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是哪个省(六盘水市中心在哪个区)

人民网-时事频道“博物馆要去,电视剧也要看。最近央视刚播了一部关于六盘水三线建设的剧。是在盘州矿区拍摄的。如果有机会采访,可以去看看。”当得知记者一行要去贵州三

人民网-时事频道

“博物馆要去,电视剧也要看。最近央视刚播了一部关于六盘水三线建设的剧。是在盘州矿区拍摄的。如果有机会采访,可以去看看。”当得知记者一行要去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时,出租车司机热情地推荐了一部电视剧。

这部剧是《青春灿烂的时候》,7月在央视播出。高度还原了贵州六盘水“三线”建设的壮丽史诗。

20世纪60年代中期,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备战备荒”的战略需要,为配合攀钢基地建设,改变北煤南运局面,将贵州省六枝、盘县、水城三县定位为西南、华南地区重要的煤炭工业基地,组合专有名称为“六盘水”。从此,在“一个好人准备好三线”的号召下,数十万军民奔赴雄伟的乌蒙山深处,开启了拓荒岁月。

经过20多年的大规模集中建设,一座以煤、钢(钢铁)、电、木(建材)为主导产业的工业新城应运而生,“江南煤都”、“十里钢城”成为其标签。波澜壮阔的三线建设,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成为六盘水的“魂”。

六盘水市是哪个省(六盘水市中心在哪个区)插图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于2013年8月17日建成开馆。是国内首家以“三线建设文化”为主题的主题博物馆。图为博物馆内人民礼堂展区一角。人民网高华摄

宏伟的三线建设博物馆的展品,时刻在诉说着六盘水的激情岁月。如果说他们是“三线”精神凝固的象征,那么六盘水的每一个人都是“三线”精神流动的载体。记者在六盘水采访期间,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这里农民、企业家、干部“三线”精神的烙印。他们正在为六盘水续写无愧于历史进程的“新三线建设”的多彩乐章。

“江南煤都”正在奋力转型。

雄伟的道路像铁一样坚实。昔日的荒凉之地,变成了新中国的工业新城。三线建设使六盘水成为国家“十四大煤炭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江南最大的主焦煤基地。截至2019年8月,六盘水为新中国贡献了13亿吨煤、4600亿千瓦时电、5900万吨钢、近1亿吨水泥。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粗放低效的生产方式,六盘水重工业结构的弊端所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阻碍了六盘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生态恶化是突出表现。六盘水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刚说,“最严重时,中心城区酸雨率达到55%,空气体总悬浮颗粒物超过当时国家标准4.4倍,全市地表水水质达标率不足30%。”

从痛苦的经历中吸取教训。六盘水开始攻坚克难,谋求转型,寻求一条从“黑”到“绿”的优质之路,最终确定了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转型战略。

这条转型之路是六盘水的又一次三线建设,尤其是在提升传统产业方面。六盘水拿出当年三线建设的“精气神”。

三线建设博物馆北面不远处,是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水钢)一排排现代化的厂房。蓝天下,记者很难想象曾经“天上乌云,地下浮尘”,粗放的生产方式也让水钢的发展遇到了瓶颈。

六盘水市是哪个省(六盘水市中心在哪个区)插图(1)左图为水钢原第二轧钢厂生产现场,设备落后,施工环境恶劣(朱祖雄摄)。右图为水钢新轧线改造后的生产现场(六盘水宣传部供图)。

“即使受疫情影响,今年上半年,水钢也超额完成任务,实现利润总额2.01亿元。”水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建伟说:“面对困难,没有水钢人在转型中充分发扬‘三线’精神,就不可能取得这个成绩”。

近年来,水钢迎难而上,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全力推进绿色工厂、数字化工厂建设。在全省率先使用机器人进行钢铁生产,不断提高固废、水、气、余热等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生态与发展并重,成为贵州省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国有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钢铁的成功转型是六盘水近年来发展的一个缩影。

一组数据显示了这座资源型城市升级改造传统产业的决心:十三五以来,每年淘汰落后煤炭产能1045万吨,关停落后钢铁产能150万吨,焦化产能100万吨,火电装机60万千瓦时。过去,贵州第一座现代化煤矿、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水泥厂、第一座化工厂,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六盘水诞生的...现在,它继续创造着第一个纪录:贵州省第一个智能煤矿辅助系统和西南地区第一个智能采煤工作面...

一个直观的现象最能体现六盘水传统产业升级的效果:2018年3月至今,六盘水市区没有再出现一天空气污染。一位从小生活在六盘水的员工告诉记者,以前出门溜达,鼻孔会发黑。现在,即使他穿着白衬衫白袜子进厂,也不会担心。

提升传统产业,稳定了六盘水经济发展的基本盘。同时,六盘水从产业结构调整开始规划布局,在工业、农业、旅游等方面培育和引进新产业,打造新的增长极。

“三变”改革唤醒沉睡的资源

六盘水中心城区东南50多公里的水城县汨罗镇,四面环山。驱车上盘山公路,云雾下青山绿水的美景映入眼帘。然而,长期以来,这些美女一直是沉睡的资源。

为什么丰富的生态资源会长期“沉睡”?六盘水市“三改”改革办公室副主任王解释了原因:“六盘水的重工业结构导致城乡矛盾突出,工农二元结构。”2014年以前,六盘水农业产业排名全省倒数第一,农村贫困人口50.99万人,贫困发生率19.55%。

思维变化差。为解决这一“顽疾”,六盘水充分发挥自力更生的“三线”精神,找到了一条山区特色农业发展之路:“三变”改革。

六盘水市是哪个省(六盘水市中心在哪个区)插图(2)汨罗镇国家现代产业园猕猴桃种植基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的巨幅标语十分醒目(无人机照片)。人民网扬帆摄

“我以前从来没有想过,我可以在自己的三分土地上做股东,做工人。”正在汨罗镇国家现代产业园忙碌的李如明说。因为身体有些残疾,他过去常年种传统作物,经济上经常入不敷出。

“过去,镇上的农民和干部因为贫穷,缺乏斗争的勇气。”汨罗镇党委书记张鹏程在回顾汨罗镇这几年的变化时告诉记者:“在我们这里,当年条件那么差,三线建设还能风生水起,现在应该不会更差了。“三变”改革带来了机遇。充分调动了当地人的积极性,自力更生的力量被激发出来了。”

2014年,李如明把自己的3亩地转给了园区负责种植猕猴桃的龙头企业,自己也进了园区打工。让李如明没想到的是,按照园区“固定分红收益分红”的利益联结模式,他不仅可以获得逐年递增的分红,还能拿到每月3500元的工资。

在六盘水,像李如明这样拥有“股东”和“工人”双重身份的村民还有很多。2014年,六盘水正式启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份、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通过实施“三变”改革,六盘水构建了村集体、农户、经营主体“三位一体”以及“产业联合”、“股份合作”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激活了“沉睡”的自然资源。

虽然“三改”改革的重点是农民,但也为六盘水在一系列政策鼓励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切入点,很多从事煤炭行业的企业和个人开始转型。

六盘水市盘关镇佳西村的“煤老板”聂德友就是其中之一。“我们现在种植刺梨3.1万多亩,覆盖8个村3498户9446人,其中贫困户423户842人。现在他们都已经脱贫了。”说起村里的刺梨产业,聂德友侃侃而谈。

2014年,正在寻求转型之路的聂德友在海外考察时得到一个消息:刺梨在国外畅销。“维生素C含量是苹果的800多倍,柑橘的50倍。而且刺梨耐旱、耐瘠薄、保水土,适合在石漠化山区生长。如果一年种下,三年就能结果,可以连续收获40年的果实。每亩年收入近4000元,效益非常可观。”下定决心,聂德友决定回老家种仙人掌果,这也给深陷贫困的甲西村带来了希望。

甲西村也采取了“三改”模式,成立了农业合作社。第一阶段,在刺梨产生效益之前,每年400元/亩耕地作为村民的最低分红;第二阶段,刺梨受益后,采取“保底分红、二次分红”的模式,按分成比例分配利润,园区占85%,农户占10%,村集体占5%。此外,村民可以到基地打工,使全村584户1691人基本实现了“家家有产业脱贫,人人有致富门路”。

2016年,盘州引进蔡红集团进行刺梨产业深加工,为当地实施“三改”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盘水市是哪个省(六盘水市中心在哪个区)插图(3)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蔡红慈利王积极复工复产。人民日报涂敏摄

“‘三改’改革解决了过去土地太多但土地统一不够的问题,为农业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王对说道。

“三变”改革再次创造了三线建设的速度。短短三年时间,2017年,“三变”改革经验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六盘水市也被农业部批准为国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

截至目前,六盘水已整合承包土地190.48万亩、集体土地40.69万亩、集体林地14.31万亩参与“三改”改革,受益者177.15万人作为股东,带动21万余贫困人口脱贫。

“中国酷都”开启绿色新未来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上“三变”改革对第一产业的增长效应,给六盘水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变化。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从2011年的62.7%下降到2018年的48.6%。但2018年,煤电钢四大行业仍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2.4%,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0.8%。

对此,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员沈州分析:“过去三线建设以重工业为主,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六盘水陷入了‘积重难返’的困境。现在六盘水提倡发扬‘三线’精神,就是要以一个‘新三线建设’来打破局面,调整产业结构,特别是要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如何高质量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六盘水开始在“爽”上做文章。

夏季,这里全年平均气温在19.7℃左右,凉爽舒适的天气持续223天以上。除了“江南煤都”的标签,中国气象学会还授予其“中国凉都”的称号。

“即使是最热的夏天,我们这里的温度也很少超过20度。每年都有很多游客来避暑,村里人都有‘旅游餐’。”家住叶玉海景区千户翟逸的村民安新树说。在这里,成千上万的彝族民居依山而建,向山谷和平地蔓延,就像几千年前的彝族部落一样。

六盘水市是哪个省(六盘水市中心在哪个区)插图(4)重新安置

扶贫后,六盘水叶玉海景区有上千个彝族村寨。人民网王正奇摄

2014年,安心舒家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水城县杨梅乡太沙村搬到千户翟逸。从此,一家人不仅搬到了“穷窝”,还靠着景区和千里彝寨的“高人气”。她和丈夫、儿子、儿媳都在当地找到了工作,全家收入一个月超过8000元。

千一寨脱贫致富发展旅游的故事将在六盘水更多地方上演。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六盘水正在下一盘大棋。

“下一步,六盘水将立足资源禀赋,着力打造全域旅游,努力成为贵州旅游升级版的样本。”李刚市长指出了市委、市政府规划的布局:“利用北盘江流域的旅游资源,通过全域旅游规划,将克度河景区、乌蒙大草原、徐贤河景区自西向东的‘珍珠’打造成‘珍珠串’和整体景区,打造集山、运动、山峰、湿地、湿地于一体的景区。

沈州认为:“六盘水的‘酷资源’可谓得天独厚,但如果被搁置一旁,就无法发挥其价值。“两座山理论”鼓舞了当地人。近年来,六盘水顺势而为,培育发展旅游产业,摆脱了“积重难返”的困境,将“冷资源”变成了助推当地经济发展、惠及民生的“热产业”。这条路是对的,有借鉴意义。”

截至目前,六盘水已建成A级以上景区27个,在北纬26度以南建成了4个世界纬度最低的天然滑雪场。同时,依托“中国杜亮六盘水夏季国际马拉松赛”、国际滑翔伞赛、环中国自行车赛等一系列体育赛事,以赛事为媒介,销售“酷”。

六盘水市是哪个省(六盘水市中心在哪个区)插图(5)9月21日,以“旅游新使命,健康新生活”为主题的第十五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六盘水盘州隆重开幕。(六盘水市委宣传部供图)

9月21日,第十五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六盘水盘州召开。围绕贵州旅游开启健康新生活、践行“碧水青山是无价资产”理念、加快恢复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等新使命,大会向省内外嘉宾介绍了贵州旅游最新发展理念,展示了贵州旅游发展新业态。大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尽管受到疫情的影响,但为了完成省委、省政府交给的任务,六盘水全市上下为大会的顺利召开做了全方位的准备。这次会议将进一步提高杜亮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人不立无灵,国不立无灵。只有精神能够站起来,立场坚定,一个民族才能站起来,才能在历史的大潮中屹立不倒。”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城市也是如此。

“三线历史是根,三线精神是魂,三线文化是六盘水人的精神财富。”六盘水市委书记王钟说:“我们要弘扬和继承‘三线’精神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与新时代贵州精神、红色文化、‘三变’文化、民族文化的培育和践行一道,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内容,有机融入道德体系和行为准则,进一步凝聚价值共识,引导全市人民用共同的信仰追求和价值取向锻造理想信念,汲取不断前进的无穷力量。”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个细节。三线建设博物馆原名“六盘水”,但在建成开馆当天正式更名为“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此次命名“升级”,无疑再次证明了贵州对“三线”精神传承和弘扬的高度重视。当前,贵州面临着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历史任务。“三线”精神必将为贵州在新时代、新发展中续写新篇章提供无穷的精神动力。

(秦望、陈康青、王捷、宋子杰、屠敏亦有贡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103869.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