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书(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分别由本级人民政府负责)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精髓。这充分肯定了中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精髓。这充分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表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地方志书(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分别由本级人民政府负责)插图

中国地方志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瑰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连接着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全面了解和科学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中国地方志。继承、弘扬、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离不开中国地方志。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中国地方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会支离破碎,甚至破碎。立足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应当深刻理解中国地方志的价值取向,准确把握中国地方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将中国地方志提升到应有的高度和地位,充分发挥其在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的引领者、排头兵和开拓者作用。

深刻认识中国地方志的重要价值和作用

地方志又称地方志,是全面系统地记录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的信息文献。持续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曾指出:“古希腊文化乃至现代英国都没有留下类似中国地方志的文献。要了解中国文化,就要了解中国地方志。”

(1)中国地方志是古代先贤通过汗水和心血聚集起来的文化瑰宝。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记录、继承和借鉴历史,具有高度的历史文化自觉。古人说孔子写《春秋》,“惟叛贼怯”。司马迁《西汉史记》说,“研究天人,可以改变古今”。宋代司马光的《资同治鉴》,“鉴于过去,我们应该利用我们的资源来治理道路”。中国地方志作为一种独特的记录历史的书籍,受到了古代先贤的广泛重视。“郡望宏大,犹国有史。所以通过观察民风民俗,可以从过去学到一些东西,从未来学到一些东西,这是很重的。”两千多年来,历代先贤都在努力探索生命的意义,丰富文化的内涵,理解宇宙的真谛。他们把编纂地方志当作实现自己理想的大有可为的事情。即便是“一飞冲天,岁末驰骋”,他们依然忙着“与地方志交游”,有的甚至把一生都献给了地方志编纂事业。唐代的贾丹、李继孚,宋代的、李宗弼、、朱、范成大、马光祖,元代的、、于钦、杨维桢,明代的黄、王嵩、康海、韩邦敬、冯梦龙、徐霞客,清代的顾、方苞、徐霞客。

历代先贤孜孜不倦,为后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地方志遗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旧方志9000多种,10多万卷,约占我国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地方志的内容包罗万象,地域人文,准备充分。不仅有国志,还有省会、郡县、乡镇、卫生院的志,官方志,山水志,寺庙志,地方志等。新方志来源于部门志、专业志、专题志、事件志、图形志等。,几乎涵盖了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元和县志》、《扩志》、《祥符州县志》、《太平广记》、《元丰九域志》、《大元一统志》、《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沙洲图志》、《西周图志》、《吴军图志续编》、《水志》、《惜春的

(2)中国地方志为历代英明的统治者所珍视,也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集体所重视。

盛世是编纂记录的时候,记录盛世。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政治清明、国力强盛、社会稳定是地方志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明智的政治家们高度重视并亲自推动地方志的编纂,注重发挥地方志在兴风作浪、保持风貌、信今朝、传后世中的作用。

秦统一后,中央政府利用各地编纂的地图和地方志治理国家。到了汉代,郡县县志成为中央政府的书。隋唐时期,经济繁荣、文化繁荣,为地方志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隋朝大业,天下郡县皆告,其风俗、物产、地图皆以史书为据”,建立了完备的定期编献地图、经书的制度。宋代沿袭了定期编绘地图和典籍的制度,北宋政府多次大规模诏令编绘地图和地方志,极大地促进了地方地图和典籍的编纂。最迟在南宋时期,就有专门的地方志编纂机构,许多州县定期编纂地方志。到了元朝,鼓吹和修正大一统的野心,以此标榜天下一统。明代“编天下各州县地理情况”和“上书天下各州县编地方志”,多次大规模编纂全国通志。清代多次修纂新志,《大清统一志》共修纂三次。民国时期三次颁布政令倡导编纂地方志,部分省份相继成立地方志局或地方志馆,编纂现代意义上的地方志。

重视地方志编纂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1941年,毛泽东同志亲自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要求收集县志、府志、省志和家谱进行研究。1942年,《陕甘宁边区县政府组织暂行条例》颁布实施,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将地方志写入政府职能。建国初期,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倡导整理编纂地方志。1956年,国务院科学计划委员会“哲学社会科学十二年规划”提出“编纂新地方志”。同年,中国地方志组成立,推动全国地方志工作。改革开放后,地方志工作更加受到重视。1983年,经中央书记处批准,中国地方志工作小组恢复活动,并更名为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此后,各地普遍建立了地方志工作机构,陆续开始了社会主义新地方志的编纂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先后下发文件,要求加强地方志编纂工作。2006年,国务院颁布《地方志工作条例》,标志着地方志进入依法编纂地方志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习近平同志有着浓厚的地方志情怀,多次对地方志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14年,习近平同志在视察首都博物馆时强调,要高度重视史志修编工作,告诉人们历史的智慧;2015年,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地方志要在抗日战争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2020年,习近平同志对中国扶贫志编纂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党中央、国务院也相继下发文件,对地方志工作作出具体部署,提出明确要求。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全国地方志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对地方志进行了全面的顶层设计。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加强史志修编”。2017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做好地方志编纂工作”。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鼓励修订农村史志”。

(3)中国地方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地方志的编纂延续了几千年,重要的是了解历史,运用历史。古往今来,一代又一代的地方志人始终秉承着“编修地方志,直抒胸臆,直抒历史”的理念,肩负着记录和传承历史、保存乡村和乡村文献、挖掘历史智慧、引领时代风尚的职责和使命,不忘自己主动进取的胸怀继续奋斗。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工作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方志工作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和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服务人民为宗旨,在推动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史保存的作用更加明显。“一个城市的法规文物,都和野心有关。”记录当代,传承历史,是地方志最基本的功能。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出现了第一次编纂新地方志的热潮。到1960年,20多个省区市的530多个县开展了地方志工作,其中250多个县编纂了初稿。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先后完成了两轮地方志编纂出版工作,编纂出版省市县三级志1万余部,地方综合年鉴3万余部,地方志、部门志、专业志、乡镇志3万余部,整理旧志3600余部,编纂大型地方信息图书,形成了数百亿字的地方志成果群和数据库。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省、市、县三级通志。

政治能力不断提高。“郡县有野心,所以是政治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地方志工作始终围绕党和国家发展战略全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贡献智慧。中国地方志指导组牵头编纂了《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志》、《中国抗日战争志》、《中国地方抗日战争志》。开始编纂扶贫志、全面小康志等重大专题志,举办南海主权与地方志论坛、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地方志文化国际论坛等。,对编纂地方志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教育功能逐步增强。“夫书约有五德:达德、守纪、知古今、立功、然后德。”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地方志系统深化了地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全方位打造了地方志文化教育阵地。建设国家地方志馆、黄河分馆、知青分馆,推进各级地方志馆建设,完善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地方志馆体系,不断丰富馆藏资源,提高展示水平,进一步增强各级地方志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顺应信息化、数字化趋势,开通中国国情网、中国地方情网、中国地方志网,建设国家数字地方志馆和各级地方志信息库,打造“地方志中国”新媒体矩阵,拍摄地方志和地方情微视频,开展地方志“六步走”活动。全社会阅读地方志、编纂地方志的氛围日益浓厚。

第二,科学把握中国地方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两千多年来,中国地方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是古代地方志人用汗水和心血凝聚而成的地方志文化汇聚、升华、繁荣和发展的缩影。方志文化代代相传,为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和历史背景。方志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在传承中国文脉、弘扬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中国地方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根同源,融会贯通。

中国地方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创造。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来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灿烂文明、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浓缩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沃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强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焕发着勃勃生机,代代相传。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指出,人类历史上有20多种文明形态,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长期持续发展,没有中断。这是人类历史上令人惊叹的奇迹。中国地方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伴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传承民族文脉、锻造这一奇迹的重要基础,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载体,支撑着中国几千年的不断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积极意义和历史作用的思想文化。中国地方志以地方志的形式记录和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录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中国地方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融为一体,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

(2)中国方志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

中国地方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聚宝盆,汇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地方志是描述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方式,是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习近平同志指出:“了解历史的可靠方法是看地方志”,“编纂地方志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它的意义,通俗地说,就是让我们成为智者。”中国的地方志百科全书,内容包罗万象,直抒胸臆,展现过去的精神理念,使其成为一物一地的忠实史。通过中国地方志,可以清晰透彻地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基本走向,以及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观念和鲜明特征。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地方志科学发展的深厚基础和不竭资源。中国多元兼容的大一统观,中华文明富含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求同等优质基因;“以人心为心”的民本精神;“求新、得新、得新”的改革思路;以及“师法自然”。天地与我共存,万物皆是。“死可黄昏”、“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追求真理精神,“为天地立心,为百姓立命,续前事不忘,为天下和”的使命精神,“天之强大,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广阔,君子宽厚,德行天下”的勇气和不懈奋斗精神, “精忠报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记载不仅是历代地方志的重点,也为中国地方志提供了丰富的价值遵循和人文滋养。

(3)中国地方志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统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贯穿古今的中国地方志,不仅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蕴含着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地方志承载着中华文明,延续着中华文脉,在以文化育人、以文学育人、以文学育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源泉,是治国理政的重要镜子。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民族禀赋。创新和与时俱进是中国地方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精神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代传承、积淀,并在创新过程中不断绵延。例如,构建人类共享未来的共同体不是思想上的“飞升之峰”,而是对传统文化中“同一个世界”理念的深刻认同;“仁爱他人”不是一种古老的“怀旧”,而是儒家思想对现实发展的深刻启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摆在突出位置,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有效的传承和保护就是与时俱进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对那些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过时的表达方式进行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方式,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的魅力和时代风采。

时代精神和创新意识是中国地方志发展的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地方志与历代志书相比,虽然继承了历史渊源,但在指导思想、方法手段、叙事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地方志更加贴近实际,在地方志的模式和类型上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地方志的内容进一步突出了时代和地域的特征,地方志的结构也有显著的创新。建立了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与时代相结合的中国特色地方志体例,使新编纂的地方志在本质上更能反映社会发展的主流和趋势。新理念、新思想、新材料、新技术体现在中国地方志的各个方面,使中国地方志成为一门知识、一门学科、一项事业。

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课题和任务。要更加自觉、更加积极地推动以中国地方志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适应当代社会、协调现代化进程,更好地推动中国地方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第三,忠实继承和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新的征程中,中国地方志不仅要记录新时代,更要讴歌和服务新时代,充分展示中国地方志的价值和责任,带来新时代的新活力和新风貌。

(1)以志为镜,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屹立不倒。

在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表现形式精彩纷呈。地域上有三晋文化、中原文化、关东文化、草原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湖湘文化、巴蜀文化、江南文化、岭南文化等地域文化。从表现形式上看,有乡镇文化、中医药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诗歌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戏曲文化、体育文化等文化形式。中国文化的各个范畴都有丰富的内涵。以图腾文化为例,中华民族是由多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劳动,和谐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和能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志成为一郡之书,即一古国之史。”中国地方志记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种形态,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思想智慧,保存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基因密码。要在地方志中记录真正符合时代需求、有助于民族复兴、得到人民认可的优秀文化。我们应该向地方志学习,向他们学习,这样中国文化才能真正站起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将举办中国地方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坛,支持地域文化较强的地区举办分论坛,深入探讨地域文化与民族精神,深刻阐释中国地方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系统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积极探索中国地方志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中国地方志的文化价值,进一步凝聚中国精神,回应时代关切,满足人民需求,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进,使中华民族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以志为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孔子、老子、周敦颐、朱、王阳明等先贤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那些探索生命真谛、追寻生命本源、驱散思想迷雾、以智慧启迪人的传统文化,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优秀文化。

“治天下者以史为镜,治国者以志为镜。”至于地方志的作用,前人简单准确地表述为“保存历史、经营资本、教化民众”,而地方志保存的是“一方的全部历史”,大量珍贵的史料可以为后人提供一面镜子。新时期,广大地方志工作者坚持编纂地方志为己用,积极利用大量地方志成果为党委政府提供科学决策参考,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提供历史智慧和现实依据。可以说,地方志所蕴含的资源,足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充分发挥地方志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伟大征程中的作用。

目前,公众对地方志的作用认识不足,地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时期,地方志要走近大众,走进千家万户,不断拓展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地方志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积极承担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盘活地方志资源,激发地方志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以地方志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平台,真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将举办全国地方志成果展,展示地方志特别是第二轮地方志的伟大成就,让地方志传承中华文明、传播中华文化,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3)以志为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地方志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好地方志载体,充分发挥地方志功能,忠实记录当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国文化,延续中国文脉,是地方志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高举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旗帜,在新时代实施一系列文化记忆传承工程。为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生活编纂地方志,是党中央交给地方志系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是地方志工作者服务新时代的重要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地方志系统的一项重点工作。通过客观记录、真实笔法,描绘了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历程和壮举,向世界展示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就,传承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宝贵经验。稳步推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志、中国传统村落志、中国名镇名村志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志编纂工程,用志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留住乡愁记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期传承和传播。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分发挥中国地方志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是时代赋予地方志工作者的光荣使命。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经验和智慧,提取思想精华,弘扬超越时间空、超越国度、充满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28343.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