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三大名胜(济南的三大名胜分别是)

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被称为“济南三大名胜”。这是一句由来已久的习语,勾勒出了济南的风景,也是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但是,如果问这个说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恐怕谁

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被称为“济南三大名胜”。这是一句由来已久的习语,勾勒出了济南的风景,也是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但是,如果问这个说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恐怕谁都很难给出准确的答案。曾有研究者,如山东图书馆原馆长任宝珍。2010年,他为自己的《济南三大名胜》(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济南出版社2010年出版)一书写了序言,即以明清、民国、当代的文献为基础,通篇论述了这个问题。最后他说:老舍在1932年《鉴赏趵突泉》中的相关记述,“这是我所见到的近二三百年来最早的文献记载,也是最明确的济南三大名胜是大明湖、趵突泉、千佛山”。

1997年,我与李先生合著了《老舍与济南》一书。我对老舍先生在济南的生活和创作相当熟悉,感觉老舍的话应该是有根据的。最近看了几篇清末民初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献,确有其事。

追溯“济南三大名胜”的源头,是济南历史文化研究中一件有趣而有意义的事情,不妨从头说起。

济南的三大名胜(济南的三大名胜分别是)插图

摄影:李锋摄影:李峰

明代济南名山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浙江(今绍兴)人、文学家王思仁来济南写《天下胜之旅》。文章第一句写着:“华埠竹,大明湖,趵突泉,济南第三誉。”名声,名声,名声,好名声。王思仁说的确实反映了实情,那就是华埠珠山(简称华山)、大明湖、趵突泉应该是当时济南的三大景点。但作为一种说法,“济南三荣”并没有得到认可和传播,甚至从来没有人用它来形容当时和后世的济南名胜。甚至200多年后,济南人汪现义在清朝咸丰初年(1853年左右)所作的《浙环杂录》中说,“‘三荣’二字在《全胜游记》中颇新”。

明代前后,论及济南名山,华山、龙洞山位列前两位,佛灰山(又名大佛山)、韩愈山的名气也不逊于千佛山。到明末嘉靖年间(16世纪中叶)的“历城八景”(历城是济南府),第一景是“金屏春晓”,即在龙洞山,第三景是“喜鹊山华山”,第五景是佛辉山的“佛山赏菊”。

明朝崇祯五年(1632年),济南人刘福创制并修订了《历乘》,列举了“历城十六景”。第一场是“金平耀日”,还是龙洞山,说“此历者下山”;第三景“幽溪黄花”,与“八景”的“佛山赏菊”相同,说的是“城南,大佛山独霸群山”。第五景“石洞”,虽名千佛山,但以一个小吕公洞(后称吕祖洞,位于今兴国佛寺南侧石壁之间)为中心,或包括西边的黔娄洞、极乐洞、龙泉洞,远不及第七景对华山“孤峰高耸云”的描写和第八景对“翠屏丹灶”的描写。这是因为千佛山在雄伟和美丽方面不如上述山脉。直到1927年,济南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周明《济南一瞥》一书仍说:“龙洞为济南第一胜景。”民国时期,把龙洞山作为济南第一山景的文章很多。

好在千佛山是公认的古历山,据说是良田。人总是要仰视的。因此,“历山”(而非“千佛山”)在历代济南地方志中,常居“山”之首,但描述多为简略。

千佛山逐渐超过华山、龙洞山、佛会山,应该是清朝康熙朝以后的事了。因为离市区最近,联系方便,山上的佛寺、名祠堂逐渐兴盛起来,殿堂、亭台、楼阁扩建,开发了王秋娘墓、秦琼拴马塔、“七眼九点”等许多景点。此外,华山、佛辉山、龙洞山上的道观也逐渐衰落。此后,赞美千佛山的诗歌数量剧增,甚至乾隆皇帝于十三年(1748年)三月初五前来参拜,并题写了《千佛山佳作》这首诗。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三月,山东书生任蒙(名丁山)带着董力(名松轩)等人去春游。四月,龚抄录其写《邓骞佛山》(二首),写后记曰:“春晚,楼奉左右,明湖北朱,千佛岭、趵突泉二三景。”易:木底鞋,泛指鞋。“振动”就是走路。诗跋石刻嵌于千佛山兴国寺吕祖洞西壁(明清寺名无“禅”字,今洞上方石匾书“卧佛洞”),至今犹存。这是我见到的最早的将千佛山与大明湖、趵突泉并列,命名为济南“名胜”的记载。董力的附言署名为“李义山·宋东·尤氏”。现在北京、湖北、安徽等地都有古时候的彝山。我不知道董力的籍贯是哪里,但毫无疑问他是个外国人。

济南的三大名胜(济南的三大名胜分别是)插图(1)

摄影:王琴摄影:秦望

清末民初小学课本中的济南三胜

又过了170年,清咸丰九年八月(1859),居住在济南的桐城派著名散文作家方宗成写下了《千佛山的故事》。今天看来,这是关于“济南三大名胜”最重要的文献。全文共386字,后92字,多有论述,略。下面记录了前294个单词,并按节进行了标点。

游览济南,第三个名胜,叫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

但是趵突泉什么都没有了。泉的三孔,出了池,全是水,沸腾着,高了六七寸,整齐地排成一排,相隔几尺。它们似乎是人造的,而且不自然,接近噪音,所以我只是尝一尝。

泉城南北,城内大明湖是一片诸水汇聚的区域,城内烟波草树隔绝,如在旷野。远远看千佛山,妙不可言,美不胜收,如画一幅远方的画屏。泛舟其中,荷花芦苇盖,水清,鱼随处可见,与南方湖光山色无异。

千佛山,城南五里,不是很高,从下往上爬,路径曲折。回头看看郭城平原的风景,很容易移动。山上有许多大岩石,立于壁上十余次,佛阁亭阁,倚壁而立,各有胜。面朝原野、喜鹊、鲜花、河流、经济,山水环绕,雄远之景,江南罕见。

八月,咸丰、余、何子庸失陷前,吴芝甫带着全体学生游了半天,坐在山上的古亭里,喝着香茗,长谈之后返回。多岩为佛凿石,故称千佛山,亦称历山。据说虞舜种庄稼。

方宗成,安徽桐城人,2002年2月从老家来到济南,投奔安徽霍山人、山东刺史吴廷栋,在那里教第二个孙子,任上河书院院长。虽然《邓骞佛山的故事》是一篇好文章,但它并没有概括“济南三大名胜”的说法。只说去过济南三大名胜,还说不太喜欢趵突泉,一次都不去。“没有收获”就是收获不够,也就是不值得表扬。

但是,这是关于“济南三大名胜”最重要的文献,却没有错。因为后来一些专家把它剪下来,用醒目的标题装饰,放在受众广泛的媒体上。

清光绪二十九年11月26日(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实行新式学堂学制,规定小学学制五年,高等学制四年。

1904年2月,清光绪三十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中国近代第一套语文教科书的第一册(每学年两卷),几个月之内就卖出了10多万册。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1月)十二月,最新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一册出版。它是由商务印书馆的高、、蒋伟桥编辑的。本卷共有60篇课文,其中第50课是济南三胜。全文如下:

济南有名的地方叫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趵突泉○三洞皆出池○池水满溢○水开了○高出六七寸○一排排整齐○相隔几尺○好像是人工开凿的○济南北城的大明湖是所有水流的区域96

城南五里○看千佛山○不算很高○自下而上○曲径通幽○回望郭城平原一景○变步○山石○壁立十余年○佛宇亭○依壁而立○各胜○临大场○鹊-华河9675

当时还没有现代的标点符号,文中的“○”表示断句。此文为方宗成《邓骞佛山的故事》的缩减版,有删节,文字略有改动。对文本的选择、删减和修改应由上述三人作出。正文没有原作者的名字,但高中第一册开头的“编者注”上写着:“本版另有详细的解释书,供教师使用。古今中外的名物、训诂、语录,都有详细的出处,省去了查阅的麻烦。“这套小学语文教材,包括《小学教师语文新教材教法》和《高中语文最新教材详解》,是我国第一本面向未来教师的教学参考书。根据“编者大意”,好像原作者是方宗成。而《最新汉语教材详解》传世甚少,至今无人阅读。

进入民国后,191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由、主编,高、主编的《民国新编汉语教材》(全套6卷)。第三卷共37篇,济南三生为第五篇。课文与最新的语文教材略有不同,分为四段,断句改为停顿和句号,分别代表短停顿和长停顿。其实这是传统的读句方法。这套高中和初中的教材改成了新的共和国教材语文教学法,和初中的一样。没有提到方宗成的名字。

1924年8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苗天寿主编、朱经农修订的《新编汉语教科书》(全套4册)。上册共48篇,济南三生为第26篇。它的人物和段落与共和国语文新教材如出一辙。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通令使用新标点》,批准实施北大胡适、钱等六位教授联名提出的《颁布新标点建议书》。所以这本教材第一册《编辑要领》第五条说:“本书一般使用新标点符号。”《三赢济南》全文如下;

济南的第三大名胜是趵突泉、大明湖和千佛山。

趵突泉位于城市的南部。池子里有三个洞,池子里都是水。泉的沸点高了六七寸,排排整齐,相隔几尺。看起来像是人工制作的。

北城有大明湖,是所有水汇聚的区域,城内被烟和草树隔绝,如在旷野。看千佛山,奇伟沈绣,如画一幅远屏;泛舟其中,荷叶散落,湖水清澈,鱼儿无数。

城南五里,望千佛山,不甚高;自下而上,道路曲折。回头看看城墙和平原,很容易移动。山上有很多大石头,站在墙上不下十次;佛门亭阁,视之为壁,各得其胜。面对野地,喜鹊河经济,山水环绕,远眺雄伟的景色,很刺激。许多岩石被雕刻成佛,所以它被称为千佛山云。

由于多次进入发行量巨大、长期使用的小学教材,《三赢济南》越来越被国人广为人知。如1934年3月,著名记者陈赓崖在《西北考察笔记》中写道:“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为济南三大名胜”,“幼时读中国《济南三胜》课,师传千佛山有千石佛名”。著名诗人臧克家在1936年3月20日写的《断题之怅》,其中有一句诗:“赞济南三胜景。”

“三赢济南”一词的出现和广泛认同,标志着“济南三大名胜”概念的定型。当然,“三胜”和“三大名地”还是有区别的。区别不在内涵,而在修辞。1920年1月1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向各省发出通告,“自当年秋季起,各小学一、二年级,均将国语改为文体语”。尽管如此,当时很多学校还是愿意用文言文教材,语文新教材是用文言文编写的。根据我看到的实物图片,到1927年5月,这本包含《济南三胜》的教科书已经印了80版。然而,白话文(文风)取代文言文的时代潮流越来越迅猛。语文新教材是1928年1月出版的,很快就停印了。后来在文字和口语中,来自文言文的“三赢”逐渐被口语中的“三大名地”所取代。甚至绝大多数济南人,包括像30年代出生的任宝珍这样的济南文化学者,都不知道有“三赢济南”这样的说法。

但是,“三赢济南”并没有完全消失,也没有成为一个历史名词。近几十年来,它仍然出现在一些描写和介绍今天济南的诗书中。像济南出版的书,1977年山东师范大学地理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山东地理》,2005年陈向群编、济南出版社出版的《山东旅游文化》。曾任山东省副省长的文化名人郁秀就住在济南北园。1984年在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诗集《鹊花集》,其中有一组诗集《唱三赢济南》。

以下是本世纪其他地方出版的一些写过“济南三胜”的书:2005年方圆出版社的《旅游大辞典》、2007年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的《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2010年旅游教育出版社的《旅游资源学》、中国画报出版社的《中国国家地理》、201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中国旅游地理》、2013年中国地图出版社的《中国旅游地理》。

济南的三大名胜(济南的三大名胜分别是)插图(2)

摄影:陈彦摄影:陈艳

“济南三大名胜”和“湖光山色碧水”

“济南三大名胜”这一说法最早是在老舍的作品中为人所知的。1930年7月,老舍从北平(今北京)来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1932年8月6日,老舍在《中国年》第1卷第17期发表散文《趵突泉赏析》。开头的第一句话是:“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是济南三大名胜。”后来老舍去了青岛山东大学教书。1937年3月16日,他在《宇宙风》第37期上发表了一篇散文《大明湖的春天》,其中写道:“济南三大名胜,名不虚传: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它们是多么响亮和美丽啊!”

那么“济南三大名胜”这句话是老舍首创的吗?我好像还不确定。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1月)十二月,高中最新语文课本第一册出版,到1932年8月老舍散文《趵突泉赏析》出版,25年来没有人把“济南三胜”称为“济南三大名胜”,它有全部的人物吗?要证明有一个人,就要继续寻找比《趵突泉鉴赏》更早的文献。

还有一个问题,如果“济南三大名宿”这句话是老舍最早杜撰的,那么它是否出自“济南三胜”呢?我似乎不能完全确定。那时候老舍真的不一定读过《济南三胜》或者听过这种说法,但好像也不是老舍自己做的评价和命名,也许还有其他既定的地方成语作为依据。

1934年9月,上海亚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游记选编》收到李的《济南简游》,开篇写道:“济南有句谚语:‘湖光山色,水清’。”指的是大明湖、千佛山、趵突泉。"

1936年10月,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了著名游记作家倪喜英的《济南》一书,书中写道:“湖光山色,水清。”这是济南的民间谚语,也可以说是济南人的风光写照。湖光指大明湖,山色指千佛山,水清指趵突泉。这个‘湖’、‘山’、‘水’可以说是构成济南风景之美的主要因素。三者缺一,济南就要美减一半。"

1937年6月,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新版《高中地理(中册)》葛穗成写道:“济南有‘湖光山色,水清’之谚,指大明湖、千佛山、趵突泉。”

老舍说“济南三大名胜”出自“湖光山色,碧水青山”。此外,“三大名胜”一词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似乎并不流行。1932年4月,山东商河人李子全来到济南,在那里住了几个月。他写了《山东名胜记》,其中包括34篇游记,描述了济南的各种名胜古迹。其中《大明湖实录》写道:“人谓济南三绝,大明湖实为最高。”人们说千佛山是济南的第二个景点,这是真的,《鲁南千佛山的故事》写道。可以看到“济南三胜”“湖光山色碧水”的影子。

倪喜英在济南说:“所谓‘湖’和‘山’,是济南三美中的两美。至于济南第三美景,是趵突泉。”倪喜英非常熟悉老舍对趵突泉的欣赏。描写济南趵突泉的段落有300多字,基本都是抄袭《趵突泉鉴赏》的。但他并没有意译“三大名胜”,只是引用了“湖光山色,碧水青山”,称之为“济南城三美”。

共和国成立后,“济南三大名胜”逐渐风靡全球。1964年4月,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时任山东省政协委员、原济南博物馆副馆长郑的《山东名胜系列丛书》。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唯一一本全面介绍济南概况和风景的通俗读物。作者在《名泉》一章中写道:“趵突泉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后记》写道:“济南名胜众多。这本书主要介绍济南三处名胜,结合其他名胜。”有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民国成立后文献中对“济南三大名胜”最早的正式记载。从“济南三大名胜”这句话的历史演变来看,这种猜测很难成立。最近看到1960年3月15日《人民日报》“赋至名城”专栏发表的葛振英的文章《济南新风光》,他在文章中写道:“济南的山水很有名。胡明、千佛山、趵突泉合称为三大名胜。”葛振英,本名富宝,是一位著名作家。时任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

“济南三大名胜”,即使我们找到老舍之前已经提出的文献记载,也不得不说老舍在这里立下了汗马功劳,谁也打不过他,因为《趵突泉赏析》和《大明湖之春》都是代表作,影响太广太长。尤其是近几十年来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趵突泉》赏析。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欣赏一个有趣的点。如前所述,促成“济南三大名宿”的王思仁、、方宗成、高、、蒋渭桥、老舍,无一人是济南人。这或许能启发我们思考今天济南文化建设的诸多方面。

济南的三大名胜(济南的三大名胜分别是)插图(3)

摄影:钟福生摄影:钟

当代济南人要把“三大名地”建设得更加美好。

进入改革开放时代后,济南所辖区域逐渐扩大,景点数量不断增加。许多老景点也得到丰富和提升,许多新景点得到开发和建设。尤其是济南人的胸怀和视野在不断的拓展,不再只喜欢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所以近几年济南人不提“三大名点”。的确,在旅游、园林、历史文化遗产、城市建设发展、市民休闲娱乐等方面,仅有“三大名宿”是远远不够的。另一方面,我们离不开“三大名地”,这是城市的根,是城市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坚持保护历史风貌、传承优秀文化遗产、提升生态水平和艺术水平、丰富游憩内容、增强服务功能的原则,把“三大名胜”建设得更美更好。

从1999年开始,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景区都进行了扩建升级,给城市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难以用数字表达,难以用语言描述。据最近报道,趵突泉景区将再次扩建,大千佛山景区将加快建设,千佛山北部将建大型广场,真是令人振奋和兴奋。

我建议,在工程设计招标之前,在听取市民和有关部门、单位意见的基础上,组织专家进行文化设计,把大家普遍认可和期待的文化理念、文化内容、文化功能落实到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并展示出来。比如,有人主张要建设的千佛山北广场应该以市民休闲为主要功能。我认为,千佛山北广场应该继承、丰富和提升“三大名地”的品牌和内涵,在文化和功能上与千佛山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不是与之相邻的一个广场,关联度不高,可以另建。

因此,在增加新的设施传播济南文化,吸引国内外新的景观,提供新的市民休闲场所之间,似乎千佛山北广场的目的、性质和功能应该是前者。

作者:周长风

来源:济南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06735.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