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简介(李四光的一生经历)

李四光(1889.10.26-1971.4.29),本名钟公,原名李忠,湖北黄冈人。他是蒙古人,是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

李四光简介(李四光的一生经历)插图

李四光(1889.10.26-1971.4.29),本名钟公,原名李忠,湖北黄冈人。他是蒙古人,是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杰出科学家。

李四光1910年7月毕业于大阪工业学校;1911年出任湖北军政府工业部部长;1928年1月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1年4月,当选为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1952年9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长;1955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院士);1958年9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1969年4月当选为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1970年8月任国务院科教组组长。

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早年对蜻蜓目化石及其地层分层意义进行了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建立了“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的新概念,确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立了地质力学学派;指出新华夏系构造体系的三个沉降区具有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地震预测之路。

李四光简介(李四光的一生经历)插图(1)

主要成就

科研成果

李四光的科学成就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49年以前,由于旧中国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侧重于基础地质学科的研究。1949年后,我们在继续重视基础研究的同时,根据国家的需要,集中精力,积极探索应用研究领域。

提出蜻蜓目昆虫的鉴定方法。

1923年,李四光提出了梭蛾科的鉴定方法,创立了十个标准,并用几条曲线表达了梭蛾科的主要特征,使其兼具定性和定量的概念,减少了文字的繁琐描述,从而提高了鉴定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这十项标准已被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蜻蜓科学家采用。用这种方法,李四光鉴定了大量的化石标本,写出了他的第一部科学巨著《来自华北的化石科》,并获得了伯明翰大学的理学博士学位。

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

20世纪20年代初,李四光开始研究中国第四纪冰川。他以极大的兴趣关注了中国东部的第四纪冰川作用,并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完成了《冰川时代的庐山》一书,引起了中外地球科学家的极大兴趣和讨论。20世纪40年代,他对贵州高原、川东、鄂西、湘西、桂北进行了考察,发表了许多有关中国冰川的文章,为中国第四纪地质研究增添了新的重要篇章。

创建地质力学

20世纪20年代中期,关于大陆运动起源的讨论达到高潮时,李四光发表了《地球表面图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文,提出了“大陆车阀”自动控制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假说。地质力学,一个新的地质学理论体系,从这里萌芽。

地质力学,由李四光创立,是将力学理论引入地质学的研究,即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结构和地壳运动规律。他认为地球表面的各种构造现象都是地壳运动的产物。在地壳运动中,一定有一个力在起作用,这个力就是地应力。岩石在地应力的作用下会变形。由于各种岩石的不同性质,产生了不同的结构特征。根据构造特征的力学特征和组合形式,可以追踪力的方向和方式,进而探索地壳运动的方向和起源。这是研究地壳运动的一种新方法。它将力学和地质学紧密结合,为解决地壳结构和地壳运动问题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在地质力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李四光的几部重要著作,如20世纪20年代末的《东亚典型构造类型及其对大陆运动的意义》、30年代的《中国地质学》、40年代的《地质力学的基础和方法》、50年代的《中国西北地区螺旋构造和其他大地构造体系的复杂问题》、60年代的《地质力学导论》等,都是每个阶段的总结性著作。

对中国原子弹氢弹研制成功的贡献

李四光早就预见到新中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需要铀资源。1949年回国时,他从英国带回了一台伽马仪,这对中国后来寻找铀矿起到了重要作用。1955年1月,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研究发展原子能。在这次会议上,李四光和刘杰、钱三强一起作了工作报告。李四光多次听取铀矿勘探队的汇报和指导。根据地质力学理论,他看好铀矿找矿前景,指出:“一是要找到富集带,二是要便于开采。......在我们国家,主要是在几件事情上。”实践证实了李四光的预言,特别是南岭带的一些铀矿床以其规模大、品位高、易开采而闻名全国。李四光在强调结构规律的研究时提出:“关键是把结构规律的研究和辐射测量结合起来。”沿着李四光的思路,秦木涛和吴经过努力,发现了211个超大型铀矿床。到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时,中国已发现一系列铀矿床,铀产量已能满足中国核工业发展的需要。作为李四光原子能委员会主席,他为中国原子弹、氢弹的成功研制做出了突出贡献。

石油勘探和开发

长期以来,中国被认为是一个贫油国家。当中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李四光在认真分析了中国的地质条件后,确信中国幅员辽阔,自然石油资源的储量应该是丰富的,关键是要搞好石油地质勘探。他建议打开石油勘探局限于西北角的局面,在全国开展石油地质调查。不是找一个,而是找几个希望大、面积广的潜在含油区。他勘探石油的指导思想是先找油区,再找油田。1954年,他在石油总局作了一个从大地构造角度看中国石油勘探前景的报告,指出了三个最有前景的可能含油区,即青康、云南、阿拉善-陕北盆地、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并提出应将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宜山地台、阿宁地台、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作为普查对象。1955年春,任全国石油普查委员会主任委员,指导石油勘探工作。特别是在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取得突破后,他坚定了中国拥有丰富石油资源的信心,指出新华夏沉降带找油理论可靠,为中国找油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地震预报

20世纪60年代初,新丰江水库发生地震,特别是1966年邢台强震后。李四光深知地震灾害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严重损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和研究中。他认为地震是一种地质现象,多由地质构造运动引起;因此,研究、观测、分析和掌握构造应力场的趋势十分重要。邢台地震后,他对河间、渤海湾、唐山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提出了一些预测意见,被证明是正确的。可惜他还没来得及深入总结这部作品就去世了。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去世,享年82岁。

李四光简介(李四光的一生经历)插图(2)

性格评估

李四光在旧社会的道路,尽管有些曲折,在当代中国科技界、知识界确实是一面旗帜,但他毕生努力的方向,最终达到的高度,对祖国和人民的贡献,都无愧于党和人民给予的这一高度评价。(钱学森“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评论)

何(李四光)是中国地质事业,也可以说是地球科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对中国地质的贡献,他的治学精神,他的正直品格,堪称后世楷模。(中科院院士、地质学家叶连俊评论)

李四光先生作为革命先驱敢于挑战旧事物的精神,作为教育家孜孜不倦的品德,作为企业家从人民需要出发的强烈责任感,作为地质学家贯穿科学实践始终的革命、育人、做人辩证统一的科学思想,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和任何思想家一样,不仅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需要认识、判断和解决的地质问题,而且给我们留下了认识、判断和解决的思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05191.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