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岳是什么山(恒山在什么省)

□杨申申在泉城济南的东北角,有一座海拔仅197米的华山(如上图),被誉为“济南第一历史文化名山”。为了与西岳华山相区别,济南人常称之为“小华山”。该山位于黄河以

西岳是什么山(恒山在什么省)□杨申申

在泉城济南的东北角,有一座海拔仅197米的华山(如上图),被誉为“济南第一历史文化名山”。为了与西岳华山相区别,济南人常称之为“小华山”。该山位于黄河以南、小清河以北,又名金鱼山、花不竹山。

早在春秋时期,华埠竹山就因一场齐晋战争而闻名。《左传纪之战》记载:“齐师之败。一个接一个,三个周华不要注意”北李玮道源《水经注》曾赞此山曰:“单椒美,连山自傲,虎牙挺立,孤障特刺天,绿岸青翠,望同点。”后世的文人骚客,如唐代的李白、宋代的曾巩、元代的赵孟頫等,都曾为“华埠柱”留下诗词或绘画作品。历史和文化名人的诗歌和绘画使这座山在世界各地越来越有名。

李白《古诗五十首》第二十首说:“曾游遍京师,登华时不注意峰。贺军坝,山青如莲……”。曾巩也有《中国不注山》诗,其中有“青山绿水青,金玉长久留”这句话“金玉”也是该山的历史别名。元代大画家、大诗人赵孟頫的诗《趵突泉》家喻户晓:

世间没有水源,白玉壶从地下涌出。

谷久空,元气尽,老旱不愁东海。

云蒸蒸,浪摇大明湖。

春天来了,落满了灰尘,冰天雪地里充满了快乐和孤独。

赵孟頫的名画《中国喜鹊秋色图》(喜鹊是喜鹊山,中国是中国但不是山)代代相传,给人们留下了一张几百年前喜鹊和华山的美景照片。

那么,这座被称为“花不朱”的山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古人对这个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至今仍有争议。它们的共同点是,这座山是以某种东西命名的,就像现在的“燕子山”、“狼牙山(原名狼猫山)”一样。在古代的解释中,大多数人认为“花部主”像水中的花蕾,而老济南人通常认为“花部主”是“古画多”的谐音。

那么,以上说法哪个更可信呢?这些不同说法的证据是什么?我们不妨从传统语言学的角度,即文字、音韵、训诂学的角度来做一个分析。但问题是,从这个角度分析是学术性的,需要读者的耐心。

从西周初年到汉末到中古(南北朝到唐五代),平仄没有阴阳之分,也就是说当时的平仄字还没有发展到现代普通话的一声两调之分。所以“华”字就是“化”的同义词。“华”的本义是“华”,其形、音、义都无需争论,此处不再赘述。难点在于“不注”二字的解释。

早在西晋时期,陈辅的《三齐略》一书,就引用了当代系谱学家支舆对《集赋经》中“花不注”一词的解释,其中对“不”字的解释是“不”,也读作“提”,如诗中的“额不禄”。都说这座山孤独而美丽,像水中的一朵花。”前半句的意思很好理解,就是从《诗经·潇雅长帝》的用词来判断,“无”就是“悌”,“悌”就是“悌”。然而“华智注水”这句话却令人费解。详见以下详细分析。

明代著名学者杨慎在《丹铅续》卷二《花足唤萼》一文下进一步解释了花头为什么叫“缇”:“或问:花头为什么叫“缇”?说‘Ti’的人花的钱够多,所以他们的字是‘足’。”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福”的本义是脚,然后引申出base的意思。有人会问,华帝为什么叫“Ti”?那是因为花梗或花萼相当于花的基部。按照杨慎的解释,后来有人把“不”解释为“剑”,“剑”和“剑”都有贱的意思,所以也有道理。

从古文字的角度来看,把“不”解释为“见”是没有问题的。考察“不”和“地(本义为蒂)”的字形,可以看出两个字的字形非常相似。唯一不同的是,“地”有一个类似于“H”而不是“Bu”的符号。实际上,这种指称符号在古代汉语中常用来表示自然物或人造物中某处较薄或较紧的地方,常见于甲骨文、金文中,如“扫帚”。以上分析表明,“不”和“地(体)”这两个字在形状和意义上都是密切相关的。

虽然《山东通志》对“化不朱”的解释也沿袭了古书中的说法:“化朱弁朱若在水,则自然。”但“华佗入水”这句话实在令人费解,因为无论我们用“注入”一词的本义——“灌”(说文,即注射、灌溉)还是“注入”的其他引申义,都无法解释。花不是液体,怎么能“注入水中”?按照这种非常牵强的解释,“花不朱”这几个字组合起来,意思就不清楚了。赵明利曾发表《左传两种文字解释的解释——恶之叶仪与三无注》一文,列举了历代对花部注的解释,最后得出结论:花部注实际上是花体注或注。......山的名字叫“花不朱”,意思是这座山像花一样注入水中。王世贞的《花开在清水里》(《秋访中国》)和高斋的《花开在昔,我花萼千重》(《望中国》)等诗句,都证明了《花开在清水里》本来就是一部《花开笔记》。(《现代汉语》2014年第2期)

这个结论仍然没有解决顺利理解《华水》的问题,因为像《华水》这样的句子仍然不能帮助解释“诸”字,《华水》仍然是一笔糊涂账。

也许是因为古人也觉得“花朱智水”无法解释。阿清人张二旗在《灞安闲话》中搬出了《左传·成公十六年》中的一条注释,对《话补注》进行了重新解读。他说:“花不著,‘不’就是‘知’。注意,服从,山形似,故名。”“傅蓉”是指军装和军装。可以说这个解释更离谱了。首先,华山在外形上和军装毫无共同之处;其次,“华”或“华”是什么意思?

从这个角度来说,把单个词的意思结合起来解释“花不着”是个不错的办法,但最后是行不通的。

从音韵学的角度来说,如果把“化不注”这三个音节放在一起理解,问题就简单多了。那么,从古音学的角度来看,老济南人说《花部注》是“古画多”的谐音,是否合理?《华埠注》既然在春秋时期就有文献记载,那么用上古的音韵系统(西周初年到汉末的音韵系统)来解释也是合情合理的。

“华”解释“华”没有问题,如上所述。至于“诸”字的古音,就要普及古音学知识了。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了两个古声母的发现,其中一个叫“古无轻唇音”,大致意思是古只有B、P、M两个唇音,没有发展出唇齿音F、W。也就是说,当时的“福”、“福”、“义”都读作类卜音,与“卜(不)”的读音相同或非常相似。“不”的解释是“比(或比或义)”,符合同音词词义相近的考释规律。根据这一语言学发现,还可以得出百度百科“华埠竹山”一文下的“古时候叫‘华埠(fū fu)注’”也是错误的,因为古时候的人不会发f音。

钱大昕的另一个发现叫“古无舌浊音”。总的来说,在古代的舌浊声母系统中,现代的舌浊声母zh、ch、sh还没有发展起来,只有舌浊声母d、t、n,根据这一发现,古朱的读音与多的“都”或“多”相近,大致为“都”。

这样就可以把“花不朱”的读音还原到古代,应该读成“花不开”或者“花不开”。济南老人们说“化不朱”是“古画多”的谐音,但仍有人质疑,因为“不”与“古”的形、音、义无关,古是古唇音(双唇音),“古”是古齿音,甚至在现代汉语发音中,也与此无关。这个问题怎么解释?

事实上,许多古代汉语的发音都保留在方言中。在山东方言中,“花苞”也读作“花苞”、“花苞”。后两者虽然没有收入词典,但在英语口语中还是很常见的。知道了这些知识,就有理由解释“花部主”的意思是“花不开”或“花不开”,也就是“花骨朵开”的谐音。

“花不注”、“花不多”、“古画多”都是密不可分的词,通过发音来判断是合理的。把它们一个字一个字拆开,然后再一起理解,只是一个错误。了解了上面的解释之后,我们再来看看济南的华埠珠山。是不是越来越像一朵还没开的花?

(作者是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91567.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