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形容北京(赞美北京的诗)

作者:谢希章(文学评论家)我在北京出生和成长了将近七十年。如果算上我父母和爷爷奶奶,反正都一百多岁了。说“老北京”不算太夸张。我在北京的五个区都住过,不能说对北

作者:谢希章(文学评论家)

我在北京出生和成长了将近七十年。如果算上我父母和爷爷奶奶,反正都一百多岁了。说“老北京”不算太夸张。我在北京的五个区都住过,不能说对北京的生活不熟悉。但我不敢写北京,因为它太大了,你很难触及它的边界,不仅是在空方面,还有时间方面。北京历史悠久,生活方式丰富复杂,居民多样,这是它大的原因。在北京面前,我深深感到自己的渺小,渺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如果我拿起笔来写北京,我肯定会没钱的。

一句话形容北京(赞美北京的诗)插图海棠花开故宫新华社记者尹东勋摄

但是我喜欢阅读和写作北京的作品。无论是老北京还是新北京,文人还是普通人,他们笔下的北京都能引起我的共鸣,或者唤起我的回忆和联想。当我读到这本散文集《好一个北京:作家笔下的北京》(2022年3月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我感到一种意外的惊喜。该书几乎囊括了改革开放以来各个时代的所有作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梁衡的《冬天的香山》写的是香山性格的另一面,看到的是“一幅自然景观的美丽画卷”,与秋天的山,春天的云,夏天的树,绝对不同。安然精神私奔的《北京》代表了一些文化朝圣者对北京的想象、向往、体验和感受。在她的作品中,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鲁迅文学院、798艺术区、国家大剧院构成了新北京的文化精神高地。朱中祥的《住在北京四合院里》,陈启文的《北京到北京的距离》,王剑冰的《圆明园的思念》,杨宪萍的《我在这个偌大的北京》,都仿佛是初来乍到的北京人,确认着北京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和模样,品味着北京的味道。

当然也有留恋的。徐坤的《积水潭的繁华》,只用寥寥数笔,就描绘出了元代这个被淹码头的胜景,而元杂剧在这里的盛大表演更是让人流连忘返。我们的戏迷只能恨自己当时没有出生,没有机会欣赏姑娘们的浅唱和铁管铜琵琶。侯磊的大运河也描绘了一幅迷人的风景。他用历史的文字告诉我们,大运河是如何造就了张家湾古镇和北京通州城的繁荣。再看莆田的《北京,北京》,他从北京的考古入手,放了一段很长的曲子。周口店、龙骨山、王府井、鱼子山、阎王台,都是这首乐曲中有力的音符。如果说莆田的《北京,北京》是在绘制一幅宏观壮阔的北京历史画卷,那么马的《千年古村落里的青白口》就是一幅北京的工笔画。青口是北京门头沟的一个小山村,却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和悠久的文化。马细致地勾勒了这个小山村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特征,并通过解剖麻雀,从这里反映了北京历史文化的一些特征。

读这本书,我感受最深的是陈、刘小村、肖福兴和凸凹对市井生活和风土人情的书写。凸凹书写植根于北京西边的房山。在他的作品中,北京西部的生活就像野菜滴着朝露一样生动,让人流口水。陈的《北京味道》可谓是一部经久不衰的都市生活佳作,而《北京平民访记》让我想起了他早年写的《风车上的胡同九号》等系列小说,至今难忘。小福星在京都的冬食和门上的沧桑,也让我想起了他的城南蓝调。他对北京街头生活的描述,用他自己的比喻,就像是“把吃剩的白菜头泡在浅浅的清水盘子里,蹦出黄色的白菜花”。刘晓村写到了他生活过的程楠桥湾儿和三里河,透露出他对北京地方志的渊博知识,以及他对地理环境的准确细致的描述,让我作为一个在此生活了几年的人深感佩服。他们最突出的共同特点是在描写老百姓、民俗、日常生活时,对所描写的人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尊重。他们在叙述中采用的平民视角使他们的故事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这是北京的精髓。从他们对北京的书写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北京的无穷魅力和魅力。它停留在纸面上,弥漫在城市的每个角落。

光明日报(2022年04月27日14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08441.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