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踪忆语(萍踪忆语原文)

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内页邹桃芬主编的《生活周刊》内页1944年7月24日,抗日战争胜利前夕,邹韬奋不到五十岁就因癌症去世。1949年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

萍踪忆语(萍踪忆语原文)插图萍踪忆语(萍踪忆语原文)插图(1)

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内页邹桃芬主编的《生活周刊》内页

1944年7月24日,抗日战争胜利前夕,邹韬奋不到五十岁就因癌症去世。

1949年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关于邹韬奋的著述已经很多,相关著作有《邹韬奋传》、《韬奋新论》、《邹韬奋全集(14卷)》、《走近韬奋丛书》等几十种。近年来,当人们再次评论那段历史时,陶芬的名字依然熠熠生辉。2009年被列为“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百名英雄模范人物”,称赞他“用犀利的笔为人民服务”。2014年以“记者、出版人”身份被列为“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2015年,在他120岁生日之际,出版了十四卷《陶芬全集(更新版)》。出版者邹韬奋,《易韬奋》和《韬奋六讲》仍在市场上销售。

最近,我读了陶芬的两本选集《转向光明的一面》和《生活与我》。第一册是政论、散文游记、评书和序跋,第二册是自传。聂震宁称赞陶芬“文笔独特”,一生致力于创造一流的文化事业,“浸润了千万普通人的心灵”。

陶芬的这两部作品选自陶芬近千万字的作品。它们不仅是一种指引,更是一种表达,因为陶芬的名字已经转化为一种精神,融入了这个时代。它被政治风暴洗了又洗,被一些因素修改腐蚀了。这时候确实需要打磨一下,消除后来者的麻木、无知、无知或者曲解,让那些真实的东西闪耀出其固有的光芒。我们试图理解一个人思想的本质。阅读原著是最好的方法,有时也是唯一的方法。

事实上,人们对“韬奋精神”的解释产生了许多赞美之词。我曾感叹它“几乎囊括了所有的传统美德和进步思想”。如:真诚、自由、创造、硬骨头、独立、认真、奉献、革命、爱国、无私、坚定、谦虚、公平、责任、勤奋、努力、同志之爱、群众观点、为人民服务、共产主义。“不过,陶芬说他最佩服《愚者的勇敢》,就像高尔基的《鹰之歌》:“我们唱歌,歌颂愚者的勇敢”!有两个关键点:独立和真诚。

为了理解陶芬精神的精髓,在陶芬122岁生日之际,让我们仔细阅读他的原著,聆听他的故事,真正了解他的思想和行为,这真的是最好的纪念。

萍踪忆语(萍踪忆语原文)插图(2)转向光明的一面

邹桃芬

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5月

六个流亡者

陶芬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决定进入新闻界,成为一名记者。他最尊敬梁启超。袁世凯想当皇帝,就贿赂梁先生20万,希望他不要写文章反对。梁先生回答说:“我是一个有经验的人,总是在逃亡,但我宁愿逃亡,也不愿生活在这种肮脏空的气氛中。”陶芬对此大为赞赏,视梁先生为人生导师。1931年,陶芬在担任《生活周刊》主编时,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一封读者来信揭露了交通部部长王伯群的腐败和丑恶。王闻讯,送来10万元,要求陶芬不要发表,遭到严厉拒绝。

这种对生活的追求也让陶芬不断受到恶势力的迫害。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他被流放了六次,有“流亡记者”的称号。一是1933年7月,他流亡国外;二是1936年2月流亡香港;三、1937年11月,侵华日军入侵上海,何流亡武汉;第四,1941年3月,生活书店倒闭,他流亡香港;第五,1942年1月,侵华日军占领香港,何流亡广东;1942年底,他被特务跟踪,流亡上海。

比如第一次流亡,有两个原因。首先,他是生活周刊的主编。几年间,发行量从几千份达到15万份,成为当时销量最大的报纸。苏曾写信告诉胡适,但胡先生不相信,说出版商邵某说只有两万册。陶芬开玩笑说,要是那些人不能像胡老师那样理解就好了。可惜,他们做到了,最后封存了生命,活了八年。蔡元培、皇甫等人说情也没用。二、蔡元培、宋庆龄发起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参加的有鲁迅、、林语堂、王、沈钧儒、郁达夫、叶、茅盾、邹韬奋等。杨杏佛担任秘书长,救出陈独秀、邓中夏、廖承志、陈赓、丁玲等仁人志士。后来,杨杏佛遇刺身亡。他刚带着小儿子杨小佛上车。子弹向四面八方飞去。他用全身围住儿子,被打得满身弹孔。据说陶芬的名字在暗杀黑名单上,所以第一次流亡。在英国、德国、苏联和美国,陶芬分别写了四本书:《一个旅行者的寄语》和《一个旅行者的回忆》三卷。他说,有一次和见面,周先生偶然提起《水浒传》,称赞这本书“美得好,美得有味道,美得有内涵”。

如第二次流亡,先是国民党高官、来探听陶芬的口风,后是杜出面,邀请陶芬到南京见蒋介石。杜真的说安全没有问题,并答应陪他去同一个地方。临行前夕,陶芬因故取消了行程,杜很不高兴。第二天,戴笠在南京车站接他们。雨下得很大,但是戴笠没有遇到任何人。在路上,车翻了,浑身是泥。陶芬写道:“我真的很对不起他。在他们看来,我是最不识抬举的人。”被说服后,陶芬离开了香港,开始了第二次流亡。陶芬用两件事证明他不去南京是对的。第一,吴志辉等四位老人保证李以前去过南京,不料被扣留在那里。另一个是三年后,陶芬在重庆遇到了张群。张群说,那次他邀请你来南京,是想邀请你做“第二个陈布雷”,帮助南京政府。陶芬说,我不做,就要被拘留;如果我做不好,还不如拘留。

萍踪忆语(萍踪忆语原文)插图(3)生活和我

七人监狱

1936年11月22日夜,陶芬、沈钧儒、张乃器、、王造时、石良、沙等因组织救国会被捕,在苏州度过了8个月的牢狱生活。陶芬对这个故事的视角如此与众不同,给人留下了鲜明的记忆。一个是李公朴。为了在法庭上有效果,他把材料背下来,在房间里练声,说话的时候抖瓦块。当他们听到候诊室里的嘈杂声时,不禁笑了起来。李先生快回来问问怎么样?陶芬回答说:“一两千听众一定会听清楚你的伟大救国论。”第二,王造时,博士,教授,大演说家,在法庭上口若悬河,像演说家一样挥挥手。说话的时候,从面对评委的位置转30度,逐渐面对观众。法官提醒他向后转,然后又转了一圈,惹得满屋大笑。第三,沈君如,一双美髯,仁厚端庄,让人肃然起敬。法官不忍老人长时间回答,特意安排了一把椅子。但他想和救国的同志同甘共苦,他不想一个人坐以待毙。他从不同意。第四个张乃器在法庭上大声咆哮,引用日本人虐待华工如猪,引得在场法警连连点头。五是沙,他在监狱里学过英语和法律,还学会了唱《苏武牧羊人》。第六,最初被认为证据不足的石亮被允许通过律师释放,但公安局仍然发出了通缉令,她拒绝前来投案。但她看到同案的上述6人被送往苏州监禁,她于12月30日到苏州投案自首。

谁的“勇气”

杰出的才能是公认的。于是有人劝他加入国民党,他说:“我觉得拿国民立场比拿国民党员立场好。”有人劝他要“像一样大胆”,他却感叹陈先生已不再是那个有担当、有文化的“惧障先生”了。他只是一个被动的绘图员,甚至独立也是不够的。有人提议将生活书店、钟政书店和独立出版社合并。他说这样做会让生活书店失去店面风格。“我认为,失去商店风格意味着死亡。与其失其店风而死,不如存其店风而死。”

就这样,陶芬的六刊一报被禁,分别是《生活》、《大众生活》、《生活日报周刊》、《生活星报》、《抗战》、《全民抗战》。陶芬出版的书籍有200多种,在抗战时期被查禁。1941年2月,陶芬经营的56家生活书店被查封,40多名经理被捕。此时,陶芬还在参加国民政府的参政会。他不得不辞去政治委员会成员的职务,含着眼泪愤怒地离开了会场。

其实韬奋的追求并不崇高。他说,“作为一个编辑,我只是为读者服务,享受一生。”读者是大众。所以陶芬被称为“国之勇”,他就是要为公命而跑。正如樊勇所说,陶芬“一生都是人民的喉舌,为人民说话,……”正如有人在陶芬病重时问,抗战胜利后的中国会变成什么样?他说,“每个人都有食物、书籍和民主权利。”

“陶芬的这两部作品选自陶芬近千万字的作品。它们既是一种指引,也是一种表达,因为陶芬的名字已经变成了一种精神,融入了这个时代。”

□余(出版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33531.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