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有几个孙子

朱德同志的家风既继承了前人的传统家风,又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有所创新,赋予了家风新的内涵。修身齐家朱德出生并成长在一个大家庭里。十几个人住在一起,老少叔嫂都能和

朱德同志的家风

朱德同志的家风既继承了前人的传统家风,又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有所创新,赋予了家风新的内涵。

朱德同志的家风

修身齐家

朱德出生并成长在一个大家庭里。十几个人住在一起,老少叔嫂都能和睦相处。和谐共生是这个大家庭最显著的特点。朱德受益于此,修身养性,努力延续。

朱德深深地尊敬和珍惜他的祖先。朱德深受祖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凡事自律”和“一切由子侄操办”的治家之道的影响。1918年6月,外祖母90大寿,被军务缠身的朱德不能回乡祭奠,便邀请泸州各界人士赠诗赠文,以示庆贺。12月,我祖母去世,朱德将吊唁诗和历次生日祝词编成《潘夫人荣辱录》,记录并传承了我祖母的遗志。

对于父母,朱德总是关心父母,尽力孝顺。1919年秋,朱德带着20多名家人到泸州居住。1937年,被迫与家人失去联系10年的朱德,急切地打听他的两个母亲(生母和养母),希望前妻陈玉珍“卖掉南溪的全部书籍和其中一个产业,用1000元以内,至少400元,帮助两个母亲度过余生”。之后,他给同道中人戴玉玲写信,“我以朋友的身份向你筹200元人民币,赶紧寄回家”。1944年2月,生母去世,朱德写下《怀念母亲》,生动地描述了她的思念、感激和不舍。

对于后辈,朱德非常照顾,一视同仁。他在1937年9月5日的家书中问:“梨树(朱德二哥之子)、尚书(朱德长兄之子)、包书(朱德之子朱琦)在哪里?”在9月27日的信中,他进一步问他们是否还活着,他们在做什么,在哪里。在11月6日的信中,他说,“这十年来,我家破产、凋零、死亡、流亡、遭受旱灾和军事灾难,真的不算什么。”朱德的关心、希望、悲伤、痛苦跃然纸上。建国后,为了照顾好这些子侄,朱德让兄弟姐妹们送一个孩子到北京上学,尽到长辈的责任。

朱德同志的家风

走正确的路。

在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朱德实现了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这种思想来源于家庭,也作为一种良好的家风传承下来。

1895年除夕,朱家一家被迫退休搬家。“我们一家人哭着连夜散了。从那以后,我的家人被迫住在两个地方。”家庭的破裂让朱德向往幸福的家庭生活。同时,“我亲眼看到的母亲苦涩的话语和许多不公平的事实,激发了我童年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此后,朱德的家庭观从小家庭扩展到大家庭,再逐渐扩展到整个社会。正如朱德在《怀念母亲》一文中所写:“我如何报答母亲的恩情?我将继续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忠于我们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让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的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是朱德对晚辈的要求。战争期间,朱德说“想升官发财的,绝不要来我们府”,“除了能为国打仗的,绝不要来”。在建设时期,他更注重对后辈的约束和培养。他对孩子们说:尽我们的责任,把你们培养成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1974年,儿子朱琦去世后,有关部门将朱德的一个孙子从外地调回北京照顾。得知此事后,朱德极为不快。他提出把孩子调到基层公司,并严肃地说:“我不要孝顺的儿孙,要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意识

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朱德“一直听党的安排,派什么事做,祈求没有后顾之忧”。作为父母,朱德对晚辈要求严格。

他要求孩子们不要有特别的想法。朱德和家人定了三条规矩:不要坐他用过的车;不允许亲友互相询问;衣食住行玩都不讲究。他常说:“吃就够了。”:保持衣服干净、保暖。否则,你不能去工农。干部子女往往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这是极不可取的。

他要求孩子们自力更生,努力工作。朱德一直强调,在生活中,你要自力更生,不要依赖我,也不要依赖我做官。你必须依靠自己的才能和努力为国家做出贡献。“要接手,不要接手一个官员。接管就是接管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能力。”他的儿子朱琦在战斗中受伤了。转业时,朱德告诉他:在哪里转业,安排什么工作,要完全服从组织分配;不管做什么,都是革命的需要。你应该好好表现,取得进步。朱琦后来被分配到石家庄铁路机务段,先后做了见习生、司炉、司机。我的女儿朱敏一直是一名普通的教师。朱德要求她搬到学校去,不要老是回家,要努力工作,和群众打成一片。

他要求孩子们守规矩,守纪律。在家里,他不谈论聚会或工作中的事情,也从不吹嘘自己的过去。孩子们回忆道,“他老人家保密意识很强,连一些高度机密的事情都不告诉跟他斗了一辈子的奶奶。许多事情我们也是从解密的材料中了解到的。”他还要求孩子们明确公私之间的区别。他常说:“我是无产阶级的一员。我所有的东西都是公开的,我死后会上交。只有我读过的马列主义、毛主席著作,才能为你们的学习所用。”“我只有两万块钱的存款。我死后,就交给组织当我的党费。”

勤俭持家

勤俭持家是朱家的美德。朱德年轻的时候,家里很困难。但“因为我妈聪明能干,勉强过得去”。这种“精明能干”就是精打细算,勤俭节约。1944年,朱德在回忆母亲时深情地说,“母亲勤劳节俭的习惯和宽厚善良的态度至今仍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是母亲“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教给我同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受此影响,朱德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在战争期间,他是一个普通的士兵,一个忠诚随和的厨师,一个像田舍·翁一样朴实的老农民。在和平时期,他虽然身居高位,但仍然勤俭节约,保持了劳动人民的本色。

同样,朱德也传承了这种好作风。他一直要求孩子们勤俭节约。他严格控制家庭的日常开支。每个月的饭钱、水电费、书报、衣物、杂费等项目都非常详细明了。孩子们甚至要征得同意才能购买必要的衣服和用具,并一一记账。朱德也会亲自把关这些费用。在他的要求下,孩子们的生活极其简单。老的穿完衣服总要留给小的,缝破了再继续穿;鞋子一般是从部队后勤部门买来的旧鞋,由士兵上交。每当孩子们回到家里,朱德就想让他们接手服务人员的工作,经常带着孩子们下地干活,学习如何犁地、播种、施肥和管理。他说:“你们是劳动人民的孩子。不热爱劳动,不努力工作,怎么为人民服务?”1963年12月26日,朱德给儿子儿媳题词:“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勤俭办一切。”

朱德同志的家风

努力学习

学习是影响朱德一生的事情。为了“培养一个‘撑门户’的秀才”,朱氏家族偷工减料,将朱德送上了求学之路,从而改变了他的命运。学习也是朱德一生最关心的事情。他经常以“转老、学老、改老”来鞭策自己,强调“不学就会落后,不能与社会共进”。

他哄他的孩子努力学习。建国前后,女儿朱敏还在苏联留学。每次回国,朱德总是问她有没有学习毛主席著作。由于朱敏从小生活在国外,中文水平较差,朱德戴上老花镜,让朱敏坐在身边,一字一句地教她识字。他一边读一边解释,每读完一段就问她懂不懂。如果发现她不懂的地方,就反复讲解,直到她真正理解为止。朱敏结婚时,朱德把新出版的《文选》送给了她。

他亲自教他的孩子如何学习。孙子们长大后,朱德开始教他们读毛泽东的书。他不仅给孩子们列出要学习的文章和要思考的问题,还指导他们写读书笔记。有时,他还检查孩子们写的笔记。哪个孩子没写,就严肃地批评,“不写,第一,写不好怕丢脸;二是怕苦怕乐。”

他还组织家庭小组学习,把每次家庭聚会变成学习日。朱德对孩子们说:“你们平时都有革命工作,聚在一起不容易。你应该借此机会交流学习经验。”只要他在家,他就亲自主持学习,从不间断。他经常让他的孙子们围坐在他面前,让他们轮流阅读毛泽东的作品,并让孩子们讲述书籍的意义和谈论他们自己的经历。

资料来源:学习时报

(了解更多反邪教知识,传播社会正能量,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太白剑、微博宝鸡反邪教、网站秦岭雪http://qinlingxue.com/)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作者:美站资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izw.com/n/20010.html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