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青少年心理健康小知识)

1.心理发展的意义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方向性和序列性

1.心理发展的意义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方向性和序列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四个基本特征。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即:哺乳期(0 ~ 1岁);婴儿(1 ~ 3岁);幼儿期(3 ~ 6、7岁);童年(6、7岁到11、12岁);少年(11,12岁~ L4,1 5岁);青年(14、15 ~ 25岁);成人(25 ~ 65岁);老年(65岁以后)。

2.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青春期是指11 ~ 12岁到l4、15岁的阶段,是童年到青年的过渡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特点是一半成熟一半幼稚。

青春是指14到15岁到l7、18岁这段时间,相当于高中。青年时期是个人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接近成年人的时期。

3.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1)关于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学习的适应能力,即学生学习新知识时促进或阻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关于关键期。

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活中相对较短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一个人对某些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个时期,同样的刺激对其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觉运动阶段(0 ~ 2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术前阶段(2 ~ 7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各种知觉运动模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意象模式,但他们的思维仍然被具体的直觉表象所束缚。

(3)具体操作阶段(7 ~ 11岁)

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认知结构已经有了抽象的概念,思维可以逆向,可以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达到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4)正式操作阶段(11 ~ 15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体可感知事物的依赖,从内容中解放出形式,进入形式操作阶段。它具有以下特点:

①命题之间的关系

②假设-演绎推理

③抽象逻辑思维

④可逆性和补偿性⑤思维的灵活性

5.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1)认知发展阶段制约着教学内容和方法。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关于最近的开发区。

前苏联的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目前的水平与将要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要适应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超前发展,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6.中学生的个性发展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和内隐行为,并使之稳定地区别于他人行为的综合心理特征。

(1)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人格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阶段,顺序相同,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教育时期。

①信任与不信任(0 ~ 1.5岁)

②自主感与羞耻感(2 ~ 3岁)

③主动性与内疚感(4 ~ 5岁)

④勤奋与自卑(6 ~ 11岁)

⑤自我认同混淆角色(12 ~ 18岁)

(2)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家庭教养方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都会影响人格的发展。

7.自我意识的发展

(1)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及其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第一,自知力;二是自我体验;第三是自我监控。

(2)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体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生理自我是最原始的自我意识形式。孩子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心理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形成。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07423.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