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人物分析(哈姆雷特人物分析200字)

文/马家军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高度概括了公元1600年前后英国的生活现实,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的黑暗,抨击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无耻罪行。同时塑造了杰出的人文主义者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的形象

文/马家军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高度概括了公元1600年前后英国的生活现实,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的黑暗,抨击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无耻罪行。同时塑造了杰出的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的形象,显示了莎士比亚高超的戏剧艺术才能,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该剧讲述的故事最早见于丹麦编年史家格拉玛提克斯的《丹麦史》(1200年左右)。在小王子为父报仇杀叔的故事中,表现了中世纪道德范畴的思想。17世纪70年代,法国作家贝尔维尤改编了这个故事;接着,莎士比亚同时代的英国剧作家(相传是托马斯·纪德)写了一部关于哈姆雷特的戏剧(约1589年),在伦敦上演。莎士比亚在1601年用这个主题写了《哈姆雷特》。作者用一种新的人文主义观点来处理《王子复仇记》,使血淋淋的复仇剧变为对时代矛盾的高度社会哲学概括的悲剧。这种高度概括在剧中的中心人物哈姆雷特及其活动中都有所体现。作者的人文思想主要是通过这个形象体现出来的。

哈姆雷特是12世纪丹麦的王子。但作家却故意让12世纪的人去16世纪人文主义的堡垒德国威登堡大学读书,读16世纪英国作家托马斯·摩尔写的《乌托邦》一书。这个“时代的错误”表明,哈姆雷特在精神上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这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非常突出的一个形象。

在这里,“人文主义者”这个词是借用过来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主要指研究不同于神学的人文学科的学者。这些学者通晓各种知识,反对宗教神学对人类精神的控制,肯定对世俗生活的合理追求是人权。因此,他们传播了以人权反抗神权,以人伦反神道,以人性论代替宿命论的思想,打破了中世纪的封建禁锢,从而客观上便利了资本主义生产者的旗帜斗争。我们习惯把18、19世纪的人道主义翻译成人文主义,14至16世纪的人道主义翻译成人文主义,以示时代内容的不同。

我们说哈姆雷特是典型的人文主义者,并不是说他是真正的人文主义者,而是说他具有人文主义者的思想精神,他的奋斗与当时的人文主义者是同步的。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说:“这(出版社:指文艺复兴)是人类从未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和产生巨人的时代——思维能力、热情和个性、多才多艺和知识方面的巨人。......那时候几乎没有一个名人没有出过远门,不会说四五种语言,在几个专业上不出彩。......他们的特点是,几乎都在时代的运动中,活的、活的在实际斗争中,战斗在一方或另一方。有些人用舌头和笔,有些人用剑,有些人两者并用。因此,他们具有使他们完美的正直和坚强的性格。”①哈姆雷特在精神上与达芬奇、丢勒、马基雅维利和路德有相似之处。莎士比亚称赞哈姆雷特是“世界级的人才,宫廷官员的眼睛,学者的舌头,士兵的利剑,国家的期望和花朵,浪漫时尚的镜子,优雅的典范,世界瞩目的中心”。的确,哈姆雷特是一个非常有能力和多才多艺的人。从他与演员的关系,对掘墓人的态度,与侍卫的交往,也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王子。

该剧一开始,哈姆雷特就对世界和人生有着纯真美好的思考。他认为天地是一个巨大的框架,天空空是镶嵌着金火思想的美丽帐幕,以及“人类是多么了不起的劳动者啊!理智是多么高尚啊!力量是多么的无穷啊!又是多么的乖巧乖巧!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论智慧,多么像天神啊!宇宙的本质!万物之灵!”然而,这种肯定人的作用的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有着深刻的矛盾。他的父亲去世了,他的母亲在两个月内又结婚了,他的叔叔篡夺了他的王位。他接触到黑暗的现实,他怀疑“人”的价值。在后半段肯定“人”的独白中,他说,“但在我看来,这种生活是用泥土做成的吗?人类引不起我的兴趣”。他的思想自相矛盾。起初,他想进行个人报复。但敌人是社会中黑暗势力的代表,封建统治使社会成为苦难的深渊。他意识到这个世界是“一个有许多牢房、牢房和秘密监狱的监狱,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个”,“时代完全脱节”。这种从个人仇恨到社会意识的提升是顺理成章的。有人说哈姆雷特只是报了一箭之仇,但他是如何谈及承担起“再纠干坤”的重任的呢?这是作者加的。其实那些也是符合人物逻辑的。因为:(1)正是因为个人恩怨和个人不幸,哈姆雷特不再用天真的眼光看世界,把世界上的一切看得美好。从此,他更加关注社会的黑暗,不公正,不公平。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哈姆雷特对“谁愿意忍受世人的鞭挞和嘲笑,忍受压迫者的屈辱,忍受傲慢者的冷漠,忍受被人鄙视的爱情的痛苦,忍受法律的拖延,忍受官员的残暴,忍受为之辛辛苦苦的小人物的蔑视”的愤慨,是他实际生活观察的结果。不能说这是莎士比亚第66首十四行诗的翻版:“无聊的草包衣冠楚楚,纯洁的信仰不幸被出卖,金冠可耻地戴在尸体的头上,处女的贞操被暴徒羞辱”,而是诗人的总结。如果哈姆雷特对黑暗的控诉是诗人发明和移植的,那么哈姆雷特就成了“传声筒”,而不是对性格的控诉。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认识到,这是哈姆雷特在精神发展过程中对社会黑暗的观察和控诉。(2)哈姆雷特的个人敌人是人民的敌人,是封建专制君主,是黑暗势力的总代表。所以他的个人报复和干坤重组有关。(3)哈姆雷特是一位人文主义者。诚然,人文主义的核心是个人,但在几百年后的文学中,哈姆雷特也不能算是一个极端的个人主义者。在文艺复兴时期,先进的人文主义者做出了一些贡献,为社会进步而奋斗,但他们并不都是纯粹自私的。他的理想、愿望和行动虽然有限,但确实是真诚的。哈姆雷特愿意或必须承担起改造干部和坤的重任,将为父报仇与改造现实结合起来,恰恰显示了哈姆雷特人文精神的价值。

当然,哈姆雷特从报复个人恩怨到改造现实的升华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感受到了黑暗势力的力量,也感受到了自己的弱点。他内心的矛盾在加剧,甚至想到了“生还是死”的问题。人文主义的内在矛盾与他的内心矛盾交织在一起:“要成为高尚的人,就应该忍气吞声,忍受暴力的命运吗?”还是经得起无尽的苦恼,一扫而空?“从哈姆雷特内心的矛盾也可以说,他的控诉和与黑暗斗争的决心是人物性格的构成因素,而不是诗人向他支付不合逻辑的时代任务或者用许多诗人的豪言壮语填满人物的嘴巴。

哈姆雷特在内心挣扎中决心站起来;而这种反抗伴随着内心的挣扎。那就把哈姆雷特内心的挣扎和反抗的决心划分为两个阶段,认为后者是前者的结果,必然会把人物性格的内在冲突和人物外在行为与反动势力的冲突交织融合分开。注重前者,哈姆雷特被视为懦弱的懦夫,最后的反抗被视为盲目。如果强调的是后者,哈姆雷特算是一个军人。阶段论的辩证发展观取代了性格、精神和行动的矛盾及其内部矛盾的复杂辩证统一。

哈姆雷特是思想家,也是演员。他在孤军奋战。然而,面对强大的黑暗现实,他采取了装疯卖傻的方法。一方面表现了人文主义者的孤独;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人物的聪明。装疯不仅能麻痹敌人,还能轻易窥探对方的虚实。相反,敌人并不知道他自己的真实性。所以,他是在通过疯狂来迷惑敌人,诅咒黑暗社会。然而,哈姆雷特并没有采取具体的行动。他敢怒,敢恨,但又做不到及时。这种拖延,一方面是他深思熟虑,寻求最佳报复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他性格软弱的表现。认为哈姆雷特的悲剧只是时代的悲剧,是一股巨大的黑暗力量伤害和吞噬他的结果,只说对了一半。的确,《哈姆雷特》体现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它在实践中无法实现的悲剧性冲突。然而,在人文主义者中,有与人民紧密联系的英雄战士,如门泽尔,也有处于矛盾之中并缺乏人民支持的人,如胡登。哈姆雷特不是历史学家所描述的在斗争漩涡中叱咤风云的人物,而是艺术家塑造的形象。尽管后世对这个人物是懦夫还是英雄战士有不同的理解,但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具有单一人格倾向的小号。哈姆雷特不仅是时代造成的悲剧人物,他内在的缺点也是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就连哈姆雷特自己也知道自己的弱点,他觉得自己是“一个糊涂的家伙,情绪低落...只能空发牢骚的人”。哈姆雷特忧心忡忡,情绪低落,优柔寡断,犹豫不决,野心勃勃却缺乏实际有效的行动。马克思恩格斯说“不仅有丹麦王子的优越感和抑郁感,还有王子本人的优越感和抑郁感”,可见革命导师对哈姆雷特性格这一方面的理解。王子和忧郁是密切相关的。王子的抑郁是哈姆雷特愤慨和软弱的体现。这种悲愤和软弱概括了个别叛逆者的一些典型特征。“哈姆雷特的性格”指的就是这个特点,这已经成为一个常见的名词。也可以说,哈姆雷特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多余人”。至少,屠格涅夫的《海格雷县的哈姆雷特》是这样理解的。虽然只强调了哈姆雷特的软弱和片面性,但人物的某些特点是对的。

哈姆雷特不是“犹豫和怀疑”这一概念的体现,也不是这一普遍人性的表达。这些特征是他个性的内容,也是他复杂性的一个方面。哈姆雷特性格的复杂性不仅在于其内部矛盾,还在于其发展变化。《哈姆雷特》不仅仅停留在忧郁上。现实在教育他,美与丑都在教育他。我的好朋友罗森·克兰兹背叛了友谊,我的爱人奥菲莉亚成了落后势力的俘虏和工具。优秀的艺术家被排挤出去四处流浪,这让他很震惊。处处不公,官员胡作非为,让他心生怨恨。最后,他增加了除恶务尽、匡正时势的责任感,逐渐强大起来。这时,一场惊心动魄的搏斗包围了他。他被派往英国,却落入了别人设下的圈套。他发现中间的阴谋,消灭了叛徒的帮凶,回到丹麦,怎么能不振作起来?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对父亲的复仇长期影响着他。哈姆雷特从带领他的军队入侵波兰的挪威王子那里汲取力量,并从他人的勇敢中为自己的无能深感惭愧。他不会振作起来吗?现实在逼他抗争。尤其是到了最后,当他受伤,没有生还的希望时,哈姆雷特成了一个不仅用舌头而且用剑战斗的“巨人”。在一场激烈的斗争中,他消灭了集中作恶的反动国王,甚至与自己同归于尽。这是生活为他铺就的奋斗与毁灭之路,绝不是一时的冲动或盲目之举。面对广阔黑暗的现实,哈姆雷特不得不犹豫,最终与敌人决一死战。我们不能批评他脱离了反封建的群众,也不能批评他的贵族出身所决定的性格的弱点。而是要看到他是一个典型的反抗当时旧势力,探索实现自己美好人生理想的人文主义者。

关于哈姆雷特的形象和性格,历来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当然,下面的理解,离莎士比亚还差得远,不足以训练。

根据他的理解,18世纪俄罗斯悲剧作家苏马罗夫用庄重的古典诗句改编哈姆雷特,以爱情与孝道的冲突为主题。在这样的悲剧中,真正杀死哈姆雷特父亲的是波隆新闻。哈姆雷特为父亲报仇的孝心与他对欧菲莉亚的爱相冲突。相反,奥菲莉亚对父亲波隆·纽斯的孝顺和对哈姆雷特的爱也是矛盾的。在该剧的结尾,波隆·纽斯自杀,哈姆雷特娶了欧菲莉亚。这种戏剧拙劣地模仿了高乃依的《希德》。

20世纪30年代,苏联艺术家阿吉莫夫将优雅忧郁的“天鹅绒王子”变成了一个英勇而充满活力的乐观主义者和丹麦王位的夺权者,与传统对哈姆雷特的理解相反。剧中的鬼魂是哈姆雷特和荷瑞修之间的恶作剧,目的是为了让马塞勒斯和贝纳托站在自己一边。霍旭模仿着鬼的声音喊道:“发誓!”每当他走得太远,有被马塞勒斯抓住的危险时,哈姆雷特就踢他一脚,并且不高兴地说:“安息吧,受苦的灵魂!”这种破除鬼神迷信的革命电视剧,是一个快乐的笑话。哈姆雷特成了作弊的极左分子。

除以上几类外,现代学者和作家对哈姆雷特这一形象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总结,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见解,有助于后世学者对这一典型形象的进一步研究。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有些观点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其中一些观点具有代表性:

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批评家威廉·赫斯莱特(William Heslett)在《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On Characters in Shakespeare ' s Drama,1817)中说:“哈姆雷特只是一个名字,他的发言只是诗人大脑的随机编造。那又怎样?不是真的吗?这些话和我们自己的想法一样真实。而这些话的道理就在读者的心里。我们是哈姆雷特。这部剧有预言性的真实,高于历史真实。如果有人因为自己或他人的不幸而变得更加深思和沮丧,如果有人愁眉苦脸,他认为自己“暴露在太多的阳光下”;如果有谁见过白天被胸中升起的薄雾所遮盖的金红色的灯,他只会看到眼前世界的一片空空虚,在其中没有任何值得关注的东西;如果有谁受过‘失恋的痛苦,衙门的残暴,辛辛苦苦的大人物被恶霸踢开’;谁觉得自己的心灵是压抑的,悲伤像疾病一样萦绕心头,他的希望被摧毁,他的青春被陌生事物的幽灵所动摇;若有人见恶如鬼绕,不能平静;谁的行动能力被思想侵蚀,谁就认为宇宙无限,他什么都不是;谁因为内心的仇恨和痛苦而鲁莽行事,谁把戏剧当作推开和消除生活中各种罪恶的最好方式,把诡计当作展示和嘲弄罪恶的方式——谁就是真正的哈姆雷特。”这种主观评价用读者或观众的感受和共鸣代替了对人物的客观评论。这就等于说,哈姆雷特的忧郁、烦恼、沮丧、彷徨是普世人性的表现。

德国大诗人歌德在他的小说《威廉·马斯特斯的学习时代》(1795)中写道,主人公加入了一个剧团,准备演出哈姆雷特,并对哈姆雷特这个人物进行了分析。其实是作者歌德对这个人物的评价:“现在他真的感到压抑,现在他真的感到孤独。世界上任何幸福都无法弥补他的损失。他的本性不是悲伤和沉思,所以悲伤和沉思成为他的沉重负担。......我们眼前看到的是什么样的人?是少年英雄急需复仇吗?还是一个天生的王子,他乐于和篡夺他王位的叔叔作战?都不是!沮丧袭击了这个孤独的人;......整个时间是脱节的;哦,那太糟糕了。“我生来就是要再次修复它,”我认为这句话是哈姆雷特整个行动的关键。我觉得很明显莎士比亚是想描述一个伟大的事业是由一个无能的人来承担的。......一个美丽、纯洁、高尚、有道德的人。他没有强大的毅力让他成为英雄,却毁在一个他既提不起又放不下的重担下;每一个责任对他来说都是神圣的,但这个责任太重了。他被要求做不可能的事情,这件事本身并不是不可能的,但对他来说是不可能的。他是如何彷徨,曲折,恐惧,进退两难。他总是触动现场,总是回忆过去,最后几乎失去了眼前的目标,却再也快乐不起来。④歌德的意见是典型的“哈姆雷特是弱者”理论。很明显,这只是说了哈姆雷特性格的一个方面,更多的是哈姆雷特在前几幕的表现。毕竟它和哈姆雷特后来斗争的实际情况是令人吃惊的。

19世纪俄国杰出的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反对歌德的“弱点论”,指出:“意志的弱点不是一个基本概念,而只是另一个更普遍、更深刻的概念的表达——一个是分裂的概念。”别林斯基的散文《莎士比亚戏剧:》(1838),从黑格尔“积极对立统一”的唯心辩证法出发,论述哈姆雷特的矛盾与分裂:“哈姆雷特表现出精神上的软弱,这是事实;但是你必须知道这个弱点意味着什么。它是一种分裂,是从幼稚的、无意识的精神和谐和自我享受到不和谐和挣扎的过渡,是过渡到庄严的、有意识的精神和谐和自我享受的必要条件。……这是哈姆雷特的概念:意志的软弱,但这只是分裂的结果,却不是他的本性造成的。从本质上来说,哈姆雷特是一个强大的人,他愤怒的讽刺,他一时的情绪爆发,他与母亲充满激情和愤怒的谈话,他对叔叔的傲慢蔑视和难以言喻的仇恨——所有这些都证明他精力充沛,有一个伟大的灵魂。”⑤别林斯基把软弱看作哈姆雷特性格发展的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的过渡。从结局来看,哈姆雷特走向了一个瑰丽悲壮的辉煌境界;哈姆雷特天生就是一个英雄战士。别林斯基的《莫恰洛夫塑造了一个顽强而叛逆的哈姆雷特》。在他的表演中,这个角色变成了发自内心的壮丽呐喊,反抗随处可见的不公正和自由的呐喊。观众,尤其是年轻人,多次用暴风雨般的掌声打断他的台词”。⑥差不多一百年后的1942年,战争期间,阿敏演员瓦格·山表演了《哈姆雷特很乐观》。他扮演哈姆雷特,扮演一个手拿亮剑的勇敢战士。…‘拿起武器抵抗无尽的苦难’。甚至当他手里拿起yorick的骷髅时,他也没有陷入所有人都会死的担忧。......他想起了自己快乐的童年(约里克曾经从小背诵《哈姆雷特》),平静而幸福地笑了。”⑦这种把哈姆雷特理解为一个乐观勇敢的勇士,天性坚强,把性格复杂的人物简单化了。

至于屠格涅夫说哈姆雷特是“自我剖析和利己主义,所以缺乏信仰。他为自己而活,他是个利己主义者,...他是一个怀疑论者,总是为自己而忙碌”;⑨托尔斯泰说,“这个主要人物没有性格,……莎士比亚不能也不想赋予哈姆雷特任何性格。”⑨这些明显有失偏颇。

而弗洛伊德则说哈姆雷特有恋母情结,从而杀死了情敌克劳迪斯,是个好色的疯子,这就更值得一提了。其荒谬之处,一眼就知。

韩愈诗中写道:“杜丽文章在此,火焰长存。”同样,莎士比亚刻画哈姆雷特形象的杰作,无论是褒是贬,都不会使其光彩,也不会损害其形象。哈姆雷特是懦夫、勇士还是别的什么?还是什么都没有?还是可以辩论的。只要不从已有的刻板印象出发,不从剧本的现实出发,不从整部剧而不是个别的文字或场景出发,讨论总是会逐渐与哈姆雷特的形象本身不谋而合。

[注意]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45-446页。

《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中译本,第2卷,第155页。

参见196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古典文学理论译丛》第九期。

④参见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古典文学理论译丛》第3期。

⑤参见《别林斯基选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431-432页。

⑥《莫洛特佐夫:苏联的莎士比亚》,平明出版社,1953年,第10页。

⑦同上

⑧屠格涅夫1860年写的《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见《文学理论译文》1958年第3期。

⑨参见《莎士比亚评传》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515页。

(发表于《Xi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

(注:本文作者已授权本头条)

(马家军,1929年10月5日生于河北清远,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外国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前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原理,中国俄罗斯文学学会原理,陕西省戏曲研究会原会长,陕西省诗词学会原顾问,陕西省社会科学学会原常务理事,陕西省建设。

著有12本书,包括《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美学史上的新阶段》、《在诗歌中探索艺术》、《探索世界文学》等。与女儿马小登合著《世界文学的真谛》《西方戏剧史》等4种著作;主编:《世界文学史》(3卷)、《高尔基创作研究》等。编辑有四种,包括欧美现代派文学讲座30场;曾参与和合著《马列文论100题》、《文化研究的研究方法》、《东方文学50讲》、《20世纪西方文学》等40余部。

被列入《中国作家词典》、《中国诗人词典》、《中国社科学者词典》、《剑桥国际传记词典》(英文第27版)、《俄罗斯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外国俄语研究专家名录》(俄文版)、《陕西百年文学经典》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54638.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