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贷(id贷怎么防止被锁机)

新华网记者调查发现,包裹在“无抵押、秒速贷”糖衣下的“Apple ID贷”,其实是针对苹果手机用户的现金贷新变种,其背后隐藏着诸多风险。糖衣下的“苹果ID贷款”

新华网

记者调查发现,包裹在“无抵押、秒速贷”糖衣下的“Apple ID贷”,其实是针对苹果手机用户的现金贷新变种,其背后隐藏着诸多风险。

糖衣下的“苹果ID贷款”

前段时间,微博用户“麦子君I”发生了一件怪事。在客户送修的一部苹果手机屏幕上,弹出了一个显眼的大字:“账单已拖欠,您可以全额申请660(人民币)的续约。还是不要处理手机锁了,风险自担……”

因为这条火爆的微博,一种新型的贷款形式“苹果ID贷”浮出水面,而这部无法使用的手机就是“ID贷”带来的“苦果”之一。

记者调查发现,号称“零门槛、无要求”的“Apple ID贷款”,专门针对使用苹果手机且急需用钱的用户,贷款周期以7天为主。一位贷款人告诉记者,“Apple ID贷款”要根据用户的苹果手机版本来评估贷款额度。平时贷款不多,大多是1000-2000元。

据出借人介绍,借款人首先需要提供个人信息供其审核,包括姓名、电话、学校/工作单位、手机号实名登记时间、手机通讯录人数等。审批通过后,借款人需要在手机上登录借贷机构提供的iCloud ID,将账户绑定到手机上,开启“查找iPhone”功能。

贷款机构在确认借款人绑定了账户后,会立即修改账户的密码,让借款人无法解绑账户,并关闭“寻找iPhone”等功能。借款期间,借款人仍可正常使用手机。一旦贷款逾期,其手机会被贷款机构锁定,无法使用。

这时,你的手机屏幕上会显示“丢失iPhone”的状态。贷款人还会发出威胁信息,通常是为了“炸毁”用户的通讯录,泄露用户的个人隐私,令人震惊。

“身份证贷款”违法现象普遍存在。

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可以轻松搜索到“Apple ID贷款”相关的信息。记者梳理发现,这些“Apple ID贷款”违法违规现象普遍存在:

——暴露手机信息,用户隐私难以保护。一旦绑定ID,出借人就会轻易获取用户手机中的通讯录、照片等私密信息,很多出借人威胁用户偿还本息。

上海信息安全行业协会副理事长、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张巍?表示:“大量用户不知道苹果手机id的重要性。手机一旦绑定了别人的ID,app的安装卸载就会被控制,交流情况一览无余,同步到iCloud的照片也会被泄露。”

——“身份证贷”涉嫌“砍头贷”和校园贷。根据记者与上述出借人的沟通,记者提供的“苹果ID贷”业务涉嫌违反多项法律法规,这些现象在“ID贷”中普遍存在。

贷款人向记者提供了一份“价目表”:“我给你2000元,取1300元,期限7天,到期还钱,可以30%的利息续。”这种行为不仅是非法的“砍头贷”,其年利率更是高达2800%以上。

同时,贷款人也表示,喜欢贷款给学生,是因为学生社会关系简单,“怕丢面子”。“我们审查您的信息时,您的信息是可用的。如果你不还钱,我们就直接给你父母打电话,把你的通讯录打爆,去学校找人。”教育部2017年明确,不允许任何网贷机构向大学生发放贷款。

——“ID贷”引发了很多乱象。ID绑定后,出借人可以通过苹果的远程锁定设备功能锁定用户手机,甚至擦除手机数据。不少网友表示,按要求绑定身份证后,出借人并没有放款,而是直接向其勒索“解锁费”;有网友在按要求支付本金利息后,多次被要求额外给钱,仍难以解锁手机。

监管部门要加强配合,受害者要保留证据保护自己。

很多借款人一开始还心存侥幸,以为只是绑定了一个不影响手机使用的Apple ID。根据张巍?的说法,许多用户只是在第一次使用手机时注册了帐户,然后就再也不会关注相关的使用和授权。他们更没有意识到绑定别人身份证的后果,陷入“身份证贷”的深坑后往往会后悔不已。

“对于苹果手机用户来说,‘ID贷’虽然看似零抵押,但实际上是把他们的个人信息甚至所有社交关系都放在上面了。”张巍?说。

虽然很多“ID贷”平台在“出租”、“回购”的幌子下巧妙地套用了“手机回收”的名号,但专家表示,其放贷的真实性毋庸置疑。

上海华融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陈表示,很多“身份证贷”本质上都是高利贷。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审判工作的若干意见》,金融借款合同的借款人以贷款人同时主张的利息、复利、罚息、违约金等费用过高且明显偏离实际损失为由,请求降低年利率合计超过24%的,应予支持。而大多数“ID贷”以7天为一个周期,其年利率实际上远远超过24%的合理上限。“如果对方要求以超过24%的年利率还款,其诉讼请求当然不会得到法院的支持。”

事实上,大量出借人早已偏离了法律的正轨,“爆通讯录”、“泄露个人隐私”甚至“诽谤、损害个人形象”等催收手段层出不穷。

相关监管部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身份证贷”等现金贷的变种,相关部门需要加强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监管;要继续加大对“砍头贷”和校园贷的打击力度。市民和学生也要提高金融风险防范意识,远离现金贷。此前,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也建议部分机构或平台“换马甲”,继续变相发放贷款,如手机回租、虚假购物、转售等。消费者应提高警惕,谨慎选择提供贷款服务的机构或平台,理性办理贷款。

“作为借款人,尽量不要触碰超出自己还款能力的贷款。这是保护自己最有效的方法。”陈说,“但如果是恶意收集,受害者首先需要注意收集证据。除了照片,截图等。,最好通过公证保留证据,并寻求公安机关的帮助。”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55042.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