了照顾单田芳,王全贵每天从城市跑到农村。他早上做饭,骑一两个小时的自行车到乡下给单田芳送饭,然后匆匆回家照顾孩子。夫妻二人不离不弃,守望相助,共同度过了这段最艰难的时光。

直到1979年5月,在农村蛰伏了五年多的单田芳,终于又有了讲故事的机会。他又回到了书圈,还担任了鞍山曲艺团的写书队长,开了两家茶馆,事业也算是白做了。

十几年后,单田芳的评书越来越好,逐渐成为中国最有名的评书人。他的评书舞台越来越大,从曲艺团的一个小茶社,到省级电视台,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评书单田芳(单田芳薛刚反唐320回)

但在1992年的一天,当单田芳结束节目录制回家时,他只看到妻子王全贵脸色发青地躺在地上。单田芳赶紧叫她的孩子带她去医院。但此时,单田芳接到了来自台湾的工作指令,看着妻子走进病房,单田芳放下心来录制节目。

晚上,单田芳突然接到她的孩子哭着要血的电话。他们哭着告诉单田芳“妈妈走了”。如果单田芳被闪电击中,他会站着不动。还没等他说一句话,两行眼泪已经流了下来。他含糊不清地说了些什么,然后挂了电话。

描述当时的单田芳是最恰当的。

2018年,单田芳死于心脏衰竭。他带走了一个剑术、侠义、胆识的江湖,留下的是一个充斥着饮水、听书、烟火的集市。

在接下来的26年里,单田芳没有第二任妻子,更不用说任何感情新闻了。他的爱情已经随着王全贵的离开而烟消云散空,再也见不到其他人了。

评书单田芳(单田芳薛刚反唐320回)

三十八年后,王全贵见证了自己初出茅庐,锋芒毕露,跌入低谷,重新走出来。她和他在一起,没有惊艳的外表,没有出众的才华,只有一双粗糙却坚韧的手。

王全贵,陪伴温暖了三十八年,成就了单田芳的不朽功名,也化作了单田芳心中永不褪色的明星,永远散发着微弱却温暖的光芒。

参考信源

1.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去世,享年84岁。此后再无上游消息的“下一次击穿”。

2.陈来的单田芳三位领导人档案

3.单田芳之死:在“听书”的时代,讲故事是真正的艺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97406.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