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注音版(离骚注音版原文古文之家)

当我拿起楚辞开始读《离骚》的时候,屈原在我心中复活了,我唤醒了他。屈原款款而来。他的穿着依然新潮,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依然有些夸张:他戴着一顶高高的草做的帽子

当我拿起楚辞开始读《离骚》的时候,屈原在我心中复活了,我唤醒了他。

屈原款款而来。他的穿着依然新潮,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依然有些夸张:他戴着一顶高高的草做的帽子,原本高大的身躯更加挺拔;上身披一片荷叶,迎风飘扬,显得雍容华贵,威风凛凛;穿着荷花组成的裤裙,我踮起脚,少了羁绊,多了灵动洒脱;肩上织着的揭车衣和江蓠的花环,香味甚至引来了几只蝴蝶,在他身边上下飞舞;腰间佩着一把青铜长刀,一根幽兰织成的丝带,让他脸上凛然的正气更加亵渎了。

许隔了两千多年,初读离骚,如云。我没见过多少字,很多诗句里,字与字分不清;太多的话,甚至是那些由常用词组成的,我都不知道该说什么。跌跌撞撞地看了两遍,除了搞清楚三闾博士的一些情绪变化,就像很多人说的,晦涩难懂!我抱怨道:“师父,离骚这么长,我看不懂!”屈原回答我:“知我者,只能虔诚!”

我同意这一点。如果一部文学作品被阅读,仅仅喜欢是不够的。只有虔诚才能给人继续读下去的勇气和毅力,读一本书也是一种机缘。就像我和楚辞一样,高中学了佘江,就下定决心以后要认真读楚辞,至少是《离骚》。然而这些年一直在生活的“得过且过”中挣扎。虽然我的愿望没有在心里失落,但是30多年过去了,我还是没有如愿。

2020年,无意中加入了同学老程组织的毛毛虫读书会,在微信群里和一群小朋友一起学习小古文。孩子们读书的热情很高,感染了我,也带动了我。组里的课几乎从不落下。主讲人要么是有教学经验的中学老师,要么是才华横溢的大学老师,要么是学识渊博的历史学家,要么就是擅长自己讲课的小毛毛虫。我从这里学到了很多,古文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也为读楚辞做了铺垫。

屈原已经不止一次在群里被人谈论了。有一天看《渔父》的时候,看到大家都兴高采烈,我一直以来的渴望突然萌发了。“谁愿意和我一起读楚辞?”该提议立即得到了几位老师和家长的响应。“好吧,我们分开读,做笔记,到时候互相交换。这样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在适当的时候给孩子讲课!”

就这么做了,马上找出楚辞原文,读《离骚》。《离骚》一般不太好读,但它有几十年的积势。这时候就像洪水一样,有些势不可挡。先从基础工作开始:注音、单词识别、释义、将原诗翻译成白话。这些作品一旦完成,就找相关的资料来读,比如司马迁的《屈原列传》、《贾生列传》,还有一些研究楚辞的专家的作品,让我们对屈原的精神和感情有更深入的了解。

我从网上找到了《离骚》的原文,抄下来贴在写作软件上。此外,我还购买了《古代汉语常用词词典》和不同版本的《楚辞》,用于资料的查找和选择。从《离骚》第一行第一个字开始。遇到山就造桥,遇到水就造桥,慢慢整理,一步步推进。就像你在创作《离骚》一样,你的心情也很充实。

读《离骚》让我有爬山的感觉。一首诗就像一个石阶,一次只能走一步。有时候我有意识的爬了很多级台阶,但是抬头一看,前面的台阶好像一直延伸到云端,却还是看不到尽头。但屈原的人格魅力吸引了我,他为毛毛虫许下的愿望也给了我另一种动力。我利用了所有能利用的空时间:早上早起一定要看;办完事读一段;午饭前后一定要看;晚上,我推迟了所有的社交活动,有时我会看书到深夜。就像屈原说的“我使凤鸟翱翔,继之以昼夜!”这个时候,我觉得自己就是那只凤凰鸟,不断地在路上。

我和屈原朝夕相处,已经完全走进了他的世界。我和他成了忘年交,不分时间场合。只要我得到空,我们随时谈。有时候帮媳妇的牛肉摊,有兴趣就找个地方沉迷看书。不读怎么能读《离骚》?读书能更真实地感知屈原,了解屈原,感情自然与屈原融为一体。我在网上找了一段方明老师的朗读,听了一遍又一遍,揣摩了一遍,模仿了一遍又一遍,练习了一遍。现在背诵《离骚》流畅,情感把握到位。每次大声朗读,我只觉得污浊的空气下降,一股阳气从冉冉心底升起。朗读完后,就像打通了经络,身体感觉轻松多了。是的,《离骚》将近三千字,如果读的字正腔圆,对肺活量的提高还是挺有帮助的。

在精读《离骚》的同时,齐鲁医院通知儿媳妇切除了眼底的息肉。忙了这些年,我们很少离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虽然我们很想走出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可陷入“江湖”。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容易。真的是身不由己!现在开车在去医院的高速路上,突然觉得自己“跳出了三界”,摆脱了生活中的“得过且过”。正好借此机会好好读读《离骚》!好在媳妇手术小,没有太大的心理负担,不会影响我看《离骚》的心情。

因为疫情,严禁随便进出医院病房,可以让我更无意识地读《离骚》。在医院的五天里,我和屈原朝夕相处。除了吃饭睡觉,我们两个互相跟着,聊得很开心。

初读《离骚》时,觉得全诗太长,似乎让人喘不过气来。另外,古今语言的巨大变化真的让人望而生畏。一旦能读懂,特别是熟悉了,诗人的表达就变得清晰了,全诗也有了脉络感。而且每次看完,那种酣畅淋漓,激荡人心的感觉,立刻就把胸中的不良情绪全部清除了。

我想我喜欢楚辞、离骚和屈原。《离骚》出版两千多年了,一代又一代虔诚的人多了去了!屈原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九死无悔的执着精神,上下求索的探索精神,独醉独醒的独立人格精神和个体精神,一直为后人所景仰和感叹。这些精神所散发出的人文魅力,陶冶和激励着人们,这也是《离骚》强大生命力的根源。

《离骚》中表现出的浪漫色彩迷住了许多作家和学者。围绕进退、随波逐流、去留问题,屈原充分调动了比喻、夸张、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并融合了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从而描绘出一幅现实与虚构的意境,壮丽的场面,丰富奇特的想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矛盾性和坚定性。

《离骚》作为散文诗,其情感因素和音乐性是独特的。全诗近400句,一节两句,每句基本都是七六个字。开篇用了语气词“Xi”,使全诗形成一种气势磅礴的气势。诗句如大海中的波浪,以同样的频率潮水般涌来,浩浩荡荡,滔滔不绝,冲刷着读者的灵魂。而这种鲜明统一的节奏,展现了节奏之美。

《离骚》的语言中充满了骈文和警句。这些句子亮如星辰,诗意浓厚;它的描写直入人心,像锤打一样,铿锵有声。背诵它,自由呼吸,热情大方而无倦怠之感;阅读,代入感强,感染力强,似乎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让人欲罢不能。诗人的情绪不断高涨,直到诗的结尾,也是高潮。突然,他从辉煌的幻想世界跌回了现实。大梦惊醒了他,心理落差激起强大冲击波,穿透内脏,千疮百孔。

《离骚》整体上还具有散文的特点,使内容的表达更加丰富,情感更加澎湃。

在标注单词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汉字的来龙去脉,让我连连惊叹:没想到这个字的原意是这样的!之所以这样解释,是因为背后有故事!比如《三侯》、《侯心(纣王)》中的“侯”,只是在楚辞的某些版本中被解释为“君主”。查阅资料,“侯”是夏商周在世君主的称谓,君主只有去世时才被称为“皇帝”。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汉字的博大精深,从一个侧面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辉煌!

相信屈原一定深有体会一句话,“知我者谓我忧,不知我者谓我欲!”站在齐鲁医院消化科的病房楼里,看着窗外那些古色古香的建筑,不知道屈原如果穿越到现在会做什么?他会有多忙?要知道,我作为一个普通人,每天忙忙碌碌,忘记了人会生病,没有时间生病。“为我哀悼不合适,因为我一直抑郁。”屈原学识渊博,志向远大,善于辞令,有能力治国安邦,但贪得无厌,口无遮拦。他深爱着自己的家乡和国家,他的主人公是无助的。这两种情绪交织在一起,相互碰撞。他宁愿沉入古洛河,也不愿追随世俗。他对现实有多失望。他不禁梦到屈原用石头沉入河中的英雄场景。

对屈原来说不幸的是,他的传奇和不朽的诗篇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屈原一次次被唤醒的时候,这笔财富汩汩流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滋润着后代中华儿女的灵魂,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又一幸事。

读《离骚》,走近屈原,感受屈原,是一辈子的事,也是必须的。梁启超先生说,我们生在这片土地上,就应该有鉴赏楚辞的能力,否则就对不起自己,创造了这个国家。

从开始读《离骚》开始,我就经常在群里汇报阅读进度,开玩笑说“毛毛虫,我在准备大餐,等等!”但是,再好吃的大餐,也要自己吃。我只是负责带给你。当你吃这顿大餐时,它总是热气腾腾的。吃了它,你就吞下了一块“能量石”,这样你就可以终生获得能量补充。好了,大餐已经上了,什么也别说了。那就马上吃。我希望你也喜欢这个过程!

作者:米兆军,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禹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工作之余,喜欢咬文嚼字,用文字记录生活,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青未了ll《楚辞》读书笔记:读《离骚》小记迪安郝勇冯志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26992.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