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历史(古罗马历史多少年)

古罗马是古典时期西方文明的巅峰阶段。在元老院、执政官和部落议会共同掌握国家实权的OneRepublic中,罗马征服了亚平宁半岛乃至整个地中海地区。可以说,One

古罗马是古典时期西方文明的巅峰阶段。在元老院、执政官和部落议会共同掌握国家实权的OneRepublic中,罗马征服了亚平宁半岛乃至整个地中海地区。可以说,OneRepublic是古罗马文明对外扩张最为迅速和成功的时期,远胜于之前的帝国时代和之后的帝国时代。那么,究竟是什么促使罗马从共和制步入君主制呢?这需要从罗马共和国后期的内外因素来分析。

从“农本”到“商本”,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自公元前510年罗马人驱逐末代国王小塔克文后,进入贵族共治阶段。此时的罗马还属于城邦的概念范畴,罗马人只是拉丁族群的一部分。但此后,罗马共和国又相继征服了其他拉丁民族(拉丁战争)、台伯河北岸的伊特鲁里亚民族(如韦-艾战争)和亚平宁山脉的萨姆奈特人(数次萨姆奈特人战争),并在向南吞并希腊殖民城邦的过程中取得了对皮洛士(希腊半岛的国王病毒)的胜利,基本统一了亚平宁山脉。此后,为了争夺西西里岛的控制权,罗马共和国与北非强国迦太基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先后爆发了三次布匿战争,成为最后的赢家。

社会结构剧变、地缘环境挤压,探析罗马从共和制度迈向帝制的缘由

事实上,在统一亚平宁半岛的过程中,罗马人曾经丢失过自己的城市(即高卢之战);后来对希腊城邦塔林的进攻屡被皮洛士击败。即使在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在已经夺得制海权的情况下,罗马腹地仍被著名的迦太基人汉尼拔蹂躏,军队屡遭重创。然而最终罗马人活了下来,打败了所有的对手。原因是罗马与迦太基、希腊等势力相比,地缘政治文化有着根本的不同。由于早期希腊人和伊特鲁里亚人的封锁,罗马形成了以农耕为基础的社会经济结构,对土地的欲望大于追求商业利益的海洋文明国家(如希腊城邦、伊特鲁里亚城邦和迦太基)。然而,就在第二次布匿战争结束后,罗马人的社会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社会结构剧变、地缘环境挤压,探析罗马从共和制度迈向帝制的缘由

由于商业贸易带来的收益远快于农耕,罗马取代迦太基成为西地中海霸主后,其社会经济中的海上商业贸易成分也急剧增加,从而改变了罗马共和国的社会结构。此前罗马军队是由农民组成的,所以在纪律性和忠诚度上要高于由雇佣兵组成的希腊和迦太基军队。但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贫富差距加剧,土地集中度越来越大。这导致了罗马最强大的两个敌人迦太基和马其顿的消失,仅仅十年之后,罗马就不再有农民阶级了。那些失去土地和工作的农民原本是拥有民权的军队预备役群体。由此,罗马社会陷入危机,其军事机制面临着因后备力量萎缩导致动员能力不足、战斗力下降的局面。

日耳曼民族南迁,造成外部地缘政治压力。

事实上,当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涌入城市时,难民问题就已经构成了罗马共和国的社会危机。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缓解这些拥有民权的人的敌意,在一定条件下,罗马发放免费面包和角斗士的娱乐活动,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进行调控。然而,这些政策最终治标不治本。于是,在公元前133年至公元前121年期间,时任罗马执政官的格拉古兄弟先后进行了土地改革,即“格拉古兄弟的改革”,但最终因上层既得利益者的自我否定而遭到清洗。这说明,在没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一个势力的政治改革即使内部腐朽,阻力也是巨大的。一次成功的改革就像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没有合适的机会是无法实现的。

社会结构剧变、地缘环境挤压,探析罗马从共和制度迈向帝制的缘由

公元前105年,促使罗马上层决定变革的外部压力终于出现了。这一年,罗马军队在外高卢地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惨败,他们的敌人是一个全新的民族——日耳曼人。在日耳曼人南迁之前,凯尔特人(包括高卢人)是面对罗马共和国北部边境的主要畜牧业群体。但随着全球气温下降(公元前600年-元年,最低点在前250年),盘踞在中欧斯堪的纳维亚和日德兰半岛的日耳曼人开始南移,入侵凯尔特人领地。最早有记载的日耳曼部落在公元前200年左右南迁,也就是巴斯塔的奈部落南迁。这个时间点类似于匈奴从漠北草原向南迁徙扩张的过程。公元前118年左右,德国人入侵多瑙河中游南部(大致在喀尔巴阡盆地中部)时,终于与罗马人发生了军事冲突。双方在一个叫诺贾的地方发生了战争。此时,早已外强中干的罗马军队惨败。指挥官只带了几个人逃了出来,几乎全军覆没。

社会结构剧变、地缘环境挤压,探析罗马从共和制度迈向帝制的缘由

后来随着日耳曼人逐渐西进,公元前109年,罗马用四个军团封锁北方,再次战败。而且,震惊于日耳曼人的强大和罗马人的脆弱,长期被罗马威慑不敢轻举妄动的凯尔特民族也变得躁动不安。公元前107年,巴伐利亚高原(即今天的瑞士)西南部的一个凯尔特部落——特古利尼人也开始向南入侵他们的罗马共和国,很快迎来了罗马人的复仇。然而,当罗马人集结了两个约一万人的军团去瑞士高原讨伐时,却遭遇了惨败。最终,4000多人向对手投降,被迫从“轭门”(由三根标枪做成的拱门,必须弯下腰才能通过)下一个个钻出来。这一系列的失败最终迫使罗马进行改革,而刚刚在北非取得朱古达战争胜利的罗马总司令马里乌斯也成为了一个受欢迎的人物。

“马里乌斯军事改革”与君主制的雏形

当时罗马共和国最迫切的问题是军事力量的薄弱,而马略刚刚凭借战功取得政权,所以他选择在军事领域发起改革。然而,在马略的军事改革取得成效之前,罗马的灾难并没有结束。公元前105年,已经赢得北非朱古达战争的罗马集结了8万军队和4万辅助作战人员,企图歼灭入侵的日耳曼部落及其凯尔特盟友。最终双方在阿劳西奥爆发,由于前期部署不当、内部权力关系不清等一些因素,全军覆没。经此一役,元老院半数议员全军覆没,既得利益者大为削弱,为马洛赫军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创造了条件。

社会结构剧变、地缘环境挤压,探析罗马从共和制度迈向帝制的缘由

与汉尼拔不同,德国人无意征服罗马,这给了罗马人喘息的机会。为了迅速提高战斗力,解决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马略决定采用征兵制,而不是征兵制。一方面,他通过提供补给和薪水,量化服役年限,使军队职业化;另一方面,他开始招募没有公民权的联盟城邦公民在军队中承担辅助性职责。由于取消了经济限制(征兵制是自备武器和物资,无地农民无法胜任),罗马的后备军事力量大大增加,战斗力也大幅提升。然而,此时罗马军队的效忠对象早已从国家意志转变为支付军饷的将领。

当然,即便如此,职业军人对国家的忠诚度和归属感还是远胜于雇佣兵,所以很多将军和政客(长老和执政官)开始悬挂国家的旗帜,要求自己的部队为自己服务。正因如此,在马略死后,武力夺权的苏拉第一次让罗马有了一个没有任期限制的专制官员,这种转变向罗马共和国的君主制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此后,即使苏拉自愿放弃至高无上的权力(他有机会成为罗马帝国的先驱),历史的大趋势也无法改变。后来经过恺撒、克拉苏、庞贝、安东尼等人的激烈角逐,屋大维终于登顶,获得奥古斯都称号,建立罗马帝国。

社会结构剧变、地缘环境挤压,探析罗马从共和制度迈向帝制的缘由

综上所述,罗马共和国原本是一个“以农为本”的国家,凭借农业社会经济结构建立了强大的军事体系,并通过一系列战争最终将地中海纳入自己的“内湖”。但自第二次布匿战争以来,商业贸易在罗马社会经济中的比重急剧上升,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激化,军事实力下降。为了缓解社会矛盾,格拉古兄弟相继推出改革,但都遭到既得利益者的抨击。直到日耳曼民族因气候原因南迁至罗马边境,发生激烈冲突,最终罗马战败。在遭受了外部地理环境的影响后,罗马开始了马略卡岛的军事改革,变征兵制为征兵制,从而促进了统帅个人权力与国家意志的合流,使罗马迈出了从一共和走向帝国时代的关键一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47482.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