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生活中发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第五课:自然的语言/竺可桢[教学目标]1.树立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才能健康发展的观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2.理解文中“词”的隐喻意义。3

第五课: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教学目标]

1.树立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才能健康发展的观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2.理解文中“词”的隐喻意义。

3.理解全文的解释结构,准确清晰地把握自然界存在什么样的“词”。

4.掌握本文使用的解释方法及其作用。展示重点和难点:①梳理课文讲解顺序,体验讲解,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总结内容/要点。②学习这篇文章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讲解的生动性。③明确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解释顺序,探讨这种安排的好处。

4.总结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总结。

一、基础知识:

1.单词积累:(带横线单词的注音)

枯草(shuāi)、连翘(qiào)、纬度(wěi)、消失(xiāo)、蓑衣(suū)、梗阻(náo)、禁忌(hu)、沉默(qi m: o)

2.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被誉为“有品格、有学问的伟人”。著有《二十八宿起源的时间地点》、《中国五千年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把课文读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掌握课文的整体意思。

(1)什么是物候学?什么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意义?

(3)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是什么?

①植被枯萎、候鸟来来往往等自然现象,被古代劳动人民称为物候;利用物候学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②物候反映的是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简单易掌握,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广泛应用。

③经纬度、海拔差异,古今差异。

④预测农时,安排播期;安排作物区划,确定造林采种日期;将植物引入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少害虫的危害;促进山区农业发展。

2.划分段落层次,明确文章解释顺序。

(1)选两个学生分段落层次,整理全文思路,展示在黑板上。剩下的同学来评价他们。

明确:第一部分(第1-3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 ~ 5段)阐述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 ~ 10段)解释了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11 ~ 12段)说明了学习物候学的意义。

(2)梳理文章的解释顺序,探究作者解释的技巧。(选择两名学生用自己的话勾勒出这篇文章的解释顺序。如果有不同意见,其余同学可以自由提问或表达理解。)

明确:本文首先介绍了物候学的研究对象,然后用具体实例说明了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了决定物候学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了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意义。

合作调查:

(1)第一部分:

1.第一自然段描绘了全年丰富的物候现象。按什么顺序?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2.第一段中有哪些词语描述了时间的流逝?使用“之后”、“再次”、“很快”、“然后转进来”、“这里”、“准备见面”等词语,变化灵活。

3.第二自然段中给出了哪些例子来说明“劳动人民注意植被和候鸟的消长等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以便安排农事。”举了三个例子。

4.第二段中引用的三个例子是什么顺序?按时间顺序。

5.第三段讲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用通用语言回答。在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在现代,利用物候学知识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做物候学。

6.第三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从古代到现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说的有条不紊。

(2)第二部分:

7.为什么文章第四段说在农耕活动中运用物候学简单易掌握?从观测手段来说,物候观测用的是“活体仪器”,是活体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和灵敏得多。从数据上看,物候观测数据反映了温度、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了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8.文章第五段以北京的物候记录为例说明了什么?解释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

(3)第三部分:

9.哪些因素决定了物候的来临?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低之差;古代和现代的区别。

10.这四个因素是按什么顺序解释的?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经纬度是地球上不同的位置,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方海拔的差异,都是空之间的因素;最后一个因素是时间因素。从三空因素到一个时间因素,是另一种组织。

11.在“纬度第一”的段落中,桃花和蝗虫的例子说明了什么?说明中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季冷夏炎热。冬天南北温差很大,夏天差别不大。在春天,早春和晚春是不同的。

12.在“经度的不同”一段中,给出了哪些例子,什么意思?举连翘、梅花、苹果花两个例子,说明同纬度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冬天温和,春天寒冷。沿海地区春天的到来比内陆地区晚几天。

13.“高低之差”这一段讲的是“逆温层”。什么是逆温层,它是如何形成的?按照正常的物候,春夏植物的出芽开花会越来越晚,而秋天树木的落叶会越来越早。但在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空的时候,在一定的海拔高度,气温的高低是成反比的。这被称为逆温层。逆温层的形成是由于较重的冷空空气,在有风的夜晚冷空空气流向下部。

⑷第四部分:

14.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是什么?首先是预报农时,选择播期。其次,物候资料对安排作物区划和确定造林采种日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第三,也可以用来把植物引进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第四,它还可以用来避免或减少害虫的入侵。

15.这四个方面的意义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能看出什么字?按照从主要到次要的顺序用“第一”来突出主要意思。用“for”和“也可以用”这两个词可以看出其他意思。

16.研究物候学对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中国有大面积的山地可以耕种。然而,关于山区气候和土壤对作物的适应性,还有许多地方有待考察。特别是当前,党中央号召开发西北。因此,在山区开展物候观测意义重大。

第四,拓展延伸:

1.收集一些农业谚语,说说它们的物候学知识。

“清明前开秧田”就是根据节气来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豆长瓜”是根据物候推算的“豆长瓜”时间。

“汕头云,晴天”根据云的形状预测天气情况。

“蝉在雨中啼叫,预示晴天”根据“蝉在雨中啼叫”这一物候现象来预报天气。

“麻雀囤粮到雪”“猪捧草,寒潮到”。

这些农业谚语都是根据物候现象来预测天气情况的,比如蚁巢下雨,鱼潜,雨来,燕子低飞下雨,蛤蟆出洞下雨稳,乌龟背上的潮是下雨的征兆,蚯蚓在路上爬,雨凌乱,鸡呆晚了,鸭欢叫,风雨马上就来。

2.除了农业谚语,古诗中也有很多关于物候的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个例子。联系文中的物候学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大林寺和白居易的世界桃花盛开四月,山寺桃花开始盛开。我想找一个能让我生命垂危的地方,但我不知道它已经被转移到了这里。

清: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之巅。诗人在初夏参观了大林寺。四月,正是平地上春草落尽的时候,诗人却惊奇地发现,这座古老的山寺里,桃花盛开。诗人为春天的逝去而悲伤。再次看到春色后,他喜出望外,突然“醒悟”到春天已经在这里转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绿化、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变得更高、更晚。”

在一个部分中练习:

阅读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17.理解下面这句话:“大地渐渐从沉睡中醒来。(用拟人化的修辞将“大地”拟人化,亲切感人。)

18.冰雪融化,植被发芽,百花齐放。上面这句话中的“融”、“萌”、“次”的作用是什么?(融萌是第二次用字典,优雅生动。)

19.燕子回来了。上面这句话中“吉然”这个词的作用是什么?(飘飘是指轻快飞翔的样子,用来形容燕子的飞行非常贴切生动。)

20.这是植物繁殖果实的时期。能不能把上面这句话里的“结果子”改成“结果子”?(用字典优雅,如果换成植物“果实”,就口语化了。)

21.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飘落。上面句子中的“沙沙”这个词的作用是什么?(“苏苏”是纷纷落下的样子,用词生动优雅。)

22.活跃在草地上的昆虫也消失了。能不能把上面这句话里的“消失”这个词改成“消失”?(“销声匿迹”指的是歌声和呼唤的消失,痕迹的隐匿,用词的生动优雅。如果改成“消失了”,就是口语化了。)

23.到处都是一片绿草如茵的景象,随时准备迎接冰天雪地的寒冬。上面这句话中的“草长莺飞”“风雪载路”有什么作用?(“枯萎的草”和“雪道”这两个词生动、典雅,给人以美感。)

24.理解下面这句话:年年如此,周而复始。(字典里优雅,带有文言色彩。)

25.“传递”、“暗示”、“歌唱”等词语的作用是什么?这些文字形象地说明了自然的语言,生动而拟人化。

26.“草长莺飞”、“候鸟来来去去”、“花鸟歌唱”、“草长莺飞”等词语的作用是什么?这些词描述物候,用词生动优雅。

27.“爷爷奶奶,割了麦子插了草”这句话是模仿布谷鸟叫的功能?“爷爷奶奶,割完麦插完粮”这句话模仿的是布谷鸟的叫声,说的是督促农民及时耕种,非常形象。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40649.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