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科技大学主页(黑龙江科技大学在线观看)

黑龙江科技大学是黑龙江、吉林乃至内蒙古唯一一所矿业特色大学。是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应急管理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共建的高校,教育部教学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唯一服

黑龙江科技大学是黑龙江、吉林乃至内蒙古唯一一所矿业特色大学。是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应急管理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共建的高校,教育部教学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唯一服务于“煤矿事故应急救援与影响控制”博士层次人才培养国家专项需求的高校。是安全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黑龙江“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特色应用型本科大学,“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省级特色学科项目,博士学位授权项目建设高校。在72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践行“厚德载物,强国富民”的校训,锻造“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校风,培养了10多万名优秀人才,为区域经济和中国煤炭工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煤炭工业的脊梁”。

一.历史演变

学校的前身是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鸡西创办的东北第一所煤矿工人干部学校。1954年与鹤岗煤矿学校合并成立鸡西煤矿学校。在此基础上,1958年成立了本科教育的鸡西矿业学院。1964年因院校调整改为鸡西煤矿学校。1978年,本科教育的鸡西矿业学院重新组建,1981年更名为黑龙江矿业学院,隶属原煤炭工业部。1998年划归地方政府管辖,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黑龙江省为主管理的体制。2000年更名为黑龙江科技学院。2013年更名为黑龙江科技大学。

二、发展过程

学校坐落在冰城夏都哈尔滨的松花江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72年的发展历程书写了一部艰辛的创业史,可以概括为三部曲:

第一部分——由煤而生,曲折发展。学校因煤而生,因煤而长。边境煤城办学56年。科学院几代人以北大荒精神、铁人精神、煤矿人的特能战斗精神,始终以服务煤炭为己任,甘于脱贫攻坚,艰苦奋斗,献身煤炭,为国家煤炭工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奉献了全部青春和热血。1997年,学校顺利通过国家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办学水平和特色受到专家组的一致好评。

第二部分——二次创业,跨越发展。为了更好地为国家煤炭工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学校抓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战略机遇,于2001年至2003年在哈尔滨市建设了新校区。我们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用“泪水、汗水和鲜血”在废墟上建成了现代化的新校区。2003年8月,学校主体从鸡西迁至哈尔滨,实现了办学空的跨越。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实施学科专业建设工程和人才强校战略。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实现了办学的跨越。

第三部分——办学转型,科学发展。从2004年开始,进行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2008年在国家教学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10年被确定为“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2012年获得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煤矿事故应急救援与影响控制”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14年获批安全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7年获批“研究生推免权”、“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省级特色学科项目和博士学位授权项目建设单位,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十三五”伊始,学校科学确立了应用型办学定位和“立足应用,精准育人”的办学理念,勾画了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科技大学的长远发展蓝图和“百年名校”的宏伟目标,汇聚全校力量,集中力量转型发展,激发办学活力。

三、学校的现状

学校经过不断的积累和创新,发展成为一所工、管、经、理、法、文协调发展的普通高等学校,形成了“一校两地三校区”的办学格局。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以德育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学为要,夯实基础,强实践”的思想和“以学生为本,对生活负责”的服务理念,以应用型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学生成长发展、地方经济和行业需求为导向,遵循教育教学和人才成长规律,努力培养“思想道德素质高、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全日制在校生22657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883人。“十五”以来,本科生就业率一次在90%以上,一直位居全省高校前三。曾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毕业生就业50强高校”和“全国青年就业创业教育先进集体”。在全国和省大学生标志性竞赛中,获奖数量和水平均处于省内高校领先水平。

学校坚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科学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本科专业57个,其中国家级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重点专业10个。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4门。建成了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示范区、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示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人才培训中心、1个国家煤矿安全培训基地。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围绕区域、行业、国家发展需求,按照学科链与产业链相协调、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建设思路,构建以工程为主体、采矿为特色的多学科体系。“双一流”建设期间,我校建设了黑龙江省特色学科大学,特色学科建设项目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是黑龙江省授权项目建设单位,有博士生“煤矿事故应急救援与影响控制”培养项目。拥有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有采矿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土木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1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资源与环境、机械、能源动力、电子信息、民用水利、工商管理(MBA)、会计、金融等2个学科的计算机应用技术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机械设计与理论、材料加工工程、岩土工程、工商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安全技术与工程等9个省级领军人才梯队。拥有国家级中心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省级重点培育智库1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拥有国内一流的工程训练和基础实验中心等一批高端服务平台。

学校非常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尊师重教、服务育人”的理念,构建开放、多元、有序、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实施“五大工程23计划”人才强校战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模范教师、省级优秀教师24人,省级名师、教学新秀9人。省级领军人才梯队8个。有一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四个省级教学团队。聘请教育界、商界、政界人士150余人担任兼职教授。长期聘请企业工程技术骨干145人担任“双师型”教师,直接服务于特色人才培养。

这所学校非常重视科学研究。坚持以应用为导向,以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的科研为重点,不断推进科技工作向“质量、战略、组织、导向”转变,使科技水平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十二五”以来,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R&D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80项、省级项目266项,累计科技经费支出超过4.5亿元。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90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27项,三等奖58项。

学校拥有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0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个省重点培育智库。围绕区域和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学校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搭建了一系列服务平台。其中,服务于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石墨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位列国家战略,总体负责“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高纯石墨中的材料开发与典型应用”,成为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石墨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主要人才和技术支撑。服务于高端装备制造和国防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代装备制造R&D平台,是中央军委总装备部颁发军事R&D资格的高校之一,直接服务于国防军工企业;服务于国家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的“烃类气体输送网络安全性基础研究”国家中心实验室,是国内外较早开展水合物技术防治瓦斯灾害、固化气体储运的研究平台;率先成立黑龙江省3D打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致力于3D打印技术的创新研发和技术研究;率先申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服务我省煤炭、石墨等矿产资源产业发展。

学校坚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促进跨文化学习和交流,不断拓宽国际合作领域。我们先后与俄罗斯、白俄罗斯、加拿大、奥地利、美国、德国、法国等开展了合作教育和科技交流。,引进和吸收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获得了国际合作办学的新经验,成为黑龙江省中外合作办学的典范。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各项建设,为高校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等国家级荣誉20余项,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文明单位标兵、师德建设十佳单位等省级荣誉80余项。

当前,学校正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新时代锐意进取,勇于担当新使命,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四个服务”目标方向,着力内涵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 奋力谱写新时代学校改革发展新篇章,开启打造矿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科技大学新征程,圆“百年名校”梦,是国民经济。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17988.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