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法语国家(法国在非洲的军事基地)

非洲大家庭有54个国家,其中24个国家以英语为官方语言,21个国家以法语为官方语言,北非有3个国家没有将法语列为官方语言,但说法语,可以说在非洲阵营数量相当。但

非洲大家庭有54个国家,其中24个国家以英语为官方语言,21个国家以法语为官方语言,北非有3个国家没有将法语列为官方语言,但说法语,可以说在非洲阵营数量相当。但如果要比较两大阵营在经济发展上的表现,法语国家就差远了。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中,英语国家产生的GDP是法语国家的5倍以上,即使考虑到人口,英语国家的人均GDP也是法语国家的近2倍。法语国家中GDP最高的科特迪瓦在英语国家排名中只能排第八。在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的榜单上,最后几个佩服的人基本都是尼日尔、中非、乍得这样的法语非洲国家。

非洲法语国家(法国在非洲的军事基地)

就我个人而言,这几年因为工作的原因,我走遍了非洲的法语国家。虽然我没有去过很多说英语的国家,但我很幸运地去过几个主要的说英语的国家,如南非、尼日利亚、加纳、肯尼亚和利比里亚。我个人的经验和数据基本一致。在非洲大陆的法语国家中,最成功的两个城市是西非塞内加尔的达喀尔和科特迪瓦的阿比让,但与东非说英语的肯尼亚内罗毕和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别说英格兰阵营里还有个老大哥南非。约翰内斯堡的现代化让我感觉更像欧洲而不是非洲,开普敦一直是我心目中世界上最优雅美丽的城市之一。非洲法语国家和英语国家的差距是肉眼可见的。

了解非洲法语国家和英语国家的差距,一直是观察非洲问题的有趣角度。有必要看看法国和英国殖民者本身的差异。提到中国这两个国家最常用的形容词,英国大概是保守,法国大概是浪漫。作为一个在法国和英国生活过,在法国和英国的公司都工作过的人,我一直觉得这种哲学上的分野和真正的国民性有一定的偏差。其实英国人更灵活务实,强调经验主义的实用性,而法国人更固执刻板,强调理性主义的原则。我总是告诉别人,我更喜欢法国,而不是英国,但如果涉及到具体的生活和工作,我还是更喜欢和英国人一起工作。比较容易。

这种文化思维上的本质差异,造就了历史上英法对待非洲殖民地的不同方式。法国大革命后,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深入人心,甚至成为西方世界第一个废除奴隶贸易的国家。虽然所谓的革命精神远未掩盖法国殖民扩张的罪行,但法国人民在殖民发展过程中以一种救世主般的救世主心态充满自信。他们除了掠夺殖民地当地的资源,还希望把他们认为世界上最先进的法兰西文明传到愚昧落后的非洲。这时候法国人的固执和原则性就体现出来了:他们在殖民地照搬法国本土的制度直接统治,没有想到任何灵活性,试图瓦解和取代非洲当地的传统秩序。

相比之下,英国人在世界殖民地的发展更加务实。殖民地总督虽然也享有绝对的权威,但在很大程度上,他们为了维护殖民地的稳定,以自己的经历和利益为重,仍然保留着当地原有的社会结构,没有强烈的换地意识。1997年香港回归前,仍有一些清朝的法规,一夫多妻制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被废除。像阿拉伯的劳伦斯这样深受当地人民爱戴的殖民者,只能出现在英国殖民地。

以教育系统为例。法国人很早就在非洲殖民地强行推广代表“文明社会”的法语,并要求所有学校使用法语进行教学。但实际上,师资等资源的严重不足使得这种教育只能在殖民地的小范围内推广,成为了当地特权阶层的精英教育。20世纪60年代,当非洲的法国殖民地独立时,法语国家95%的人口仍然是文盲(Robin M. Grier数据),而仍然保持当地语言教学的英语国家为71%。即使在今天,我去过马里和尼日尔,在他们的首都仍然有相当多的人不会说法语。

其次,英国人把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基因中的商业意识和企业家精神带到了殖民地,而这是以加入文官体系为荣的法国殖民地人民普遍缺乏的。我有一个观察印象,在尼日尼亚和肯亚玩优步的时候经常和司机聊天。时不时会遇到司机兴高采烈地跟我说他们的商业计划。在法语国家,司机最喜欢和我聊的就是他们国家的政治。南非、博茨瓦纳、肯尼亚等英语非洲国家近年来都出现在全球青年创业榜单上(当然是因为年轻人失业率高),但包括法国在内的法语国家没有一个能上榜(虽然年轻人失业率也相当高)。

引用一个科特迪瓦人的笑话:在法语国家,有一种强烈的倾向——被较高水平的法国教育所吸引——想要谈论问题,而不是着手解决问题。

法国的文化和性格不仅在殖民时代阻碍了非洲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事实上,这些影响在独立后并没有减少,甚至以某种隐蔽的方式愈演愈烈。法国人从未真正放弃对非洲前殖民地的全面控制。以科特迪瓦为例。到目前为止,整个国家的主要经济产业仍然主要由法国人控制,如CIE,SODECI,中国最大的电子通讯公司Orange,中国最大的物流运输公司Bolloré,中国最大的石油公司Bouygues,中国最大的饮料公司Solibra,中国最大的可可豆(科特迪瓦出口支柱)公司SACO。就连国家法定货币西非法郎的印刷发行权都被法国人严格控制。我曾经写过《如果法国控制了说法语的非洲》,描述了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在英语非洲国家,英国的影响力早已不大,今天甚至远不及中国和印度。

如果说在独立前,法国人确实有在非洲殖民地建立平等社会的真诚愿景(法国人在殖民地授予一些优秀的当地人法国公民身份,选举殖民地代表进入巴黎共和国的立法机构,历史上甚至有科特迪瓦人和塞内加尔人担任法国部长的故事),那么在分离后,法国人对前殖民地的兴趣只是赤裸裸的经济利益驱动,最终成为非洲法语国家进步和发展的绊脚石。

当然,法国人留给殖民地的遗产并非一无是处。我深有感触的是,被顽固刻板的法国人殖民的国家,还是更倾向于遵守条条框框,换句话说,就是按规矩办事,而不是按钱办事。虽然法国和刚果、刚果、刚果、几内亚一样也是极度腐败的国家,但是根据透明国际的清廉指数,非洲英语国家并不比法语国家好到哪里去。

比如前几年在加纳这个英语国家出现了中国人的淘金热。中国的大多数金矿开采者通过贿赂各级政府和地主非法开采而赚了很多钱。直到很多年后,加纳中央政府才因为当地人民的积怨很深,真正试图阻止。因此,中国的大量淘金者逃到邻近的法语国家,特别是科特迪瓦,希望复制加纳的非法开采。钱也塞了,银行行贿没问题,但是几个月之内,科特迪瓦政府出台严厉措施打击非法淘金,没收淘金设备,甚至抓捕非法淘金户,中国淘金户失败。国内很多淘金老板都给我总结过:你愿意花钱,你可以在加纳做事,但是你不能在科特迪瓦做事。

虽然我自己会说一些法语,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今天,法语的重要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每况愈下。不仅地位与英语相差甚远,甚至逐渐被西班牙语和汉语赶超。法语在非洲的地位也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挑战:卢旺达在二十年前就开始了去法语化的进程,政府和学校的语言也逐渐从法语变成了英语。在过渡时期,卢旺达成为非洲发展的明珠;近年来,北非能流利说法语的年轻人数量不增反减;就连前法国殖民地的心脏塞内加尔也开始倡导英法双语教育。在英语一统天下的时代,非洲英语国家确实充分利用了自己的自然发展优势。但是,语言从来不是决定一个国家命运的因素,殖民者的遗产也不一定是影响一个法兰西国家进步和发展的枷锁。英语国家也有利比里亚这样的灾难,法语国家也有科特迪瓦这样的例子。一个国家政府的治理水平和长期教育水平,大概是带动一个落后国家走出泥潭实现经济腾飞的关键。从这一点来看,非洲大陆的各国竞赛局会有很多难以预料的大戏。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73954.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